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六 (5)
卷之六 (5)
1. 香豉
氣寒,味苦,陰也。無毒。
《象》云:治傷寒頭痛,煩躁滿悶。生用。
《珍》云:去心中懊憹。
《本草》云:主傷寒頭痛,寒熱。傷寒初覺頭痛內熱,脈洪,起一二日,便作此加減蔥豉湯: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綿裹。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頓服取汗。若不汗,加葛根三兩,水五升,煮二升,分二服。又不汗,加麻黃三兩,去節。
白話文:
香豉的藥性是寒涼的,味道是苦的,屬於陰性的藥材,沒有毒性。
《藥象》說: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、煩躁和胸悶。要用生的香豉。
《珍珠囊》說:可以去除心中煩悶不安的感覺。
《本草》說: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、發冷發熱。傷寒剛開始感到頭痛、體內發熱、脈搏洪大時,通常在發病一到兩天內,就可以使用這個加減蔥豉湯:用一把蔥白,和一升香豉,用棉布包起來,加三升水煎煮到剩下一升,一次喝下以求發汗。如果沒有發汗,就加葛根三兩,用水五升煮到剩下兩升,分兩次服用。如果還不出汗,就再加麻黃三兩(去掉麻黃的節),一起煎煮。
2. 玉石部
3. 石膏
氣寒,味甘、辛,微寒。大寒。無毒。
入手太陰經、少陽經,足陽明經。
《象》云:治足陽明經中熱,發熱,惡熱,燥熱,日晡潮熱,自汗,小便濁赤,大渴引飲,肌肉壯熱,苦頭痛之藥,白虎湯是也。善治本經頭痛,若無此有餘證,勿用。
《心》云:細理白澤者良,甘寒。胃經大寒藥,潤肺除熱,發散陰邪,緩脾益氣。
《珍》云:辛甘,陰中之陽。止陽明經頭痛。胃弱不可服。下牙痛,須用香白芷為引。
《本草》云:主中風寒熱,心下逆氣,驚喘,口乾舌焦,不能息,腹中堅痛,除邪鬼,產乳金瘡。除時氣頭痛,身熱,三焦大熱,皮膚熱,腸胃中膈氣。解肌發汗,止消渴煩逆,腹脹,暴氣喘息,咽熱。亦可作浴湯。
太上云:石膏發汗。辛寒,入手太陰也。《東垣》云:微寒,足陽明也。又治三焦皮膚大熱,手少陽也。仲景治傷寒陽明證,身熱,目痛鼻乾,不得臥。身已前,胃之經也;胸,胃肺之室。邪在陽明,肺受火制,故用辛寒以清肺,所以號為白虎湯也。雞子為之使。惡莽草、馬目毒公。
《藥性論》云:石膏,使。惡巴豆。《唐本》注:療風去熱,解肌。
白話文:
石膏,性味寒涼,味道甘甜、辛辣,略帶寒性。藥性大寒,沒有毒性。
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陽三焦經,以及足陽明胃經。
《藥象》說:石膏能治療足陽明胃經的熱症,像是發燒、怕熱、燥熱、下午發熱加重、自汗、小便混濁發紅、口渴想喝水、肌肉壯實發熱,以及劇烈頭痛等症狀,白虎湯就是利用石膏來治療這些症狀。石膏特別擅長治療胃經引起的頭痛,但如果沒有上述其他熱症,就不要使用。
《藥性賦》說:質地細膩、呈白色的石膏是良品,藥性甘甜寒涼。它是胃經的大寒藥,能潤肺、清除熱邪、發散陰邪、緩和脾氣、增強氣血。
《珍珠囊》說:石膏味辛甘,屬於陰性藥物中的陽性。能止住陽明經引起的頭痛。胃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。如果是下牙痛,必須加入香白芷來引導藥效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石膏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症狀、胸悶氣逆、驚恐喘息、口乾舌燥、呼吸困難、腹部硬痛,還能驅除邪祟、治療產後乳汁不通和金瘡外傷。也能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、發熱、三焦大熱、皮膚發熱、腸胃膈間氣滯等症狀。石膏可以解肌發汗、止渴、消除煩躁、緩解腹脹、平定暴喘、消除咽喉腫痛。也可以用來煎湯沐浴。
太上說:石膏能發汗,性味辛寒,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。《東垣》認為石膏藥性微寒,作用於足陽明胃經。石膏還能治療三焦皮膚大熱,作用於手少陽三焦經。張仲景用石膏治療傷寒陽明證,症狀包括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睡。身體前部屬於胃經;胸部是胃和肺所在之處。邪氣侵入陽明經,導致肺受火邪的抑制,所以用辛寒的石膏來清除肺熱,因此將此方劑命名為白虎湯。雞蛋可以作為藥引。石膏忌與莽草、馬目毒公同用。
《藥性論》說:石膏可以作為藥引。忌與巴豆同用。《唐本草》註解:石膏可以治療風邪、去除熱邪、解除肌膚的熱症。
4. 滑石
氣寒,味甘。大寒。無毒。
入足太陽經。
《象》云:治前陰不利,性沉重,能泄上氣令下行。故曰滑則利竅。不可與淡滲同用。白者佳。杵細、水飛用。
《本草》云:主身熱泄澼,女子乳難,癃閉。利小便,蕩腸胃積聚寒熱,益精氣。通九竅六腑津液,去留結,止渴,令人利中。入足太陽。滑能利竅,以通水道,為至燥之劑。豬苓湯,用滑石與阿膠同為滑利,以利水道。蔥、豉、生薑同煎去渣,澄清以解利。淡味滲泄為陽,解表、利小便也。若小便自利,不宜以此解之。
《衍義》云:暴吐逆,不下食,以生細末二錢匕,溫水調服,後以熱面壓之。
白話文:
性味寒涼,味道甘甜。藥性非常寒冷,沒有毒性。
歸入足太陽膀胱經。
《藥象》說:能治療小便不暢通,藥性沉重,能使向上逆行的氣往下走。所以說滑石滑利就能通利孔竅。不能和淡滲利水的藥物一起使用。白色的滑石品質較好。要將其搗碎磨細,用水飛法處理後使用。
《本草》說:主治身體發熱、腹瀉、婦女產後乳汁不通、小便不暢。能通利小便,清除腸胃中積聚的寒熱,增益精氣。能通達全身九竅和六腑的津液,去除體內積滯,止渴,使人體內通暢。歸入足太陽膀胱經。滑石性滑利能通利孔竅,用來疏通水道,是很重要的燥濕藥。豬苓湯中,滑石和阿膠一起使用,是利用它們的滑利性來通利水道。用蔥、豆豉、生薑一起煎煮後去渣,澄清後服用,可以解除小便不通。淡味滲泄,藥性屬陽,可以解表、利小便。如果小便正常,就不適合用滑石來治療。
《藥衍義》說:突然發生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生滑石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匕,用溫水調服,之後再用熱麵糊壓在胃部。
5. 朴硝
氣寒,味苦辛。
《象》云:除寒熱邪氣,逐六腑積聚,結痼留癖,胃中食飲熱結。去血閉,停痰痞滿。消毒。揉細,生用。
白話文:
性味寒涼,味道苦且辛辣。
《藥性論》說:可以去除寒熱引起的邪氣,驅逐六腑內積聚的病邪,以及頑固的腫塊和長久形成的癖病,也能夠處理胃中食物與熱邪結聚的情況。還能疏通血脈閉塞,消除停滯的痰飲和腹部脹滿的感覺,並且有消毒的作用。研磨成細粉,直接生用即可。
6. 盆硝
即芒硝
氣寒,味鹹。
《心》云:去實熱。《經》云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此之謂也。
《珍》云:純陰,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。
《本草》云:主五臟積聚,久熱胃閉。除邪氣,破留血,腹中痰實結搏。通經脈及月水,破五淋。消腫毒,療天行熱病。
《藥性論》云:使。味鹹。有小毒。通月閉癥瘕,下瘰癧,黃疸,主漆瘡,散惡血。
《聖惠方》云:治代指用芒硝煎湯,淋漬之,愈。
白話文:
就是芒硝。
性味寒涼,味道鹹。
《本草心鏡》說:能去除身體內部的實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熱邪過盛在體內,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《珍珠囊》說:芒硝屬性純陰,體內熱邪過盛,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五臟積聚形成的疾病,以及長期發熱導致的胃部閉塞。能消除邪氣,破除體內瘀血,治療腹中痰液凝結成塊的症狀。能疏通經脈和月經,破除五淋病症。能消除腫脹和毒瘡,治療流行性的發熱疾病。
《藥性論》說:可以作為輔助藥。味道鹹,略有小毒。能疏通閉塞的月經,治療癥瘕,可以使淋巴結核消散,治療黃疸病,也可用於治療漆瘡,散除惡血。
《太平聖惠方》說:治療指甲周圍發炎,可以用芒硝煎湯,用來浸泡患處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