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5)

1. 大戟

氣大寒,味苦、甘,陰中微陽。有小毒。

《本草》云:治蠱毒,十二水,腹滿急痛,積聚,中風,皮膚疼痛,吐逆,頸腋癰腫,頭疼,發汗,利大小腸。此澤漆根也。

《液》云: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,濕勝者苦燥除之。反甘草。與芫花、黃藥子等分,水糊為丸,桐子大,每服十丸,傷風、傷寒,蔥白湯下;傷食,陳皮湯下。或十五丸,微加至止,亦可。芫花別有條,海藏,十棗湯同用。

《珍》云:瀉肺,損真氣。

白話文:

性味大寒,味道苦中帶甘,屬性偏陰中帶一點陽。具有小毒。

《本草》記載:可以治療蠱毒,以及各種水腫,腹部脹滿急痛,體內腫塊,中風,皮膚疼痛,嘔吐,頸部、腋下生瘡腫,頭痛,發汗,通利大小腸。這裡說的大戟指的是澤漆的根。

《湯液本草》記載:大戟和甘遂都是用來排除體內水濕的藥物,體內濕氣過重的人可以利用其苦燥的特性來去除濕氣。大戟不可與甘草同時服用。可以將大戟與芫花、黃藥子等量混合,用水調成糊狀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十顆,如果得了風寒感冒,用蔥白湯送服;若是因為吃壞肚子,用陳皮湯送服。也可以服用十五顆,劑量可以稍微增加直到症狀停止。芫花另有說明,張元素認為,大戟可以和十棗湯一起使用。

《珍珠囊》記載:大戟具有瀉肺的作用,但會損傷人體的正氣。

2. 蕘花

氣微寒,味苦、辛。有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傷寒溫瘧,下十二水,破積聚大堅癥瘕,盪滌腸胃中留癖,飲食寒熱邪氣。利水道,療痰飲咳嗽。

《衍義》云:仲景以蕘花治利者,以其行水也,水去則利止,其意如此。用時斟酌,不可太過與不及也。仍察其須有是證,方可用之。仲景小青龍湯:若微利,去麻黃,加蕘花,如雞子,熬令赤色用之。蓋利水也。

白話文:

藥性稍微偏寒,味道苦又辛辣。有毒。
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溫病和瘧疾,能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,攻破腹中堅硬的腫塊,清除腸胃中積聚的病邪,以及飲食不當造成的寒熱邪氣。可以疏通小便的通道,治療痰飲和咳嗽。

《衍義》記載:張仲景用蕘花來治療腹瀉,是因為它能幫助排除體內的水分,當水分排出後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使用時要仔細斟酌用量,不可過多也不可不足。必須確認確實有這種症狀,才能使用。張仲景的小青龍湯:如果出現輕微腹瀉,就要去掉麻黃,加入像雞蛋大小的蕘花,將其熬煮至赤紅色後使用。這是因為它能利水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