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黃連

氣寒,味苦。味厚氣薄,陰中陽也,升也。無毒。

入手少陰經。《象》云:瀉心火,除脾胃中濕熱,治煩躁噁心,鬱熱在中焦,兀兀欲吐,心下痞滿必用藥也。仲景治九種心下痞,五等瀉心湯皆用之。去須用。《心》云:瀉心經之火,眼暴赤腫,及諸瘡,須用之。苦寒者主陽有餘,苦以除之。安蛔,通寒格,療下焦虛,堅腎。

《珍》云:酒炒上行,酒浸行上頭。

《本草》云:主熱氣,目痛眥傷泣出,明目。腸澼腹痛下痢,婦人陰中腫痛。五臟冷熱,久下泄澼膿血,止消渴大驚,除水利骨,調胃厚腸,益膽,療口瘡。久服令人不忘。

《液》云:入手少陰,苦燥,故入心,火就燥也。然瀉心其實瀉脾也,為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。治血,防風為上使,黃連為中使,地榆為下使。

海藏祖方,令終身不發斑瘡,煎黃連一口,兒生未出聲時,灌之,大應。已出聲灌之,斑雖發,亦輕。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。

《衍義》云:治痢有微血,不可執以黃連。為苦燥劑,虛者多致危困,實者宜用之。

《本草》又云:龍骨、理石、黃芩為之使,惡菊花、芫花、玄參、白蘚皮。畏款冬花。勝烏頭,解巴豆毒。

白話文:

黃連,性味寒涼,味道苦。味道濃郁,氣味較薄,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性,有向上升發的作用。沒有毒性。

主要歸入手少陰經。《藥象》說:可以瀉心火,去除脾胃中的濕熱,治療煩躁噁心、鬱積的熱在中焦、悶悶不樂想吐、心下痞滿等症狀,這些情況必須使用黃連。張仲景治療九種心下痞的症狀,所用的五種瀉心湯都用到了黃連。使用時要去除鬚根。《藥性賦》說:可以瀉心經的火,治療眼睛突然紅腫,以及各種瘡瘍,必須使用黃連。苦寒的藥物主要治療陽氣過盛的情況,用苦味藥物來去除過盛的陽氣。黃連可以使蛔蟲安靜,通利寒氣阻滯,治療下焦虛寒,堅固腎臟。

《珍珠囊》說:用酒炒黃連可以使藥性上行,用酒浸泡黃連可以使藥性到達頭部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黃連主要治療熱邪引起的疾病,眼睛痛、眼角損傷流淚,可以明目。治療腸道積熱引起的腹痛、下痢、婦人陰部腫痛。還可以治療五臟的冷熱疾病,久瀉不止,甚至大便帶膿血,可以止消渴、驚嚇,去除水腫、強健骨骼,調理腸胃、使腸道強健,增強膽功能,治療口腔潰瘍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記憶力增強。

《醫學入門》說:黃連歸入手少陰經,味道苦而乾燥,所以可以入心經,火性喜歡乾燥。但其實瀉心火實際上是瀉脾火,因為子能使母強盛,母強盛就能瀉其子。黃連可以用來治療血症,在用藥時,防風是引藥向上走的使藥,黃連是主要使用的中藥,地榆是引藥向下走的使藥。

海藏祖傳的秘方,可以使人終身不發斑疹瘡瘍。方法是,將黃連煎好,在嬰兒出生還沒發出聲音的時候,就給他灌下一口,效果非常顯著。如果已經發出聲音,再灌下去,雖然還是會發斑疹,但會比較輕微。古代的方劑常常把黃連作為治療痢疾的主要藥物。

《東垣試效方》說:治療痢疾如果帶有少量血,就不能只用黃連。因為黃連是苦燥的藥物,虛弱的人使用容易導致危險,實證的人才適合使用。

《本草綱目》又說:龍骨、理石、黃芩可以作為黃連的使藥,黃連忌菊花、芫花、玄參、白蘚皮。畏懼款冬花。黃連可以制服烏頭的毒性,解除巴豆的毒性。

2. 大黃

氣寒。味苦,大寒。味極厚,陰也,降也。無毒。

入手足陽明經。酒浸,入太陽經;酒洗,入陽明經。余經不用酒。

《象》云:性走而不守,瀉諸實熱不通,下大便,滌盪腸胃間熱,專治不大便。

《心》云:滌盪實熱。

《珍》云:熱淫於內,以苦泄之。酒浸入太陽經,酒洗入陽明經,余經不用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下瘀血,血閉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。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,脹,小腹痛,諸老血留結。

《液》云:味苦、寒,陰中之陰藥。泄漏,推陳致新,去陳垢而安五臟,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,所以有將軍之名。入手足陽明,以酒引之,上至高巔;以舟楫載之,胸中可浮;以苦泄之,性峻至於下。以酒將之,可行至高之分,若物在巔,人跡不及,必射以取之也。故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承氣湯中俱用酒浸,惟少陽陽明為下經,故小承氣湯中不用酒浸也。

雜方有生用者,有面裹蒸熟者,其制不等。

《衍義》云:損益前書已具。仲景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。或曰:心氣既不足矣,而不用補心湯,更用瀉心湯,何也?答曰:若心氣獨不足,則須當不吐衄也,此乃邪熱因心氣不足而客之,故令吐衄。以苦泄其熱,就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有是證者,用之無不效,惟在量其虛實而已。

《本草》又云:惡乾漆。

白話文:

大黃,藥性寒涼。味道苦,藥性大寒。藥味厚重,屬陰性,有下降的特性。沒有毒性。

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。用酒浸泡過,可進入太陽經;用酒洗過,則進入陽明經。其他經絡則不需要用酒。

《藥象》說:大黃藥性走竄而不停留,能瀉掉各種實熱不通的狀況,使大便通暢,清除腸胃間的熱邪,專門治療大便不通。

《藥性賦》說:大黃能清除體內的實熱。

《湯液本草》說:熱邪在體內過盛,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瀉掉它。用酒浸泡的大黃可以進入太陽經,用酒洗過的大黃則進入陽明經,其他經絡則不需要用酒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大黃主要用於排除體內的瘀血,治療血滯導致的寒熱往來,能破除體內的癥瘕積聚,消除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和宿食,清理腸胃,促進新陳代謝,使水穀正常運行,調理脾胃功能,幫助消化,使五臟安和。能平降胃氣,消除痰積,清除腸道內的結熱,治療心腹脹滿,以及女性因寒血閉塞導致的脹滿和小腹疼痛,也能消除體內的老舊瘀血。

《藥液》說:大黃味苦、性寒,是陰性藥物中的陰性藥。它能通泄,促進新陳代謝,清除體內積垢,使五臟安和,就像平定禍亂一樣,所以有「將軍」的美稱。它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,如果用酒來引導它,就能使藥力上達至高之處;如果用船來載它,藥力就能在胸中浮動;如果用苦味來泄掉它,藥性就能峻猛地向下走。用酒輔助它,就能使藥力到達高處,就像物品在頂端,人無法觸及,必須用射箭的方式才能取到一樣。所以,治療太陽陽明和正陽陽明的承氣湯中,都使用了酒浸的大黃,唯獨少陽陽明屬於下經,所以小承氣湯中沒有用酒浸的大黃。

臨床使用時,有的會直接生用大黃,有的會用麵粉包裹蒸熟,炮製方法並不一樣。

《衍義補遺》說:大黃的藥性在之前的醫書中已經詳細說明。張仲景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組成瀉心湯,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、鼻血。有人問:既然心氣不足,為什麼不用補心湯,反而用瀉心湯呢?回答說:如果只是單純的心氣不足,就不會出現吐血、鼻血的症狀,這是因為邪熱趁虛進入體內,導致心氣不足,進而引起吐血、鼻血。用苦味的藥物泄掉熱邪,就能達到補心的效果,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法。有這種證狀的,使用這個方子沒有不見效的,關鍵在於衡量病人體虛或體實的程度,來決定用藥的劑量。

《本草綱目》又說:大黃畏懼乾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