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標本陰陽論

天陽:無,圓,氣,上,外,升,生,浮,晝,動,輕,燥,六腑。

地陰:有,方,血,下,內,降,殺,沉,夜,靜,重,濕,五臟。

夫治病者,當知標本。以身論之,則外為標、內為本,陽為標、陰為本,故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,此臟腑之標本也。又,臟腑在內為本,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,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。更,人身之臟腑陰陽,氣血經絡,各有標本也。以病論之,先受病為本,後傳流病為標。

凡治病者,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若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邪氣滋甚,其病益畜。若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。謂如先生輕病,後滋生重病,亦先治輕病,後治重病,如是則邪氣乃伏。蓋先治本故也。若有中滿,無問標本,先治中滿,謂其急也。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,亦無問標本,先利大小便,次治中滿,謂尤急也。

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,皆治其本,不可不慎也。

從前來者為實邪,從後來者為虛邪,此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是也。治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令肝受心火之邪,是從前來者為實邪,當瀉其子,火也。然非真瀉其火,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,當木之分,瀉其火也。故《標本論》云: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
既肝受火邪,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,行間穴是也。後治其標者,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,少府穴是也。以藥論之,入肝經藥為之引,用瀉心火藥為君,是治實邪之病也。假令肝受腎邪,是從後來者,為虛邪,虛則當補其母。故《標本論》云: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

既受水邪,當先於腎經湧泉穴,補木,是先治其標。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,是後治其本。此先治其標者,推其至理,亦是先治其本也。以藥論之,入腎經藥為引用,補肝經藥為君是也。

白話文:

標本陰陽論

天屬陽:沒有具體形體,是圓融的,代表氣,向上升發,向外擴展,具有升騰、生長、漂浮、白晝、活動、輕盈、乾燥的特性,對應人體的六腑。

地屬陰:有具體形體,是方正的,代表血,向下沉降,向內收斂,具有下降、肅殺、沉重、夜晚、靜止、厚重、濕潤的特性,對應人體的五臟。

治療疾病時,必須了解標本的概念。以人體來說,外在的屬於標,內在的屬於本;陽性的屬於標,陰性的屬於本。因此,六腑屬於陽,是標;五臟屬於陰,是本。這是臟腑之間的標本關係。另外,臟腑本身在體內屬於本,而臟腑所連結的經絡在外在屬於標。這是臟腑與經絡之間的標本關係。再者,人體臟腑的陰陽、氣血和經絡,各自都有其標本。以疾病來說,先發生的病因是本,後來傳變的病症是標。

凡是治療疾病,必須先治療根本,然後再治療枝節。如果先治療枝節,後治療根本,邪氣會更加旺盛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如果先治療根本,後治療枝節,即使有十幾種病症,也能夠全部去除。就像剛開始是輕微的病,後來衍生出嚴重的病,也要先治療輕微的病,再治療嚴重的病,這樣邪氣才能夠被壓制。這就是因為先治療根本的緣故。但是,如果有腹部脹滿的狀況,無論標本如何,都應該先處理腹脹,因為這是緊急情況。如果腹脹之後又出現大小便不順暢,也無論標本如何,都要先處理大小便,再處理腹脹,因為這更是緊急情況。

除了大小便不通暢和腹部脹滿這三種緊急情況之外,其他情況都要以治療根本為主,必須謹慎。

從先前而來的邪氣稱為實邪,從後來而來的邪氣稱為虛邪,這就像兒子強盛會使母親更加強盛,母親虛弱會使兒子也虛弱的道理一樣。治療法則說: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。假設肝臟受到心火的邪氣影響,這屬於從先前而來的實邪,應該瀉心火。但並不是真的直接瀉心火,而是要在十二經脈中找到各自所屬的五行(金木水火土),在肝木的經脈中,瀉掉火邪。所以《標本論》說:「本而標之」,就是先治療根本,再治療枝節。

既然肝臟受到火邪影響,就應該先在肝經的五輸穴中選擇滎穴瀉火,也就是行間穴。然後再治療枝節,在心經的五輸穴中選擇滎穴瀉火,也就是少府穴。用藥方面,用能引導藥力進入肝經的藥為引導,再用瀉心火的藥為君藥。這就是治療實邪的方法。假設肝臟受到腎水的邪氣影響,這屬於從後來而來的虛邪,虛則應該補其母。所以《標本論》說:「標而本之」,就是先治療枝節,再治療根本。

既然受到水邪影響,應該先在腎經的湧泉穴補木,這就是先治療枝節。然後再在肝經的曲泉穴瀉水,這就是後治療根本。這裡的先治療枝節,推究其道理,其實也是先治療根本。用藥方面,用能引導藥力進入腎經的藥為引導,再用補肝的藥為君藥。

2. 五方之正氣味

(制方用藥附)

東方:甲風、乙木,其氣溫,其味甘,在人以肝膽應之。

南方:丙熱、丁火,其氣熱,其味辛,在人以心、小腸、三焦、包絡應之。

中央:戊濕,其本氣平,其兼氣溫涼寒熱,在人以胃應之。

中央:己土,其本味鹹,其兼味辛甘酸苦,在人以脾應之。

西方:庚燥、辛金,其氣涼,其味酸,在人以肺、大腸應之。

北方:壬寒、癸水,其氣寒,其味苦,在人以腎、膀胱應之。

人乃萬物中之一也,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,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。聖人垂世立教,不能渾說,必當分析,以至理而言,則陰陽相附不相離,其實一也。呼則因陽出,吸則隨陰入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,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。故曰:主病者為君。用藥之機會,要明輕清成象,重濁成形。

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清中清者,清肺以助其天真;清中濁者,榮華腠理;濁中清者,榮養於神;濁中濁者,堅強骨髓。故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五味陰陽之用,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,鹹味湧泄為陰,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各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之平也。詳見本論。

白話文:

五方之正氣味

(配方用藥說明)

東方:屬於甲木、乙木,它的氣是溫和的,味道是甘甜的,在人體對應的是肝臟和膽囊。

南方:屬於丙火、丁火,它的氣是熱的,味道是辛辣的,在人體對應的是心臟、小腸、三焦和心包絡。

中央:屬於戊土,它的本性氣是平和的,它兼有的氣是溫熱、涼寒等,在人體對應的是胃。

中央:屬於己土,它的本性味道是鹹的,它兼有的味道是辛、甘、酸、苦等,在人體對應的是脾臟。

西方:屬於庚金、辛金,它的氣是涼的,味道是酸的,在人體對應的是肺臟和大腸。

北方:屬於壬水、癸水,它的氣是寒冷的,味道是苦的,在人體對應的是腎臟和膀胱。

人是萬物中的一份子,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就無法產生,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無法成長,必須要稟承陰陽兩種氣才能產生和變化。聖人設立教誨,不能含糊不清地說,一定要分析清楚。從道理來說,陰陽互相依存,不能分離,實際上它們是一體的。呼氣是陽氣向外發散,吸氣是陰氣進入體內。天以陽氣產生萬物,以陰氣使萬物成長;地以陽氣使萬物凋零,以陰氣使萬物收藏。以上說的只是說明補瀉用藥的原則,其中藥方的主藥,也就是君藥。所以說:主治疾病的藥就是君藥。使用藥物的時機,要明白輕清的藥物是發散的,使人體形成功能的,重濁的藥物是使人體形成有形的物質。

藥物的來源如果是來自於天的,就比較親近人體上部;藥物的來源如果是來自於地的,就比較親近人體下部,它們會各自歸屬它們的類別。在清的藥物中較為清的,可以清肺以幫助肺臟的正常功能;在清的藥物中較為濁的,可以滋養皮膚和肌肉;在濁的藥物中較為清的,可以滋養精神;在濁的藥物中較為濁的,可以強健骨骼和骨髓。所以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五味陰陽的作用,辛味和甘味有發散陽氣的作用,酸味和苦味有向下排泄陰氣的作用,淡味有滲泄陽氣的作用,鹹味有向下排泄陰氣的作用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可以收斂,有的可以發散,有的可以緩和,有的可以急迫,有的可以乾燥,有的可以滋潤,有的可以軟化,有的可以堅硬,它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來發揮作用,以此來調整人體的氣機,使之達到平衡。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見本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