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)

1. 丁香

氣溫,味辛,純陽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、足陽明經、少陰經

《象》云:溫脾胃,止霍亂,消痃癖,氣脹反胃,腹內冷痛,壯陽,暖腰膝,殺酒毒。

《珍》云:去胃中之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溫脾胃,止霍亂,壅脹,風毒諸腫,牙齒疳䘌。能發諸香。能療反胃,腎氣奔豚氣,陰痛。壯陽,暖腰膝,消痃癖,除冷勞。

《液》云:與五味子、廣朮同用,亦治奔豚之氣,能泄肺,能補胃,大能療腎。

白話文:

丁香,性溫,味道辛辣,屬性純陽。沒有毒性。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陰腎經。

《藥象》說:能溫暖脾胃,止瀉止吐,消除腹部腫塊,治療氣脹反胃,腹部內冷痛,能增強陽氣,溫暖腰膝,解酒毒。

《珍珠囊》說:能去除胃裡的寒氣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用於溫暖脾胃,止瀉止吐,治療腹脹,各種風毒腫痛,牙齒和牙齦的腐爛潰瘍。能散發各種香味。能治療反胃,腎氣上逆引起的腹部氣痛,陰部疼痛。能增強陽氣,溫暖腰膝,消除腹部腫塊,去除因寒冷勞累引起的疾病。

《藥性賦》說:與五味子、廣藿香一同使用,也能治療腎氣上逆引起的腹部氣痛,能宣洩肺氣,能補益胃氣,尤其能治療腎臟相關的疾病。

2. 沉香

氣微溫,陽也。

《本草》云:治風水毒腫,去惡氣;能調中壯陽,暖腰膝;破症癖,冷風麻痹,骨節不任,濕風,皮膚癢,心腹痛,氣痢;止轉筋吐瀉。

東垣云:能養諸氣,上而至天,下而至泉。用為使,最相宜。

《珍》云:補右命門。

白話文:

沉香的氣味稍微溫熱,屬性是陽性的。

《本草》說:能治療水腫和毒瘡,去除不好的氣味;可以調理腸胃、使陽氣強盛,溫暖腰部和膝蓋;能破除體內積聚的硬塊,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麻痹、骨頭關節不能活動、濕氣引起的風濕病、皮膚搔癢、心腹疼痛、氣滯引起的腹瀉;也能止住抽筋、嘔吐和腹瀉。

李東垣說:能夠滋養各種氣,向上可以到達頭頂,向下可以到達下腹部。用它來引導藥效,效果最好。

《珍珠囊》說:可以補益右腎的命門之火。

3. 乳香

苦,陽。

《珍》云:定諸經之痛。

白話文:

乳香,味道苦,性屬陽。

《珍珠囊》這本書說,乳香可以止住各經脈的疼痛。

4. 藿香

氣微溫,味甘、辛,陽也。甘苦,純陽。無毒。

入手足太陰經。

《象》云:治風水,去惡氣,治脾胃,吐逆,霍亂,心痛。去枝、梗,用葉。

《心》云:芳馨之氣,助脾開胃,止嘔。

《珍》云:補衛氣,益胃進食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脾胃嘔逆,療風水毒腫,去惡氣,療霍亂心痛,溫中快氣;治口臭,上焦壅,煎湯漱口。入手足太陰。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;入黃耆四君子湯,則補脾。

白話文:

氣味稍微溫和,味道甘甜、辛辣,屬性為陽。甘味中帶有苦味,性質純陽。沒有毒性。

主要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。

《藥象》說:能治療水腫,去除穢濁之氣,調理脾胃,治療嘔吐、腹瀉,以及心痛。使用時要去除枝幹,只用葉子。

《藥性賦》說:它帶有芳香的氣味,可以幫助脾胃運作,增進食慾,並止住嘔吐。

《珍珠囊》說:能補充身體的防衛之氣,增強胃的功能,促進食慾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因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,能治療風濕水腫毒瘡,去除穢濁之氣,治療霍亂引起的心痛,溫暖中焦並使氣機暢順;還能治療口臭和上焦氣機壅滯,可以煎湯漱口。它主要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。加入順氣烏藥湯中可以補益肺氣;加入黃耆四君子湯中則可以補益脾氣。

5. 檀香

氣溫,味辛、熱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,足少陰經,通行陽明經藥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心腹痛,霍亂,中惡,鬼氣,殺蟲。又云:治腎氣諸痛,腹痛,消熱腫。《東垣》云:能調氣而清香,引芳香之物,上行至極高之分,最宜橙橘之屬,佐以薑、棗,將以葛根、豆蔻、縮砂、益智,通行陽明之經。在胸膈之上,處咽嗌之中,同為理氣之藥。

《珍》云:主心腹,霍亂中惡;引胃氣上升,進食。

白話文:

檀香,氣味辛辣,屬性溫熱。沒有毒性。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,也能夠流通陽明經的藥性。

《本草》記載:檀香主要治療心腹疼痛、霍亂、中邪、鬼氣,以及殺蟲。又記載:檀香可治療腎氣引起的各種疼痛、腹痛,以及消除熱腫。《東垣》記載:檀香能調和氣機,散發清香,可以引導芳香的藥物,向上行走到身體的最高處。檀香最適合與橙橘類的藥材搭配使用,輔以薑和棗。還可以配合葛根、豆蔻、縮砂和益智,使藥性流通到陽明經。檀香在胸膈以上,處於咽喉部位,可以與其他理氣的藥物一起使用。

《珍珠囊》記載:檀香主要治療心腹疼痛、霍亂和中邪;還能引導胃氣上升,促進食慾。

6. 蘇合香

味甘,溫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辟惡,殺鬼精物,溫瘧,蠱毒,癇痓,去三蟲,除邪,令人無夢魘。久服,通神明、輕身、長年。生中臺川穀。

《禹錫》云:按《梁書》云:中天竺國出蘇合香,是諸香汁煎之,非自然一物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功效是驅除邪氣、殺滅鬼怪精靈之物,治療寒熱瘧疾、蠱毒、癲癇抽搐,可以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,消除邪氣,使人不會做惡夢。長期服用,能使人精神清明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產於中臺地區的山谷中。

《禹錫》說:根據《梁書》記載:蘇合香產於中天竺國,是將各種香料的汁液煎熬製成的,並非天然生成的單一物質。

7. 檳榔

氣溫,味辛、苦,味厚氣輕,陰中陽也。純陽,無毒。

《象》云:治後重如神。性如鐵石之沉重,能墜諸藥至於下極。杵細用。

《心》云:苦以破滯,辛以散邪,專破滯氣下行。

《珍》云:破滯氣,泄胸中至高之氣。

《本草》云:主消穀逐水,除痰癖,下三蟲,去伏屍,療寸白蟲。

白話文:

檳榔,性味辛、苦,味道濃烈而氣味輕薄,屬於陰性中的陽性藥材。性質純陽,沒有毒性。

《藥物形象論》說:檳榔治療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有神效。它的性質如同鐵石般沉重,能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到身體的下部。使用時要搗碎磨細。

《藥性賦》說:檳榔的苦味能破除體內積滯,辛味能驅散外邪,專門用於破除停滯的氣機,使其向下運行。

《珍珠囊》說:檳榔能破除氣滯,將胸中過高的氣機向下疏泄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檳榔主要用於消化積滯、排除體內水液、消除痰積、驅除三種寄生蟲(蛔蟲、蟯蟲、寸白蟲)、清除屍積,還能治療寸白蟲病。

8. 梔子

氣寒,味微苦。味苦,性大寒,味薄,陰中陽也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。

《象》云:治心煩,懊憹而不得眠,心神顛倒欲絕,血滯,小便不利。杵細用。

《心》云:去心中客熱,除煩躁,與豉同用。

《珍》云:止渴,去心懊憹煩躁。

《本草》云:主五內邪氣,胃中熱氣,面赤,酒疱渣鼻,白癩、赤癩,瘡瘍。療目熱赤痛,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,胃中熱氣。仲景用梔子治煩,胸為至高之分也。故易老云:輕浮而象肺也,色赤而象火,故能瀉肺中之火。《本草》不言吐,仲景用此為吐藥。梔子本非吐藥,為邪氣在上,拒而不納,故令上吐,邪因得以出。

經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此之謂也。或用梔子利小便,實非利小便,清肺也。肺氣清而化,膀胱為津液之府,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。《本經》謂治大小腸熱,辛與庚合,又與丙合,又能泄戊,其先入中州故也。入手太陰。梔子豉湯治煩躁,煩者,氣也,躁者,血也。氣主肺,血主腎。

故用梔子,以治肺煩;用香豉,以治腎躁。躁者,懊憹不得眠也。少氣、虛滿者,加甘草;若噦嘔者,加生薑、橘皮。下後,腹滿而煩,梔子厚朴枳實湯;下後,身熱微煩,梔子甘草乾薑湯。梔子大而長者,染色,不堪入藥。皮薄而圓,七稜至九稜者,名山梔子,所謂越桃者是也。

《衍義》云:仲景治傷寒,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以梔子豉湯治虛煩。故不用大黃,以有寒毒故也。梔子雖寒無毒,治胃中熱氣。既亡血,亡津液,臟腑無潤養,內生虛熱,非此不可除。又,治心經留熱,小便赤澀,去皮山梔子(火煨),大黃、連翹、甘草(炙)等分,末之。水煎三錢匕,服之者無不效。

仲景《傷寒論》及古今諸名醫,治發黃皆用梔子、茵陳、香豉、甘草四物,等分,作湯飲之。又治大病起,勞復,皆用梔子、鼠矢等湯,並利小便而愈。其方極多,不可悉載。用仁,去心胸中熱,用皮,去肌表熱。

白話文:

梔子,性味寒涼,味道微苦。味道偏苦,藥性大寒,味道淡薄,屬於陰性中帶有陽性的藥物。沒有毒性。主要歸入手太陰肺經。

《醫學入門》說:可以治療心中煩悶,焦躁不安而睡不著,心神紊亂接近崩潰,血液運行不暢,小便不順利等症狀。要搗碎細末使用。

《丹溪心法》說:可以去除心中潛伏的熱邪,消除煩躁,常與豆豉一同使用。

《珍珠囊》說:可以止渴,去除心中焦躁煩悶。

《本草綱目》說:主要治療五臟內的邪氣,胃中的熱氣,臉色發紅,酒糟鼻,白癜風、紅斑,瘡瘍等。能治療眼睛發熱紅腫疼痛,胸部、心臟、大小腸的熱症,心中煩悶,胃中熱氣等。張仲景用梔子治療煩躁,認為胸部是人體最高的部位。所以,易老說:梔子輕浮的性質像肺,顏色赤紅像火,因此能夠瀉肺中的火邪。《本草綱目》沒有提到梔子能催吐,而張仲景用梔子作為催吐藥。梔子本身並非催吐藥,是因為邪氣在上部,難以排出,所以導致嘔吐,邪氣才能藉此排出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處於高處的邪氣,應該引導向上排出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有人用梔子來利小便,實際上並不是直接利小便,而是清肺。肺氣清澈後,才能化生津液,膀胱作為津液的儲藏地,才能使小便順暢排出。

《本經》說梔子能治療大小腸的熱症,因為辛味與庚金相合,又與丙火相合,還能泄戊土,是因為它首先作用於中焦的緣故。主要歸入手太陰肺經。梔子豉湯可以治療煩躁,煩是氣的問題,躁是血的問題。氣主管肺,血主管腎。

所以,用梔子來治療肺的煩悶;用豆豉來治療腎的躁動。躁動指的是焦躁不安,睡不著覺。如果氣短、虛弱、腹脹,可以加甘草;如果打嗝、嘔吐,可以加生薑、橘皮。下瀉後,腹脹且煩躁,用梔子厚朴枳實湯;下瀉後,身體發熱略有煩躁,用梔子甘草乾薑湯。梔子個頭大而長的,是染色用的,不能入藥。表皮薄而圓,有七到九條稜的,叫做山梔子,就是所謂的越桃。

《衍義》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,在發汗、催吐、下瀉後,出現虛煩,睡不著覺。如果病情嚴重,必然會反覆翻身,心中焦躁不安,用梔子豉湯來治療虛煩。因此不用大黃,是因為體內有寒毒的緣故。梔子雖然性寒但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胃中的熱氣。當人體失血,津液減少,導致臟腑沒有滋潤,內生虛熱,這種情況非梔子不可消除。另外,還可以治療心經的留熱,小便赤澀,用去皮的山梔子(火煨),配上大黃、連翹、炙甘草,等分研磨成粉末。用水煎服三錢,效果很好。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及古今許多名醫,治療黃疸都使用梔子、茵陳、豆豉、甘草這四味藥,等分煮湯服用。又用來治療大病初癒,過度勞累後復發的病症,都用梔子、鼠矢等煮湯,都可藉由利小便而痊癒。此類方子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使用梔子仁,可以去除心胸中的熱邪,使用梔子皮,可以去除肌表的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