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四 (1)
卷之四 (1)
1. 卷之四
2. 草部
3. 木香
氣熱,味辛、苦,純陽。味厚於氣,陰中陽也。無毒。
《象》云:除肺中滯氣,若治中、下焦氣結滯,須用檳榔為使。
《珍》云:治腹中氣不轉運,和胃氣。
《心》云:散滯氣,調諸氣。
《本草》云:治邪風,闢毒疫瘟鬼,強志,主淋露,療氣劣,肌中偏寒,主氣不足,消毒,瘟瘧蠱毒,行藥之精。
《本經》云:主氣劣、氣不足,補也;通壅氣、導一切氣,破也。安胎、健脾胃,補也;除痃癖塊,破也。與本條補破不同,何也?易老以為破氣之劑,不言補也。
白話文:
木香,性屬熱,味道辛辣、苦澀,屬於純陽的藥性。味道比氣味濃重,是陰中帶陽的特性。沒有毒性。
《藥性象》說:能去除肺部的阻塞之氣,如果治療中焦、下焦的氣滯不通,必須搭配檳榔作為輔助藥。
《珍珠囊》說:能治療腹部氣機不暢,幫助胃氣調和。
《藥性賦》說:能疏散氣滯,調和各種氣機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能治療外感邪風,辟除疫毒瘟鬼,增強意志,主要治療淋病、氣虛、肌肉中的偏寒、氣不足,能消毒,治療瘟疫、瘧疾和蠱毒,能引導藥效發揮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主要治療氣虛、氣不足,有補益作用;能疏通阻塞之氣,導引各種氣機,有破氣作用。能安胎、健脾胃,有補益作用;能去除痃癖、腫塊,有破氣作用。與前面說的既能補又能破不同,是什麼原因呢?易老認為木香是破氣的藥物,沒有提到補益的作用。
4. 知母
氣寒,味大辛。苦寒,味厚,陰也,降也。苦,陰中微陽。無毒。
入足陽明經,手太陰、腎經本藥。
《象》云:瀉足陽明經火熱,補益腎水膀胱之寒。去皮用。
《心》云:瀉腎中火,苦寒,涼心去熱。
《珍》云:涼腎,腎經本藥,上頸行經,皆須用酒炒。
《本草》云:主消渴熱中,除邪氣,肢體浮腫,下水,補不足,益氣,療傷寒,久瘧煩熱,脅下邪氣,膈中惡,及風汗內疸。多服,令人泄。
東垣云:入足陽明、手太陰,味苦,寒潤。治有汗骨蒸,腎經氣勞,瀉心。仲景用此為白虎湯,治不得眠者,煩躁也。煩者,肺也;躁者,腎也。以石膏為君主,佐以知母之苦寒,以清腎之源。緩以甘草、粳米之甘,而使不速下也。經云:胸中有寒者,瓜蒂散吐之。又云:表熱裡寒者,白虎湯主之。
瓜蒂、知母味皆苦寒,而治胸中寒及裡寒,何也?答曰:成無己注云: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。讀者要逆識之,如《論語》言:亂臣十人,書言唯以亂民,其能而亂四方。亂,皆治也,乃治亂者也,故云亂民,亂四方也。仲景所言「寒」之一字,舉其初而言之,熱病在其中矣。
若以「寒」為寒冷之寒,無復用苦寒之劑。兼言白虎證「脈尺寸俱長」,則熱可知矣。
白話文:
知母的藥性是寒性的,味道非常辛辣。味苦性寒,藥性濃厚,屬於陰性,具有下降的特性。苦味,在陰性中帶有一點陽性。沒有毒性。
主要進入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,以及腎經,是這幾條經脈的根本藥物。
《藥象》說:可以瀉足陽明經的火熱,並補益腎水和膀胱的寒氣。使用時要去皮。
《藥性賦》說:可以瀉腎中的火氣,因為苦寒的特性,可以清涼心火去除熱邪。
《湯液本草》說:能清涼腎臟,是腎經的根本藥物,藥性向上走能到達頸部,使用時都要用酒炒過。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消渴(糖尿病)、體內熱盛、去除邪氣,肢體浮腫、能利水消腫、補充不足的氣血、增益氣力,治療傷寒、久病發瘧導致的煩熱、脅肋下的邪氣、胸膈中的不適,以及因風邪導致的出汗、黃疸等。如果服用過多,會導致腹瀉。
李東垣說:進入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陰肺經,味道苦,藥性寒涼滋潤。治療有汗的骨蒸(潮熱)、腎經氣虛勞損,可以瀉心火。張仲景用知母作為白虎湯的組成部分,治療無法入睡、煩躁不安的症狀。煩,指的是肺部有熱;躁,指的是腎臟有熱。白虎湯以石膏為主要藥物,輔以知母的苦寒之性,來清除腎的熱源。再用甘草和粳米的甘味來緩解藥性,使藥效不會過於迅速。經書上說:「胸中有寒者,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。」又說:「表面有熱而體內有寒者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」
瓜蒂和知母的藥性都是苦寒,卻能治療胸中寒和裡寒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成無己註解說:「實際上是傷寒的寒邪之毒轉化成的熱病。」讀者要反過來理解,就像《論語》說:「十個叛亂的臣子,書上卻說是擾亂百姓,他們的能力足以擾亂四方。」所謂的「亂」,都是為了治理,是治理動亂的人,所以說是擾亂百姓,擾亂四方。張仲景所說的「寒」字,只是從病症的初起階段來說的,熱病其實就包含在其中了。
如果將「寒」理解為寒冷的寒,那就不會再使用苦寒的藥物了。而且白虎湯證的「脈象尺寸俱長」,也能說明是熱證。
5. 貝母
氣平,微寒,味辛、苦。無毒。
《本草》云:主傷寒煩熱,淋瀝、邪氣,疝瘕、喉痹,乳難,金瘡,風痙。療腹中結實,心下滿,洗洗惡風寒,目眩項直,咳嗽上氣。止煩渴,出汗,安五臟,利骨髓。
仲景:寒實結胸,外無熱證者,三物小陷胸湯主之,白散亦可。以其內有貝母也。別說,貝母能散胸中鬱結之氣,殊有功。
《本草》又云:厚朴、白薇為之使,惡桃花,畏秦艽、礜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
海藏祖方,下乳三母散:牡蠣、知母、貝母三物為細末,豬蹄湯調下。
白話文:
性味平和,稍微偏寒,味道辛、苦。沒有毒性。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小便淋漓不暢、邪氣侵擾、疝氣腫塊、喉嚨腫痛、產後乳汁不下、外傷出血、風引起的抽搐。能治療腹中硬塊、心下脹滿、身體虛弱怕風寒、頭暈脖子僵硬、咳嗽氣喘。能止渴、止汗、安定五臟、補益骨髓。
張仲景說:寒邪實證導致胸部結塊,身體表面沒有發熱症狀,可以用三物小陷胸湯來治療,也可以用白散。這是因為方劑裡有貝母的緣故。另外,貝母能疏散胸中鬱結的氣,功效顯著。
《本草》又記載:厚朴、白薇可以增強貝母的藥效,忌與桃花同用,害怕秦艽、礜石、莽草,與烏頭相反。
李杲的祖傳方劑,下乳三母散:用牡蠣、知母、貝母三味藥磨成細末,用豬蹄湯調和服用。
6. 黃芩
氣寒,味微苦,苦而甘。微寒,味薄氣厚,陽中陰也。陰中微陽,大寒。無毒。
入手太陰經之劑。
《象》云:治肺中濕熱,療上熱,目中赤腫,瘀肉壅盛,必用之藥。泄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。補膀胱之寒不足,乃滋其化源也。
《心》云:瀉肺中之火。
潔古云:利胸中氣,消膈上痰。性苦寒,下痢膿血稠黏,腹疼後重,身熱,久不可者。與芍藥、甘草同用。
《珍》云:除陽有餘,涼心去熱,通寒格。陰中微陽,酒炒上行,主上部積血,非此不能除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
《本草》云:主諸熱黃疸,腸澼泄痢,逐水,下血閉,惡瘡疽蝕,火傷,療痰熱,胃中熱,小腹絞痛。消穀,利小腸,女子血閉,淋露下血,小兒腹痛。
東垣云:味苦而薄,中枯而飄,故能瀉肺火而解肌熱,手太陰劑也。細實而中不空者,治下部妙。
陶隱居云:色深堅實者好。又治奔豚、臍下熱痛。飄與實,高下之分,與枳實、枳殼同例。黃芩,其子主腸澼膿血。
《本草》又云:得厚朴、黃連,治腹痛;得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蠣,令人有子;得黃耆、白蘞、赤小豆,療鼠瘻。山茱萸、龍骨為之使。惡蔥實。畏丹砂、牡丹、黎蘆。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,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,以其去諸熱、利小腸故也。又,太陽病下之,利不止,有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亦主妊娠,安胎散內多用黃芩,今醫家常用有效者,因著之。《千金方》: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,療男子五勞七傷、消渴、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、手足寒熱者。久服之,得行及奔馬。甚驗。
陶隱居云:黃芩,圓者名子芩,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。
白話文:
黃芩
性味寒涼,味道微苦,苦味中帶有甘味。藥性稍微寒涼,味道淡薄而氣味濃厚,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。陰中帶有微弱的陽性,整體藥性偏寒。沒有毒性。
歸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。
《藥象》說:黃芩能治療肺中的濕熱,可以治療上焦(胸膈以上)的熱症,像是眼睛紅腫,以及肌肉瘀血腫脹的狀況,是必須使用的藥物。能夠宣洩肺中受到火邪影響而向上逆行的氣。也能夠補足膀胱的寒冷不足,進而滋養它的功能來源。
《藥性賦》說:黃芩能夠瀉去肺中的火氣。
李杲說:黃芩可以疏利胸中的氣機,消除胸膈上的痰。藥性苦寒,對於下痢膿血稠黏、腹痛伴隨裡急後重(想排便卻排不出來)、身體發熱,這些久治不癒的狀況,可以和芍藥、甘草一起使用。
朱震亨說:黃芩可以去除身體陽氣過剩的狀況,使心涼爽去除熱邪,疏通寒邪阻塞。陰性中帶有微弱的陽性,用酒炒過後可以使藥性向上,主要治療上部的積血,若非黃芩難以去除。肺氣上逆是因為肺有苦味,應當盡快使用苦味藥來宣洩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黃芩主要治療各種熱性黃疸,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瀉,可以排除體內積水,治療下血、閉經,以及惡性瘡瘍腐蝕,火傷等。可以治療痰熱,胃中熱,小腹絞痛。能夠消化食物,疏利小腸,治療婦女閉經、淋漓下血,以及小兒腹痛。
張元素說:黃芩味道苦而薄,藥性輕浮,所以能夠瀉去肺火而解除肌肉的熱邪,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。黃芩如果質地細密且中間不空,則能治療下部的疾病。
陶弘景說:黃芩以顏色深且堅實的為佳。也能夠治療奔豚(氣從下腹上衝胸腹的病症)以及臍下熱痛。藥性的輕浮與紮實,是藥性高低的區別,如同枳實和枳殼的例子。黃芩的種子可以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膿血。
《本草綱目》又記載:黃芩如果與厚朴、黃連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腹痛;如果與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蠣一起使用,可以使人懷孕;如果與黃耆、白蘞、赤小豆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鼠瘻(淋巴腺結核)。山茱萸、龍骨可以作為黃芩的使藥(輔助藥)。黃芩忌與蔥實一起使用,畏懼丹砂、牡丹、藜蘆。張仲景治療傷寒心下痞滿,使用的瀉心湯四個方劑中都用到黃芩,是因為它能去除各種熱邪、疏利小腸。另外,太陽病(指疾病初期階段)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,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。
黃芩也可以用來治療妊娠,許多安胎散中都會使用黃芩,現在許多醫生也常用且有效,因此將此記錄下來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巴郡太守上奏的加減三黃丸,可以治療男子五勞七傷、消渴、肌肉不生,婦人帶下、手足寒熱等症狀。長期服用,能夠使人行走如飛,甚至如奔馬般快速,效果非常好。
陶弘景說:黃芩圓形的稱為子芩,張仲景治療雜病時常常使用子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