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東垣報使

太陽:羌活,下黃柏。

陽明:白芷升麻,下石膏。

少陽:上柴胡,下青皮。

太陰:白芍藥。

少陰:知母。

厥陰:青皮,上柴胡。

小腸膀胱屬太陽,藁本羌活是本方。

三焦膽與肝包絡,少陽厥陰柴胡強。

陽明大腸兼足胃,葛根白芷升麻當。

太陰肺脈中焦起,白芷升麻蔥白鄉。

脾經少與肺經異,升麻芍藥白者詳。

少陰心經獨活主,腎經獨活加桂良。

通經用此藥為使,更有何病到膏肓。

白話文:

**太陽經:**使用羌活,若有需要則搭配黃柏來往下引導。

**陽明經:**使用白芷和升麻,若有需要則搭配石膏來往下引導。

**少陽經:**向上提氣用柴胡,向下引導用青皮。

**太陰經:**使用白芍藥。

**少陰經:**使用知母。

**厥陰經:**使用青皮,向上提氣用柴胡。

小腸和膀胱都屬於太陽經,因此主要使用藁本和羌活。

三焦、膽、肝和心包絡,都屬於少陽和厥陰經,可以使用柴胡來加強藥效。

陽明經包含大腸和胃,使用葛根、白芷和升麻來治療。

太陰經的肺脈起於中焦,使用白芷、升麻和蔥白來治療。

脾經與肺經不同,使用升麻和白芍藥,其中白芍藥效果更佳。

少陰經的心經主要用獨活,腎經則用獨活並加上桂枝效果更好。

這些藥物可以作為引經藥,如果連這些藥都不能治療,那疾病恐怕就非常嚴重了。

2. 諸經嚮導

3. 制方之法

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,酸苦辛鹹甘淡之味。各有所能,不可不通也。藥之氣味,不比同時之物,味皆咸,其氣皆寒之類是也。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,同味之物必有諸氣。互相氣味,各有厚薄,性用不等。制其方者,必且明其為用。經曰:味為陰,味厚為純陰,味薄為陰中之陽;氣為陽,氣厚為純陽,氣薄為陽中之陰。

然,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;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凡此之味,各有所能。然辛能散結、潤燥;苦能燥濕、堅軟;咸能軟堅;酸能收緩收散;甘能緩急;淡能利竅。故經曰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、致津液、通其氣也。
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;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凡此者,是明其氣味之用也。若用其味,必明其氣之可否;用其氣,必明其味之所宜。識其病之標本、臟腑、寒熱、虛實、微甚、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,隨其證而制其方也。

是故方有君臣、佐使、輕重、緩急、大小、反正逆從之制也。

主治病者為君,佐君者為臣,應臣者為使。用此隨病之所宜,而又贊成方而用之。

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,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去咽嗌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。汗者不奇,下者不偶。補上治上,制之以緩;補下治下,制之以急。急者氣味厚也,緩者氣味薄也;薄者少服而頻食,厚者多服而頓食。

又當明五氣之郁:木鬱達之,謂吐,令條達也;火鬱發之,謂汗,令疏散也;土鬱奪之,謂下,令無壅滯也;金鬱泄之,謂解表,利小便也;水鬱折之,謂制其沖逆也。通此五法,乃治病之大要也。

白話文:

藥物有寒、熱、溫、涼的屬性,以及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、淡等不同的味道。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作用,必須充分了解。藥物的氣味不一定與其他同類事物相同,例如味道都是鹹的,但氣性卻可能都是寒的。凡是氣性相同的藥物,必然具有不同的味道;而味道相同的藥物,也必然具有不同的氣性。這些氣味之間相互作用,各有厚薄之分,性質和用途也都不一樣。所以,在擬定藥方時,必須要清楚明白它們的效用。

古籍上說:「味道屬陰,味道濃厚屬於純陰,味道淡薄則屬於陰中之陽;氣屬陽,氣性濃厚屬於純陽,氣性淡薄則屬於陽中之陰。」

再說,味道濃厚具有洩瀉的作用,味道淡薄具有疏通的作用;氣性淡薄則能發散,氣性濃厚則能發熱。又說:「辛味、甘味具有發散的作用,屬陽;酸味、苦味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陰;鹹味也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陰;淡味具有滲泄的作用,屬陽。」這些味道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。辛味能夠疏散結聚、潤澤乾燥;苦味能夠燥濕、使堅硬之物軟化;鹹味能夠使堅硬之物軟化;酸味能夠收斂、緩和鬆散;甘味能夠緩和急迫的症狀;淡味能夠通利孔竅。所以古籍上說:「肝臟病痛急迫,要趕快吃甘味來緩解;心臟病痛緩慢,要趕快吃酸味來收斂;脾臟病痛因濕,要趕快吃苦味來燥濕;肺臟病痛引起氣逆,要趕快吃苦味來宣洩;腎臟病痛因乾燥,要趕快吃辛味來潤澤,開啟毛孔、產生津液、疏通氣機。」

肝臟喜歡疏散,要趕快吃辛味來疏散;心臟喜歡柔軟,要趕快吃鹹味來軟化;脾臟喜歡緩和,要趕快吃甘味來緩和;肺臟喜歡收斂,要趕快吃酸味來收斂;腎臟喜歡堅固,要趕快吃苦味來堅固。這些都是在說明氣味的作用。如果使用藥物的味道,必須要了解它的氣性是否適宜;如果使用藥物的氣性,必須要了解它的味道是否恰當。要辨明疾病的本質和表象、涉及的臟腑、寒熱虛實的狀況、輕重緩急的程度,然後根據這些情況選用藥物的氣味,根據病情來制定藥方。

因此,藥方有君、臣、佐、使的搭配,以及用藥輕重、緩急、劑量大小、正反逆從的法則。

主要治療疾病的藥物為君藥,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藥,協助臣藥的藥物為使藥。根據病情的需要,再加入輔助藥,以達到更好的療效。

君藥一份,臣藥兩份,屬於奇數的配伍;君藥兩份,臣藥四份,屬於偶數的配伍;君藥兩份,臣藥三份,屬於奇數的配伍;君藥兩份,臣藥六份,屬於偶數的配伍。治療咽喉等靠近上部的病症,用藥偏向奇數;治療較遠下部的病症,用藥偏向偶數。發汗的藥物不用奇數配伍,攻下的藥物不用偶數配伍。治療上部的病症用補法,藥性要緩慢;治療下部的病症用補法,藥性要急。藥性急的藥物氣味濃厚,藥性緩的藥物氣味淡薄;藥性淡薄的藥物要少量多次服用,藥性厚重的藥物要大量一次性服用。

還要明白五氣鬱結的情況:木氣鬱結,要用疏達的方法,例如催吐,使氣機條達;火氣鬱結,要用發散的方法,例如發汗,使氣機疏散;土氣鬱結,要用瀉下的方法,使之沒有壅滯;金氣鬱結,要用宣洩的方法,例如解表、利小便;水氣鬱結,要用制止的方法,例如制止沖逆。掌握了這五種方法,是治療疾病的重點所在。

4. 用藥各定分兩

為君者最多,為臣者次之,佐者又次之。藥之於證,所主同者則等分。

白話文:

在藥物使用方面,君藥的劑量最多,臣藥的劑量次之,佐藥的劑量又更少。藥物對於病症,如果主要作用相同的,就使用相同的劑量。

5. 用藥酒洗曝乾

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,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,須用酒炒之。借酒力以上騰也。咽之下、臍之上,須酒洗之。在下生用。大凡生升、熟降。大黃鬚煨,恐寒則損胃氣。至於川烏、附子須炮,以製毒也。黃柏、知母,下部藥也,久弱之人,須合用之者,酒浸,曝乾,恐寒傷胃氣也。熟地黃,酒洗亦然。當歸,酒浸,曝,發散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這幾味藥,如果病症是在頭部、臉部以及手部末端的皮膚,就必須用酒炒過,藉由酒的力量讓藥性往上走。如果病症在喉嚨下方、肚臍上方,就必須用酒洗過。如果病症在肚臍以下,就直接用生的藥材。大致上來說,生的藥材是往上升的,熟的藥材是往下降的。大黃必須用煨的方式處理,因為怕它太寒會損傷胃氣。至於川烏、附子這類藥材必須炮製過,是為了減低它們的毒性。黃柏、知母是屬於治療下半身的藥,對於久病體虛的人,必須把這兩味藥一起使用,用酒浸泡後曬乾,也是怕它們寒涼會傷到胃氣。熟地黃也是一樣,要用酒洗過。當歸則要用酒浸泡後曬乾,是為了讓藥性可以發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