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)

1. 槐花

苦薄,陰也。《珍》云:涼大腸熱。

白話文:

槐花,味道苦澀且性微寒,屬於陰性的藥材。《珍珠囊》這本書說,槐花可以清涼大腸的熱氣。

2. 蔓荊子

氣清,味辛溫苦、甘,陽中之陰。太陽經藥。

《象》云:治太陽經頭痛,頭昏悶,除目暗,散風邪藥,胃虛人勿服,恐生痰疾。揀淨,杵碎用。

《珍》云:涼諸經血,止頭痛,主目睛內痛。

《本草》云:惡烏頭、石膏。

白話文:

蔓荊子,藥性清涼,味道辛辣、溫和帶苦、略甘,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材。是太陽經的常用藥。

《藥性象解》說:能治療太陽經引起的頭痛、頭腦昏沈、眼睛昏暗,有驅散風邪的作用。胃腸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,恐怕會產生痰多的疾病。使用時要挑選乾淨的,搗碎後使用。

《藥性本草》說:能清涼各經脈的血,止頭痛,主要治療眼球內部的疼痛。

《本草綱目》提到:它與烏頭、石膏相剋。

3. 大腹子

氣微溫,味辛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冷熱氣攻心腹,大腸壅毒,痰膈醋心,並以薑、鹽同煎。《時習》謂是氣藥也。

孫真人云:先酒洗,後大豆汁洗。仲景用。

《日華子》云:下一切氣,止霍亂,通大小腸,健脾、開胃、調中。

白話文:

性味:藥性稍微溫和,味道辛辣。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冷熱之氣侵襲心腹所引起的病痛,大腸阻塞導致的毒素積聚,痰液阻隔胸膈造成的嘔吐酸水,這些情況都可用大腹子與生薑、鹽一同煎煮服用。《時習》認為大腹子是理氣藥。

孫思邈說:使用前先用酒洗,再用黑豆汁洗。張仲景也曾使用此藥。

《日華子》記載:能降一切氣,止吐瀉,疏通大小腸,健脾、開胃、調和腸胃功能。

4. 酸棗

氣平,味酸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心腹寒熱,邪結氣聚,四肢痠疼濕痹,煩心不得眠,臍上下痛,血轉久泄,虛汗煩渴;補中、益肝氣,堅筋骨,助陰氣,令人肥健。久服,安五臟、輕身、延年。胡洽治振悸不得眠,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酸棗仁六物煮服。

《聖惠方》:膽虛不眠,寒也。酸棗仁炒香,竹葉湯調服。

《濟眾方》:膽實多睡,熱也。酸棗仁生用,末,茶、薑汁調服。

白話文:

酸棗,性平和,味道酸,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》書中記載:主要治療胸腹寒熱交替、邪氣鬱結、氣滯不通、四肢痠痛濕痹、心中煩躁難以入眠、肚臍上下疼痛、血痢久瀉不止、虛汗不止、煩渴等症狀;還能補養中氣、補益肝氣、強健筋骨、幫助滋養陰氣,使人身體肥壯健康。長期服用,可以安定五臟、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胡洽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酸棗仁這六味藥材煮湯服用,來治療心悸而無法入睡的症狀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膽虛導致失眠,屬於寒證。將酸棗仁炒香,用竹葉湯調和服用。

《濟眾方》記載:膽實導致嗜睡,屬於熱證。將酸棗仁直接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或薑汁調和服用。

5. 胡椒

氣溫,味辛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下氣、溫中、去痰,除臟腑中風冷。向陽者為胡椒,向陰者為蓽澄茄。胡椒多服損肺。味辛辣,力大於漢椒。

《衍義》云:去胃中寒痰,吐水,食已即吐,甚驗。過劑則走氣。大腸寒滑亦用,須各以他藥佐之。

白話文:

胡椒,性溫,味道辛辣,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》說:胡椒主要能使氣向下走、溫暖脾胃、去除痰液,並能消除臟腑中的風寒。朝向陽光生長的叫做胡椒,朝向陰暗生長的叫做蓽澄茄。胡椒如果吃太多會損傷肺部。味道辛辣,藥力比花椒更強。

《衍義》說:胡椒能去除胃中的寒痰,對於吐出清水、吃完東西就吐的情況,效果非常好。但如果服用過量則會耗散氣。對於大腸虛寒滑瀉的情況也可以使用,但必須搭配其他藥物輔助。

6. 川椒

氣熱溫,味大辛。辛溫,大熱。有毒。

《象》云:主邪氣,溫中,除寒痹;堅齒髮,明目,利五臟。須炒去汗。

《心》云:去汗,辛熱,以潤心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邪氣咳逆,溫中;逐骨節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;下氣,除六腑寒冷,傷寒溫瘧,大風汗不出,心腹留飲,宿食,腸澼下痢,泄精,女子字乳余疾;散風邪瘕結水腫,黃疸,鬼疰蠱毒,耐寒暑,開腠理。閉口者,殺人。惡栝蔞、防、葵。畏雌黃。

白話文:

性味屬於熱性溫和,味道非常辛辣。辛辣溫熱,屬於大熱的藥材,有毒性。

《藥性》說:主要能驅除邪氣,溫暖中焦,去除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;能使牙齒堅固、頭髮烏黑,使眼睛明亮,並能疏通五臟。使用前必須炒過去除藥材本身的濕氣。

《藥性》又說:去除藥材濕氣後,它辛辣溫熱的特性,可以用來潤澤因寒冷導致的心臟不適。
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能治療邪氣引起的咳嗽、氣逆,溫暖中焦;能驅逐附著在骨節皮膚的壞死肌肉,以及因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;能使氣下行,去除六腑的寒冷,治療傷寒、瘧疾等溫熱病,以及風寒導致的身體不出汗、心腹部有水液停滯、消化不良、腸道疾病引起的痢疾、遺精,婦女產後遺留的疾病;能散發風邪引起的腫塊、水腫、黃疸,以及鬼神作祟、蠱毒等疾病,能夠耐受寒冷和暑熱,可以疏通皮膚毛孔。如果閉口服用,則會導致死亡。它與栝蔞、防風、葵菜相剋,害怕雌黃。

7. 吳茱萸

氣熱,味辛、苦,氣味俱厚,陽中陰也。辛溫大熱。有小毒。

入足太陰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。

《象》云:食則令人口開目瞪,寒邪所隔,氣不得上下。此病不已,令人寒中,腹滿膨脹,下利寒氣,諸藥不可代也。洗去苦味,日乾,杵碎用。

《心》云:去胸中逆氣。不宜多用,辛熱恐損元氣。

《珍》云:溫中下氣,溫胃。

《本草》云:主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、血痹;逐風邪,開腠理,去痰冷,腹內絞痛,諸冷實不消,中惡,心腹痛,逆氣;利五臟。入足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震坤合見,其色綠。

仲景云:吳茱萸湯,當歸四逆湯,大溫脾湯,及脾胃藥,皆用此也。

《衍義》云:此物下氣最速,腸虛人服之愈甚。蓼實為之使。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。畏紫石英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,藥性屬熱,味道辛辣、苦澀,氣味濃厚,是陽性中帶陰性的藥材。藥性辛溫,而且溫熱程度很高,帶有輕微毒性。

主要歸屬於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

《藥類法象》說:吃了吳茱萸會使人嘴巴張開、眼睛瞪大,是因為寒邪阻隔,導致氣機無法上下運行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,會使人體內寒氣加重,引起腹部脹滿膨脹、下痢、寒氣等症狀,這種情況非吳茱萸不可。使用時要先洗去苦味,曬乾後搗碎使用。

《藥性賦》說:吳茱萸能去除胸中向上逆行的氣。但不宜多用,因為藥性辛辣溫熱,可能會損傷元氣。

《珍珠囊》說:吳茱萸有溫中、向下疏導氣機,以及溫暖腸胃的功效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吳茱萸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、向下疏導氣機,止痛,治療咳嗽、氣逆、發冷發熱的症狀,去除體內濕氣、血瘀;還能驅散風邪,打開皮膚毛孔,去除痰飲、寒氣,治療腹內絞痛,各種因寒氣凝結引起的實證、消化不良、中邪、心腹疼痛、氣逆等症狀;並且能疏通五臟氣機。歸屬於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藥性震、坤相合,顏色呈現綠色。

仲景說: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、大溫脾湯以及其他治療脾胃的藥方,都會用到吳茱萸。

《藥證衍義》說:吳茱萸向下疏導氣機的速度非常快,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病情會加重。蓼實可以作為吳茱萸的輔助藥物。吳茱萸與丹參、硝石、白堊藥性相剋,並且畏懼紫石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