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四 (3)
卷之四 (3)
1. 連翹
氣平,味苦。苦,微寒,氣味俱輕,陰中陽也,無毒。
手足少陽經、陽明經藥。
《象》云:治寒熱瘰癧,諸惡瘡腫,除心中客熱,去胃蟲,通五淋。
《心》云:瀉心經客熱,諸家須用,瘡家聖藥也。
《珍》云:諸經客熱,非此不能除。
《本草》云:主寒熱鼠瘻,瘰癧,癰腫癭瘤,結熱蠱毒,去寸白蟲。
《液》云:手、足少陽。治瘡、瘍、瘤、氣癭起、結核,有神。與柴胡同功,但分氣血之異耳。與鼠黏子同用,治瘡瘍別有神功。
白話文:
性味平和,味道苦。苦味,稍微帶寒性,氣味都比較輕淡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,沒有毒。
主要歸屬於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和陽明經。
《藥性象》說:可以治療寒熱交替、瘰癧(淋巴結核),各種惡性瘡腫,消除心中虛熱,去除胃裡的寄生蟲,疏通小便不暢的五淋。
《藥性心訣》說:能夠清除心經的客熱,所以各家都必須使用,是治療瘡瘍的聖藥。
《珍珠囊》說:各種經絡的客熱,沒有連翹就不能夠去除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寒熱交替、鼠瘻(淋巴結炎),瘰癧,癰腫、癭瘤(甲狀腺腫大),結塊發熱的蠱毒,以及去除寸白蟲(絛蟲)。
《藥性賦》說:歸屬於手、足少陽經。治療瘡、瘍、瘤、氣癭突起、結核,效果非常顯著。與柴胡的功效相似,只是在氣和血的歸屬上有所不同。與鼠黏子(牛蒡子)一起使用,治療瘡瘍有特別的療效。
2. 連軺
氣寒,味苦。
《本經》不見所注,但仲景古方所注云,即連翹之根也。方言熬者,即今之炒也。
白話文:
氣味寒涼,味道苦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沒有記載相關的註解,但張仲景的古方註解說,這個是指連翹的根。古代所說的「熬」,就是現在的「炒」。
3. 人參
氣溫,味甘。甘而微苦,微寒,氣味俱輕,陽也。陽中微陰,無毒。
《象》云:治脾肺陽氣不足,及能補肺。氣促,短氣、少氣。補而緩中,瀉脾肺胃中火邪,善治短氣。非升麻為引用,不能補上升之氣,升麻一分、人參三分,為相得也。若補下焦元氣,瀉腎中火邪,茯苓為之使。
《心》云:補氣不足而瀉肺火,甘溫而補陽利氣。脈不足者,是亡血也,人參補之。益脾,與乾薑同用,補氣,裡虛則腹痛,此藥補之,是補不足也。
《珍》云:補胃,喘嗽勿用,短氣用之。
《本草》云: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。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止消渴,通血脈,破堅積,令人不忘。
《液》云:味既甘溫,調中益氣,即補肺之陽、瀉肺之陰也。若便言補肺,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,則誤矣。若肺受寒邪,宜此補之;肺受火邪,不宜用也。肺為天之地,即手太陰也,為清肅之臟,貴涼而不貴熱,其象可知。若傷熱則宜沙參。沙參味苦、甘微寒,無毒,主血積驚氣,除寒熱,補中、益肺氣,療胃痹、心腹痛,結熱邪氣,頭痛,皮間邪熱。安五臟,補中。
人參補五臟之陽也,沙參苦,微寒,補五臟之陰也。安得不異。
易老云:用沙參代人參,取其味甘可也。
葛洪云:沙參,主卒得諸疝,小腹及陰中相引,痛如絞,自汗出,欲死。細末。酒調服方寸匕,立瘥。
《日華子》云:治惡瘡疥癬及身癢,排膿,消腫毒。
海藏云:今易老取沙參代人參,取其甘也。若微苦則補陰,甘者則補陽,雖云補五臟,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,隨所引而相輔一臟也,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人參,性味溫和甘甜,帶一點苦味,稍微偏涼,氣味清淡,屬性為陽。雖然屬陽,但帶一點陰性,沒有毒性。
《醫方考》說:人參能治療脾肺陽氣不足,也能補養肺氣。對於氣喘、呼吸短促、氣虛等症狀有效。人參能溫和地補益脾胃,同時也能瀉除脾肺胃中的火邪,尤其擅長治療呼吸短促。如果沒有升麻引導,就不能將補氣的效果向上提升,所以用升麻一分、人參三分的比例搭配,效果最好。如果要補養下焦的元氣,瀉除腎中的火邪,則需要茯苓來輔助。
《湯液本草》說:人參能補益氣虛,同時瀉除肺火,其甘溫的特性可以補養陽氣,並疏通氣機。如果脈象虛弱,代表有失血的情形,可以用人參來補養。人參能補益脾氣,與乾薑搭配使用,能補益氣虛。若是體內虛寒導致腹痛,服用人參可以補虛,就是補不足的意思。
《珍珠囊》說:人參能補養胃氣,但是有喘嗽症狀的人不宜使用,氣短的人則可以使用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人參主要補養五臟,能安定精神、穩定魂魄、止住驚悸、去除邪氣、使眼睛明亮、開竅增進智慧。人參可以治療腸胃虛冷、心腹脹痛、胸脅氣逆、霍亂吐瀉,也能調和脾胃、止渴、疏通血脈、消除積塊,使人不容易忘記事情。
《藥性賦》說:人參味道甘甜溫和,能調和脾胃、補益氣機,也就是補養肺的陽氣、瀉除肺的陰氣。如果只是說人參能補肺,而不區分陰陽寒熱、哪種氣虛,那就錯了。如果肺受寒邪,適合用人參來補養;如果肺受火邪,就不宜使用。肺屬於天的部位,也就是手太陰經,是清靜肅降的臟器,喜歡涼潤而不喜歡燥熱,這個道理應該明白。如果肺受熱邪侵擾,就適合使用沙參。沙參味苦、甘甜,稍微偏涼,沒有毒性,主要治療血瘀、驚氣、去除寒熱、補養中焦、補益肺氣,可以治療胃痹、心腹疼痛、結熱邪氣、頭痛、皮膚之間的熱邪。沙參能安定五臟、補養中焦。
人參是補養五臟之陽的藥物,而沙參性苦,稍微偏涼,是補養五臟之陰的藥物。兩者功效當然不同。
易老說:可以用沙參代替人參,取用它味道甘甜的特性。
葛洪說:沙參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,小腹及陰部互相牽引,疼痛如絞,還會流汗,感覺快要死了。將沙參磨成細末,用酒調服一小匙,立刻就能痊癒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沙參可以治療惡瘡疥癬及皮膚搔癢,能排出膿液,消除腫毒。
海藏說:現在易老用沙參代替人參,是取用它甘甜的特性。如果藥性偏苦,就補陰;如果藥性偏甘,就補陽。雖然都說能補五臟,但仍然要搭配各臟器的藥物來輔佐,隨著所要引導的臟器來輔助,這是不可不知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