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)

1. 荊芥穗

氣溫,味辛、苦。

《本草》云:辟邪毒,利血脈,通宣五臟不足氣。能發汗,除勞渴。杵,和醋,封毒腫。去枝、梗,手搓碎用,治產後血暈如神。動渴疾。多食,薰五臟神。破結氣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

  • 可以去除邪毒,促進血液循環,暢通五臟不足之氣。
  • 能發汗,解勞解渴。
  • 搗碎後與醋混合,敷在中毒腫脹處。
  • 去掉枝梗,用手搓碎後使用,對產後血暈症有奇效。
  • 能治療口渴症狀。
  • 過量食用會灼傷五臟神明。
  • 能夠破除結氣。

2. 生薑

氣溫,味辛。辛而甘,微溫,氣味俱輕,陽也。無毒。

《象》云: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。止嘔吐,治痰嗽。生與干同治。與半夏等分,治心下急痛,鎆細用。

白話文:

古文:<象>雲: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。止嘔吐,治痰嗽。生與幹同治。與半夏等分,治心下急痛,鎆細用。

<象>經書中說:傷寒時頭痛鼻塞,咳嗽逆氣上沖。可以止嘔吐,治療痰咳。生薑和乾薑都可以用來治療。與半夏等分量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心窩急痛,研磨成細粉使用。

《心》云:能製半夏、厚朴之毒。發散風寒,益元氣,大棗同用。辛溫,與芍藥同用,溫經散寒,嘔家之聖藥也。辛以散之,嘔為氣不散也。此藥能行陽而散氣。

白話文:

《心》中記載:半夏和厚朴具有毒性,此藥能解除它們的毒性。能發散風寒,增強元氣,與大棗一起使用。辛溫,與芍藥一起使用,能溫暖經絡,驅散寒氣,是治療嘔吐的聖藥。辛味能發散,嘔吐是氣不散發所致。此藥能通暢陽氣,散發氣滯。

《珍》云:益脾胃、散風寒。久服,去臭氣、通神明。

孫真人云:為嘔家之聖藥。

或問東垣曰:生薑辛溫入肺,如何是入胃口?曰: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,非也。咽門之下,受有形之物,系胃之繫,便為胃口。與肺同處,故入肺而開胃口也。又問曰:人云:夜間勿食生薑,食則令人閉氣,何也?曰:生薑辛溫,主開發,夜則氣本收斂,反食之開發其氣,則違天道,是以不宜食,此以平人論之可也。若有病則不然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東垣:「生薑辛溫,能入肺,為什麼也能入胃口?」東垣答道:「一般人認為心窩下面就是胃口,這是錯的。實際上,咽喉之下,接受有形物質的地方,是胃的繫帶,也就是胃口,與肺同處,所以生薑入肺,就能打開胃口。」又有人問:「有人說晚上不要吃生薑,吃了會閉氣,這是什麼原因?」東垣答道:「生薑辛溫,主於發散開通,而夜晚本是氣機收斂的時候,反而食用生薑去發散開通氣機,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,所以一般人晚上不宜吃生薑。但是,如果生病了,就另當別論。」

姜屑比之乾薑,不熱;比之生薑,不潤。以乾生薑代乾薑者,以其不僭故也。

《本草》云:秦椒為之使。殺半夏、莨菪毒。惡黃芩黃連、天鼠糞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上說:花椒是半夏和莨菪的解藥。它與黃芩、黃連、鼠糞不合。

3. 乾薑

氣熱,味大辛。辛,大熱,味薄氣厚,陽中之陽也。辛、溫。無毒。

《象》云:治沉寒痼冷,腎中無陽,脈氣欲絕,黑附子為引,用水煎二物,名姜附湯。亦治中焦有寒。水洗,慢火炮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記載:用於治療長期的寒症和低體溫,腎中陽氣不足,脈搏微弱,用烏頭作為引子,用水煎煮兩味藥,稱為「薑附湯」。也可以治療中焦寒冷。先用水洗淨,再用文火慢燉。

《心》云:發散寒邪,如多用則耗散元氣,辛以散之,是壯火食氣故也,須以生甘草緩之。辛熱,散裡寒,散陰寒、肺寒,與五味同用,治嗽,以勝寒蛔。正氣虛者,散寒,與人參同補藥,溫胃腹中寒,其平以辛熱。

白話文:

中醫典籍《心》記載:使用發散寒邪的藥物時,如果用量過多,會耗損元氣。辛味藥物具有發散作用,是因為它們能壯火耗氣,所以需要用生甘草來緩和。辛熱藥物可以宣發裡寒、散陰寒、驅除肺寒,與其他五味藥物配合使用,可以治療咳嗽,因為它們能抑制寒冷的寄生蟲。如果正氣虛弱,應配合使用人參等補藥來散寒,以溫暖胃中寒氣。辛熱藥物的平性主要表現在發散寒邪方面。

《珍》云:寒淫所勝,以辛散之。經炮則味苦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胸滿咳逆上氣,溫中止血,出汗。逐風濕痹,腸澼下利,寒冷腹痛,中惡霍亂,脹滿,風邪諸毒,皮膚間結氣。止唾血,生者尤良,主胸滿,溫脾燥胃,所以理中,其實主氣而泄脾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記載:

  • **主治:**胸悶咳嗽氣逆,溫暖腸胃止血,發汗。
  • **祛除:**風濕痹痛,腸鳴腹瀉,寒性腹痛,中惡霍亂,脹滿,風邪毒邪,皮膚氣結。
  • **止血:**唾液帶血,新鮮的生薑效果尤佳。
  • **調補:**胸悶氣脹,溫暖脾胃,因此能調和脾胃中氣,實際上是健脾泄氣。

易老云:乾薑能補下焦,去寒,故四逆湯用之。乾薑本味辛,及見火候,稍苦,故止而不移,所以能治裡寒。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。理中湯用此者,以其四順也。

白話文:

易經的作者說:乾薑可以溫補下腹部,去除寒氣,所以四逆湯中使用它。乾薑本身味道辛辣,經過火烤後會略帶苦味,因此它的溫補作用可以停留而不移動,所以能夠治療內寒。不像附子那樣作用會運行而不停止。理中湯使用乾薑的原因,是因為它具有四順的特性。

或云:乾薑味辛熱,人言補脾,今言泄而不言補者,何也?東垣謂:泄之一字,非泄脾之正氣也,是泄脾中寒濕之邪,故以姜辛熱之劑燥之,故曰泄脾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乾薑味道辛辣溫熱,通常認為它可以補脾。但現在說它可以宣洩而沒有說補脾,是什麼原因呢?東垣學派認為:「宣洩」這個字,並不是宣洩脾的正氣,而是宣洩脾中的寒濕邪氣,因此用乾薑這種辛辣溫熱的藥材來乾燥脾,所以稱為「宣洩脾」。

4. 薄荷

氣溫,味辛、苦,辛、涼。無毒。

手太陰經、厥陰經藥。

《象》云:能發汗,通骨節,解勞乏。與薤相宜。新病瘥人,勿多食,令虛汗出不止。去枝、梗,搓碎用。

《心》云:上行之藥。

陳士良云:能引諸藥入榮衛,又主風氣壅並。

5. 蔥白

氣溫,味辛。無毒。

入手太陰經、足陽明經。

《液》云:以通上下之陽也。《活人書》:傷寒頭痛如破,連須蔥白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液論》中說:液體的作用是貫通上下的陽氣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傷風頭痛劇烈像要裂開一樣,可以用連須蔥白湯主治。

《心》云:通陽氣,辛而甘,氣厚味薄,陽也。發散風邪。

《本草》云:蔥實,主明目,補中不足。其莖白,平。可作湯,主傷寒寒熱,出汗,中風,面目腫,傷寒骨肉痛,喉痹不通;安胎,歸目,除肝邪氣;安中,利五臟,益目精,殺百藥毒。蔥根,主傷寒頭痛。蔥汁,平溫,主溺血,解藜蘆毒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記載:蔥子,可用於明目,補氣血虛弱。它的莖為白色,性平。可以煮湯,用於治療傷寒發燒、出汗、中風、面目腫脹、傷寒骨肉疼痛、喉嚨腫痛不通;安胎、護眼、去除肝臟邪氣;安神、利五臟、益目精、解百藥之毒。蔥根,可用於治療傷寒頭痛。蔥汁,性平溫,可用於治療尿血、解藜蘆中毒。

6. 韭白

氣溫,味辛,微酸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歸心,安五臟,除胃中熱,利病人,可久食。子,主夢泄精,溺白。根,養髮。陰物變為陽。

7. 薤白

氣溫,味苦、辛。無毒。

入手陽明經。

《本草》云:主金瘡瘡敗。輕身不飢,耐老。除寒熱,去水氣,溫中散結,利病人。諸瘡中風寒水腫,以此塗之。下重者,氣滯也。四逆散加此,以泄氣滯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主治金瘡、潰瘍。可以減輕體重、不飢餓,延緩衰老。祛除寒熱,消除水氣,溫暖中焦,散結,有益於病人。各種瘡瘍、中風後寒水腫,用它塗抹即可。大便困難的人,是氣滯造成的。用四逆散加上它,以瀉除氣滯。

《心》云:治泄痢下重,下焦氣滯,泄滯氣。

8. 瓜蒂

氣寒,味苦。有毒。

《本草》云:治大水,身面四肢浮腫,下水,殺蠱毒。咳逆上氣,及食諸果,病在胸腹中者,皆吐下之。去鼻中息肉,療黃疸,鼻中出黃水。除偏頭疼,有神,頭目有濕,宜此。瓜蒂苦,以治胸中寒,與白虎同例,俱見知母條下。與麝香細辛為使。治久不聞香臭。仲景鈐方:瓜蒂一十四個,丁香一個,黍米四十九粒,為末,含水㗜一字,取下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說:治療水腫,腹部和四肢腫脹,小便不通,殺蟲毒。咳嗽氣逆,以及吃了各種水果,疾病在胸腹中的,都可以用它來催吐、瀉下。去除鼻息肉,治療黃疸,鼻中流出黃水。緩解偏頭痛,效力神奇,頭部有濕氣,適合使用。瓜蒂很苦,用來治療胸中寒氣,與白虎湯的作用相同,詳見知母條目。用麝香、細辛作為引路藥。治療長期聞不到氣味。仲景《鈐方》:瓜蒂十四個,丁香一個,黍米四十九粒,研成細末,用唾液調成丸,服用後喝水漱口一次,催吐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