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五 (8)
卷之五 (8)
1. 茯苓
氣平,味淡。味甘而淡,陽也。無毒。
白者,入手太陰經、足太陽經,少陽經;赤者,入足太陰經、手太陽經、少陰經。
《象》云:止渴,利小便,除濕益燥,和中益氣,利腰臍間血為主。治小便不通,溺黃而赤或不利。如小便利或數服之,則大損人目。如汗多人服之,損真氣,夭人壽。醫云赤瀉白補,上古無此說。去皮用。
《心》云:淡能利竅,甘以助陽,除濕之聖藥也。味甘平,補陽,益脾逐水。濕淫所勝,小便不利。淡味滲,泄陽也。治水緩脾,生精導氣。
《珍》云:甘,純陽。滲泄止渴。
《本草》云: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,咳逆,口焦舌乾。利小便,止消渴,好唾,大腹淋瀝,消膈中痰水,水腫,淋結。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,益氣力,保神守中。
《液》云:入足少陰,手足太陽。色白者,入辛壬癸;赤者,入丙丁。伐腎邪,小便多,能止之;小便澀,能利之。與車前子相似,雖利小便而不走氣。酒浸,與光明硃砂同用,能秘真。味甘、平,如何是利小便。
白話文:
茯苓,性味平和,味道淡。味道甘淡,屬性為陽。無毒。
白色茯苓,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;紅色茯苓,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少陰腎經。
《藥性》說:能止渴,利小便,去除濕氣使身體乾燥,調和脾胃增強氣力,主要作用是疏通腰部和肚臍間的血液循環。能治療小便不通暢、小便黃紅或小便不順利的情況。如果小便正常或頻繁卻長期服用,會嚴重損害眼睛。如果容易出汗的人服用,會損傷元氣,縮短壽命。有醫生說紅色茯苓是瀉,白色茯苓是補,但古時候沒有這種說法。使用時要去皮。
《藥性歌》說:淡味能疏通孔竅,甘味能助長陽氣,是去除濕氣的良藥。味道甘平,能補陽,增強脾胃功能並排除體內多餘水分。濕氣過盛導致小便不順暢時,可以用它。淡味可以滲濕,泄掉陽氣。能治療水濕滯留引起的脾虛,促進精氣生成和氣機運行。
《珍珠囊》說:味道甘甜,屬於純陽之性。能滲濕泄水、止渴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能治療胸脅部位的氣逆、憂愁怨恨引起的驚恐、心悸、心下結塊疼痛、寒熱交替、煩躁、咳嗽氣逆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能利小便、止消渴(糖尿病)、口中多唾、腹部水腫、化解膈中痰水、治療水腫、小便淋漓不暢。能疏通胸腹,調理臟腑氣機,去除腎臟邪氣,滋養陰氣,增強氣力,保持精神安定。
《湯液本草》說:主要作用於足少陰腎經,手足太陽經。顏色白的,作用於辛壬癸等屬水的經絡;顏色紅的,作用於丙丁等屬火的經絡。能去除腎臟邪氣,小便多時能止住,小便不暢時能使之暢通。和車前子的作用相似,雖然能利小便但不耗損氣。用酒浸泡後,與光明砂一起使用,能固守真氣。味道甘、平,為什麼說是利小便的藥呢?
2. 茯神
陽也,味甘。無毒。
《珍》云:治風眩心虛,非此不能安。
《藥性論》云:君,主驚癇,安神定志,補虛乏。主心下急痛堅滿,人虛而小便不利者。
白話文:
茯神,性屬陽,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
《珍珠囊》說:茯神能治療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和心虛症狀,沒有它就無法使人心神安定。
《藥性論》說:茯神為君藥,主要治療驚嚇引起的癲癇,能安定心神、堅定意志、補養虛弱。還能治療心下部位急迫疼痛、脹滿,以及身體虛弱導致小便不順暢等症狀。
3. 烏藥
氣溫,味辛。無毒。
入足陽明經、少陰經。
《本草》云:主中惡心腹痛,蠱毒,疰忤鬼氣,宿食不消,天行疫瘴,膀胱、腎間冷氣,攻衝背膂。婦人血氣,小兒腹中諸蟲。又云:去貓涎極妙。烏藥葉及根,嫩時採,作茶片炙碾煎服,能補中益氣,偏止小便滑數。
白話文:
氣味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
歸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。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突發的心腹疼痛,蠱毒,受到邪氣干擾引起的病症,消化不良,流行性瘟疫,膀胱和腎之間的寒氣,向上衝擊背部和脊椎。也可用於治療婦女的血氣問題,以及兒童肚子裡的寄生蟲。書中還說:去除貓的口水效果非常好。烏藥的葉子和根,在嫩的時候採摘,做成茶片炙烤後碾碎煎煮服用,可以補中益氣,特別能停止小便頻繁的症狀。
4. 乾漆
氣溫、平,味辛。無毒。有毒。《本草》云:主絕傷,補中,續筋骨,填髓腦,安五臟。治五緩六急,風寒濕痹。療咳嗽,消瘀血痞結腰痛,女子疝瘕,利小腸,去蛔蟲。生漆,去長蟲,半夏為之使。畏雞子。忌油脂。
白話文:
性味平和,味道辛辣。有些品種無毒,有些則有毒。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嚴重的損傷,能補益中氣,接續筋骨,填補髓腦,安定五臟。可用於治療五種慢性虛弱和六種急性病症,以及風寒濕痹等症狀。還能治療咳嗽,消除瘀血、痞塊、腰痛,以及婦女的疝氣腫塊,並能通利小便,去除蛔蟲。生漆可以驅除體內寄生蟲,半夏能增強其藥效。使用時忌與雞蛋同食,也要避免與油脂類食物一同服用。
5. 皂莢
氣溫,味辛、咸。有小毒。
引入厥陰經藥。
《本草》云:主風痹死肌邪氣,風頭淚出,利九竅,療腹脹滿,消穀,除咳嗽。治囊縮,婦人胞不落,明目,益精,可為沐藥,不入湯。
《日華子》云:通關節,除頭風,消痰,殺勞蟲,治骨蒸,開胃,破堅瘕,腹中痛,能墮胎。柏實為之使。惡麥門冬。畏空青、人參、苦參。
仲景治咳逆上氣,唾濁,但坐不得臥,皂莢丸主之。杵末,一物蜜丸桐子大,用棗湯服一丸,日三夜一。
《活人書》云:治陰毒,正陽散內用皂莢,引入厥陰也。用之有蜜炙、酥炙、燒灰之異,等分依方。
白話文:
性味辛辣、鹹,帶有微小毒性。
能引導藥性進入足厥陰肝經。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風痹、皮膚肌肉壞死、邪氣入侵、風引起的頭痛流淚,能疏通九竅,治療腹部脹滿、消化不良,消除咳嗽。能治療陰囊萎縮,幫助產婦胎盤排出,明亮眼睛,增強精氣。可以作為沐浴用的藥材,但不適合煎煮成湯藥服用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能疏通關節,去除頭風,化痰,殺滅勞蟲(可能是指寄生蟲),治療骨蒸(類似於結核病引起的發熱),開胃,破除堅硬的腫塊,治療腹中疼痛,能墮胎。柏子仁可以增強它的藥效。不宜與麥門冬同用。畏懼空青、人參、苦參。
張仲景用皂莢丸來治療咳嗽氣喘、痰液混濁,導致只能坐著無法躺臥的病症。將皂莢搗成粉末,單味藥材混合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棗湯服用一丸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
《活人書》記載:治療陰毒病症,正陽散中加入皂莢,是為了引藥入厥陰經。皂莢的使用方法有蜜炙、酥炙、燒成灰等不同處理方式,根據處方等比例加入。
6. 竹葉
氣平,味辛。又苦大寒,辛平。無毒。
《本草》云:主咳逆上氣,溢筋,急惡瘍,殺小蟲。除煩熱,風痙,喉痹,嘔吐。仲景竹葉湯用淡竹葉。
《心》云:除煩熱,緩皮而益氣。
《珍》云:陰中微陽,涼心經。
白話文:
竹葉性味平和,味道辛辣。又說它味苦、性大寒,或者說味辛性平,沒有毒性。
《本草》這本書說:竹葉主要治療咳嗽、氣喘上逆、筋脈抽搐、急性的惡性瘡瘍,並能殺滅小蟲。還能消除煩躁發熱、風引起的抽搐、咽喉腫痛、嘔吐。張仲景的竹葉湯使用的是淡竹葉。
《藥性賦》這本書說:竹葉能消除煩躁發熱,使皮膚舒緩,並能增強氣力。
《珍珠囊》這本書說:竹葉性味偏陰而帶有微弱的陽氣,能清涼心經的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