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標本陰陽論

天陽:無,圓,氣,上,外,升,生,浮,晝,動,輕,燥,六腑。

地陰:有,方,血,下,內,降,殺,沉,夜,靜,重,濕,五臟。

夫治病者,當知標本。以身論之,則外為標、內為本,陽為標、陰為本,故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,此臟腑之標本也。又,臟腑在內為本,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,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。更,人身之臟腑陰陽,氣血經絡,各有標本也。以病論之,先受病為本,後傳流病為標。

白話文:

要治療疾病,必須知道標和本。拿人體來說,外在的屬於標,內在的屬於本,陽氣屬於標,陰氣屬於本。因此,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,這是臟腑的標本。

此外,臟腑在體內是本,各臟腑的經絡在外是標,這是臟腑經絡的標本。

再者,人體的臟腑陰陽、氣血經絡,各有標本。

拿疾病來說,最先發生的疾病是本,後來轉移傳播的疾病是標。

凡治病者,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若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邪氣滋甚,其病益畜。若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。謂如先生輕病,後滋生重病,亦先治輕病,後治重病,如是則邪氣乃伏。蓋先治本故也。若有中滿,無問標本,先治中滿,謂其急也。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,亦無問標本,先利大小便,次治中滿,謂尤急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,必須先處理根本原因,再處理症狀。如果先處理症狀,再處理根本原因,邪氣會越來越嚴重,病情會更加惡化。如果先處理根本原因,再處理症狀,即使疾病有多種症狀,都能夠去除。就像一個病人起初是輕微的疾病,後來發展成嚴重的疾病,也要先治療輕微的疾病,再治療嚴重的疾病,這樣邪氣才會隱退。這是因為先治療根本原因的緣故。如果有中滿的狀況,無論是根本原因還是症狀,都應該先治療中滿,因為中滿很緊急。如果中滿後出現排便和排尿困難,也無論是根本原因還是症狀,都要先解決排便和排尿問題,再治療中滿,因為排便和排尿困難更加緊急。

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,皆治其本,不可不慎也。

從前來者為實邪,從後來者為虛邪,此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是也。治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令肝受心火之邪,是從前來者為實邪,當瀉其子,火也。然非真瀉其火,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,當木之分,瀉其火也。故《標本論》云: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
白話文:

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,最早出現的病邪稱為「實邪」,後來出現的病邪稱為「虛邪」。這個「子」能讓「母」實,而「母」則能讓「子」虛。治療方法是:虛邪就補「母」,實邪就瀉「子」。例如:肝臟受到心火之邪的侵襲,這是「從前來者為實邪」,就應該瀉「子」,也就是火。不過,這並不是真正地瀉火,因為十二經脈中都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當木過盛時,就瀉火。所以《標本論》說:「治本而標自愈」,先治療疾病的根本,再治療其表徵。

既肝受火邪,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,行間穴是也。後治其標者,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,少府穴是也。以藥論之,入肝經藥為之引,用瀉心火藥為君,是治實邪之病也。假令肝受腎邪,是從後來者,為虛邪,虛則當補其母。故《標本論》云: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

白話文:

因為肝臟受到火熱邪氣的侵襲,首先在肝經五個穴位中瀉去滎火的毒素,也就是行間穴。然後治療其標症,在心經五個穴位中瀉去滎火的毒素,也就是少府穴。用藥方論治,用入肝經的藥物作為引子,用瀉心火的藥物作為君藥,這是治療實邪病症的方法。假設肝臟受到腎臟虛邪的侵害,這是從後面而來的,屬於虛邪,虛弱時應當補益其母臟。因此,《標本論》中說:治療標症而追究其本源,先治標症,後治本源。

既受水邪,當先於腎經湧泉穴,補木,是先治其標。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,是後治其本。此先治其標者,推其至理,亦是先治其本也。以藥論之,入腎經藥為引用,補肝經藥為君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到了水氣侵擾,首先應該從腎經的湧泉穴開始調理,加強肝氣,這是先治療表面症狀。然後在肝經的曲泉穴中瀉出水氣,這是後續治療根本原因。這裡先治療表面症狀,追究其根本原因,也是首先治療根本原因。從藥物角度來說,進入腎經的藥物是引用的,補肝經的藥物纔是主要的。

2. 五方之正氣味

(制方用藥附)

東方:甲風、乙木,其氣溫,其味甘,在人以肝膽應之。

南方:丙熱、丁火,其氣熱,其味辛,在人以心、小腸、三焦、包絡應之。

中央:戊濕,其本氣平,其兼氣溫涼寒熱,在人以胃應之。

中央:己土,其本味鹹,其兼味辛甘酸苦,在人以脾應之。

西方:庚燥、辛金,其氣涼,其味酸,在人以肺、大腸應之。

北方:壬寒、癸水,其氣寒,其味苦,在人以腎、膀胱應之。

人乃萬物中之一也,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,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。聖人垂世立教,不能渾說,必當分析,以至理而言,則陰陽相附不相離,其實一也。呼則因陽出,吸則隨陰入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,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。故曰:主病者為君。用藥之機會,要明輕清成象,重濁成形。

白話文:

人類是萬物中的一種,陽氣單獨不能產生生命,陰氣單獨也不能發育。必須具備陰陽二氣才能孕育產生。聖人創立經典理論,不可能言辭混亂,必定要條分縷析。從至理上來說,陰陽相互依存,不可分離,其實來源是一個。呼氣時,陽氣外發;吸氣時,陰氣內收。天以陽氣滋生萬物,陰氣孕育生命;地以陽氣消滅萬物,陰氣將其隱藏。這段論述說明補瀉藥物的作用原理。所以說:針對病症的主藥為君藥。運用藥物時,必須明白輕清之氣形成表證,重濁之氣形成裡證。

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清中清者,清肺以助其天真;清中濁者,榮華腠理;濁中清者,榮養於神;濁中濁者,堅強骨髓。故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五味陰陽之用,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,鹹味湧泄為陰,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各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之平也。詳見本論。

白話文:

依照天性向上升的是親近上部的器官,依照地性向下行的則會親近下部的器官,所以各自分類從屬。

清中帶清的藥物,會淨化肺部以幫助維持其天然之性;清中帶濁的藥物,會滋潤皮膚肌肉組織;濁中帶清的藥物,會滋養精神神明;濁中帶濁的藥物,會強化骨髓。

因此,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五味的陰陽功效,辛甘味發散,屬陽;酸苦味促進排泄,屬陰;淡味滲透排泄,屬陽;鹹味促進排泄,屬陰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可以收斂,有的可以發散,有的可以緩和,有的可以急促,有的可以乾燥,有的可以滋潤,有的可以軟化,有的可以堅固。根據它們不同的功效來使用,調整人體氣息使其平衡。詳情請參閱本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