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用藥根梢身例

凡根之在土者,中半以上,氣脈之上行也,以生苗者為根;中半以下,氣脈之下行也,入土以為梢。病在中焦與上焦者,用根;在下焦者,用梢。根升而梢降。大凡藥根有上中下:人身半以上,天之陽也,用頭;在中焦用身;在身半以下,地之陰也,用梢。述類象形者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藥材的根部,如果生長在土壤裡,從中間部位以上的部分,是藥氣和經脈向上走的,用來生長苗的部分叫做「根」;從中間部位以下的部分,是藥氣和經脈向下走的,深入土中的部分叫做「梢」。如果疾病發生在身體的中焦或上焦部位,就使用藥材的「根」;如果疾病發生在下焦部位,就使用藥材的「梢」。「根」的藥性是上升的,「梢」的藥性是下降的。大體來說,藥材的根部有上、中、下之分:人體上半身(肚臍以上)屬於天的陽氣,要用藥材的「頭部」;人體中焦部位要用藥材的「中部」;人體下半身(肚臍以下)屬於地的陰氣,要用藥材的「梢部」。這是一種依照藥材的形態和性質來歸類使用的原則。

2. 用丸散藥例

仲景言:銼如麻豆大,與㕮咀同意。夫㕮咀,古之制也。古者無鐵刃,以口咬細,令如麻豆,為粗藥。煎之,使藥水清,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,此所謂㕮咀也。今人以刀器銼如麻豆大,此㕮咀之易成也。若一概為細末,不分清濁矣。經云: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,果何謂也?又曰: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
㕮咀之藥,取汁易行經絡也。若治至高之病,加酒煎。去濕,以生薑;補元氣,以大棗;發散風寒,以蔥白;去膈上痰,以蜜。細末者,不循經絡,止去胃中及臟腑之積。氣味厚者白湯調,氣味薄者煎之,和渣服。去下部之疾,其丸極大而光且圓;治中焦者,次之;治上焦者,極小。

稠麵糊,取其遲化,直至下焦。或酒、或醋,取其收其散之意也。犯半夏、南星,欲去濕者,以生薑汁。稀糊為丸,取其易化也;水浸宿,炊餅,又易化;滴水丸,又易化。煉蜜丸者,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。蠟丸者,取其難化,而旋旋取效也。大抵湯者「蕩」也,去大病用之;散者「散」也,去急病用之;丸者「緩」也,不能速去之,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「把藥材磨成像麻豆大小的粗粒,跟古時候的㕮咀意思相同。」所謂的㕮咀,是古代製藥的方法。古時候沒有鐵製刀具,人們就用牙齒把藥材咬碎,讓它像麻豆大小,變成粗藥。這樣煎煮,藥液會比較清澈,喝下後容易上升和發散,這就是所謂的㕮咀。現在的人用刀具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是㕮咀方法的簡化。如果全部都磨成細末,就無法分辨清濁了。經典上說:「清陽之氣發散到皮膚,濁陰之氣運行到五臟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又說:「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」。

用㕮咀方法製成的藥,是為了使藥汁容易在經絡中運行。如果要治療高處的疾病,可以加酒煎煮。去除濕氣,用生薑;補充元氣,用大棗;發散風寒,用蔥白;去除膈上的痰,用蜂蜜。細末藥粉,不能循著經絡運行,只能去除胃中和臟腑內的積滯。藥性濃厚,用白開水調服;藥性較弱,就煎煮後連藥渣一起服用。治療下部的疾病,藥丸要做到很大且表面光滑圓潤;治療中焦的疾病,藥丸大小次之;治療上焦的疾病,藥丸就要很小。

用濃稠的麵糊做藥丸,是取其藥效緩慢釋放的特性,直到下焦。有的用酒或醋做藥丸,是取其收斂和發散的藥性。如果藥中含有半夏、南星,想要去除濕氣,可以用生薑汁來調製。用稀麵糊做藥丸,是為了容易消化;用浸泡過夜的水、炊餅做藥丸,也容易消化;滴水成丸,也容易消化。用煉蜜做成的藥丸,是為了讓藥效緩慢釋放並循著經絡運行。用蠟做成的藥丸,是為了讓藥效難以釋放,但可以慢慢見效。總的來說,湯劑的「蕩」是沖刷的意思,用於治療大病;散劑的「散」是發散的意思,用於治療急病;丸劑的「緩」是緩慢的意思,用於不能快速去除的疾病,它們各有其緩慢用藥、對症治療的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