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7)

1. 牡丹皮

氣寒,味苦、辛。陰中微陽。辛苦微寒。無毒。手厥陰經,足少陰經。

《象》云:治腸胃積血,及衄血、吐血必用之藥。

《珍》云:涼骨蒸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寒熱,中風,瘛瘲,痙,驚癇邪氣。除症堅、瘀血留舍腸胃。安五臟,療癰瘡,除時氣頭痛,客熱,五勞之氣,腰痛,風噤,癲疾。

《易老》云:治神志不足。神不足者,手少陰;志不足者,足少陰。故仲景八味丸用之。牡丹乃天地之精,群花之首。葉為陽,發生;花為陰,成實;丹為赤,即火。故能瀉陰中之火。牡丹皮,手厥陰,足少陰,治無汗骨蒸;地骨皮,足少陰,手少陽,治有汗骨蒸也。

白話文:

牡丹皮,藥性偏寒,味道苦而帶辛。屬性上,帶有微微的陽氣,但整體是辛苦微寒的。沒有毒性。主要歸入手厥陰經和足少陰經。

《象》說:它是治療腸胃積血、以及流鼻血、吐血等出血症狀的必用藥。

《珍》說:它可以退除骨蒸潮熱。

《本草》說:主要治療寒熱病症、中風、抽搐、痙攣、驚嚇癲癇等邪氣。能消除積聚的腫塊、瘀血停留在腸胃中的情況。可以安定五臟,治療癰瘡,也能夠去除時疫引起的頭痛、外來的熱邪、五勞造成的氣虛、腰痛、因風而無法張口、癲癇等疾病。

《易老》說:可以治療神志不足的情況。神不足,與手少陰經有關;志不足,與足少陰經有關。所以張仲景的八味丸使用它。牡丹是天地精華,是花中之王。葉屬於陽,代表生發;花屬於陰,代表結果實;丹為紅色,屬火。因此能瀉除陰分中的火熱。牡丹皮,歸手厥陰經、足少陰經,治療無汗的骨蒸潮熱;地骨皮,歸足少陰經、手少陽經,治療有汗的骨蒸潮熱。

2. 地骨皮

氣寒,味苦,陰也。大寒。無毒。足少陰經,手少陽經。

《象》云:解骨蒸、肌熱,主風濕痹,消渴。堅筋骨。去骨,用根皮。

《心》云:去肌熱及骨中之熱。

《珍》云:涼血、涼骨。

《本草》云:主五內邪氣,熱中消渴,周痹風濕,下胸脅氣,客熱頭痛。補內傷大勞噓吸,堅筋骨,強陰,利大小腸。

《藥性論》云:根皮細銼,面拌,熟煮吞之。主腎家風,益精氣。

《衍義》云:枸杞當用梗皮,地骨當用根皮。枸杞子當用其紅實。實,微寒;皮,寒;根,大寒。

白話文:

地骨皮的藥性是寒涼,味道苦澀,屬於陰性藥材。藥性極寒,沒有毒性。歸屬於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陽三焦經。

《藥象》說:能解除骨蒸和肌肉發熱的症狀,主要治療風濕痺痛和消渴病(糖尿病)。能強健筋骨。入藥時,要用根部的皮。

《藥性心法》說:可以去除肌肉發熱和骨頭深處的熱。

《珍珠囊》說:有涼血和涼骨的作用。

《本草》說:主要治療五臟內的邪氣、因熱引起的消渴症、全身關節疼痛的風濕病、胸脅氣逆、以及因外感熱邪引起的頭痛。能補養因內傷過勞引起的虛弱、強健筋骨、增強陰氣、疏通大小腸。

《藥性論》說:把地骨皮的根皮切成細末,和麵粉攪拌,煮熟後吞服。主要治療腎虛引起的風症,可以補益精氣。

《藥演義》說:枸杞應該用它的枝梗皮,地骨皮應該用它的根皮。枸杞子應該用它的紅色果實。果實藥性微寒,皮藥性寒,根藥性極寒。

3. 豬苓

氣平,味甘、苦,甘寒。甘苦而淡,甘重於苦,陽也。無毒。

入足太陽經、少陰經。

《象》云:除濕。比諸淡滲藥大燥,亡津液,無濕證勿服。去皮用。

《心》云:苦以泄滯,甘以助陽,淡以利竅。故能除濕,利小便。

《珍》云:利小便。

《本草》云:主痎瘧,解毒蠱疰不祥。利水道,能療妊娠淋,又治從腳上至腹腫,小便不利。仲景,少陰渴者豬苓湯。入足太陽、少陰。

《衍義》云: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損腎氣,昏人目。果欲久服者,更宜詳審。

白話文:

性味平和,味道甘甜、苦澀,偏甘涼。甘味重於苦味,屬陽性。沒有毒性。

歸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。

《藥象》說:能去除濕氣。相較於其他淡味滲濕藥,藥性較為乾燥,容易耗損津液,沒有濕氣症狀的人不要服用。要去皮使用。

《藥性賦》說:苦味能疏泄滯礙,甘味能幫助陽氣,淡味能疏通孔竅。因此能夠去除濕氣,使小便順暢。

《珍珠囊》說:能使小便順暢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瘧疾,能解蠱毒等不祥之氣。能疏通水道,治療妊娠期間的小便淋漓,也能治療從腳部腫到腹部的水腫,以及小便不順暢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用豬苓湯治療少陰病口渴的症狀。歸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。

《藥性衍義》說:豬苓的利水作用很強,長期服用必定會損傷腎氣,使人眼睛昏花。如果想要長期服用,更應該詳細審慎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