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)

1. 丁香

氣溫,味辛,純陽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、足陽明經、少陰經

《象》云:溫脾胃,止霍亂,消痃癖,氣脹反胃,腹內冷痛,壯陽,暖腰膝,殺酒毒。

《珍》云:去胃中之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溫脾胃,止霍亂,壅脹,風毒諸腫,牙齒疳䘌。能發諸香。能療反胃,腎氣奔豚氣,陰痛。壯陽,暖腰膝,消痃癖,除冷勞。

《液》云:與五味子、廣朮同用,亦治奔豚之氣,能泄肺,能補胃,大能療腎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中記載: 主要功效:

  • 溫暖脾胃
  • 止霍亂、脹氣
  • 消除各種風毒引起的腫脹、牙痛
  • 能芳香嗅覺
  • 治療反胃、腎氣上衝引起的疼痛、陰痛

其他功效:

  • 壯陽
  • 緩解腰膝痠痛
  • 消除痃癖(一種骨頭關節疾病)
  • 驅除因寒冷引起的疲勞

2. 沉香

氣微溫,陽也。

《本草》云:治風水毒腫,去惡氣;能調中壯陽,暖腰膝;破症癖,冷風麻痹,骨節不任,濕風,皮膚癢,心腹痛,氣痢;止轉筋吐瀉。

東垣云:能養諸氣,上而至天,下而至泉。用為使,最相宜。

《珍》云:補右命門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經》記載: 可以治療風水引起的腫脹疼痛,去除惡氣; 具有調整身體機能和壯陽的效果,溫暖腰部和膝蓋; 可以化解疾病毒素,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麻痺和骨節疼痛; 可以治療濕氣引起的皮膚瘙癢,以及心腹疼痛和痢疾; 還可以止抽筋和嘔吐。

3. 乳香

苦,陽。

《珍》云:定諸經之痛。

4. 藿香

氣微溫,味甘、辛,陽也。甘苦,純陽。無毒。

入手足太陰經。

《象》云:治風水,去惡氣,治脾胃,吐逆,霍亂,心痛。去枝、梗,用葉。

《心》云:芳馨之氣,助脾開胃,止嘔。

《珍》云:補衛氣,益胃進食。

白話文:

生姜性溫,味甘辛,屬陽性。甘苦之味,純屬陽性,無毒。

它走入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。

古書記載,生姜可以治風寒,去除惡氣,調理脾胃,止吐逆,治霍亂,緩解心痛。使用時,去枝梗,取其葉。

另有記載,生姜香氣濃郁,有助於脾胃開胃,止嘔。

還有記載,生姜能補益衛氣,增進食欲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脾胃嘔逆,療風水毒腫,去惡氣,療霍亂心痛,溫中快氣;治口臭,上焦壅,煎湯漱口。入手足太陰。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;入黃耆四君子湯,則補脾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記載:

  • 主治脾胃嘔吐反胃,治療風水造成的腫毒,驅除邪氣,治療霍亂和心痛,溫暖中焦,使氣血順暢。
  • 治療口臭和上焦氣血壅塞,煎湯漱口。
  • 歸經:手足太陰經。
  • 加入順氣烏藥湯,則可以補肺;加入黃耆四君子湯,則可以補脾。

5. 檀香

氣溫,味辛、熱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,足少陰經,通行陽明經藥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心腹痛,霍亂,中惡,鬼氣,殺蟲。又云:治腎氣諸痛,腹痛,消熱腫。《東垣》云:能調氣而清香,引芳香之物,上行至極高之分,最宜橙橘之屬,佐以薑、棗,將以葛根、豆蔻、縮砂、益智,通行陽明之經。在胸膈之上,處咽嗌之中,同為理氣之藥。

《珍》云:主心腹,霍亂中惡;引胃氣上升,進食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能治療心腹疼痛、霍亂、中邪、鬼魅作祟、殺蟲。又說:能治療腎氣引起的疼痛、腹痛、消退熱腫。

《東垣試效方》說:能調氣而散發清香,引導芳香之物,上升到最高層次,最適合用橘子、橙子等,搭配薑、棗,也可以加葛根、豆蔻、縮砂、益智,在陽明經絡中運行。

這些藥物作用於胸膈之上、咽喉之中,都屬於調理氣息的藥物。

6. 蘇合香

味甘,溫。無毒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辟惡,殺鬼精物,溫瘧,蠱毒,癇痓,去三蟲,除邪,令人無夢魘。久服,通神明、輕身、長年。生中臺川穀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上說:它能驅除惡鬼,殺死精怪,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,蠱毒,癲癇,消除體內寄生蟲,祛除邪氣,讓人不遭受惡夢的困擾。長期服用,能令人精神煥發、身體輕盈、長壽。產於中臺川穀。

《禹錫》云:按《梁書》云:中天竺國出蘇合香,是諸香汁煎之,非自然一物也。

白話文:

《禹錫》中說:根據《梁書》記載,中天竺國出產蘇合香,它是用多種香料的汁液熬製而成,並非天然產物。

7. 檳榔

氣溫,味辛、苦,味厚氣輕,陰中陽也。純陽,無毒。

《象》云:治後重如神。性如鐵石之沉重,能墜諸藥至於下極。杵細用。

《心》云:苦以破滯,辛以散邪,專破滯氣下行。

《珍》云:破滯氣,泄胸中至高之氣。

《本草》云:主消穀逐水,除痰癖,下三蟲,去伏屍,療寸白蟲。

白話文:

氣溫的性質與功效

氣溫,味道辛辣苦澀,氣味厚重而輕飄,屬於陰中之陽。純陽無毒。

《象》說: 氣溫治病後,效果如同神效。其性如同鐵石般沉重,能將藥物沉降到身體最底部。需研磨成細粉使用。

《心》說: 氣溫的苦味能破除積滯,辛辣味能散去邪氣,專門針對滯氣,使其向下運行。

《珍》說: 氣溫能破除積滯之氣,泄去胸中上焦的熱氣。

《本草》說: 氣溫主治消化不良、水腫、痰飲積聚、寄生蟲病、伏屍病(一種中醫概念,指體內有陰邪留存)、寸白蟲(一種寄生蟲)等病症。

8. 梔子

氣寒,味微苦。味苦,性大寒,味薄,陰中陽也。無毒。入手太陰經。

《象》云:治心煩,懊憹而不得眠,心神顛倒欲絕,血滯,小便不利。杵細用。

《心》云:去心中客熱,除煩躁,與豉同用。

《珍》云:止渴,去心懊憹煩躁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性寒涼,味道微苦。苦味屬性極寒,味道淡薄,是陰中之陽。無毒,進入手太陰經脈。

古書記載,它能治療心煩意亂、煩躁不安而失眠、心神恍惚欲絕、血瘀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需要將其研磨成細粉使用。

另外,它也能去除心火,消除煩躁,與豉一起使用效果更佳。

此外,它還能止渴,緩解心煩意亂、煩躁不安。

《本草》云:主五內邪氣,胃中熱氣,面赤,酒疱渣鼻,白癩、赤癩,瘡瘍。療目熱赤痛,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,胃中熱氣。仲景用梔子治煩,胸為至高之分也。故易老云:輕浮而象肺也,色赤而象火,故能瀉肺中之火。《本草》不言吐,仲景用此為吐藥。梔子本非吐藥,為邪氣在上,拒而不納,故令上吐,邪因得以出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經》記載,梔子可以治療體內邪氣、胃中熱氣、臉部發紅、酒糟鼻、白斑、紅斑、瘡瘍。可以緩解眼睛發紅疼痛、胸部、心臟和大腸過熱、心煩、胃中熱氣等症狀。

名醫張仲景用梔子治療心煩,因為胸部是身體最高的地方。因此《易經》說:梔子性輕浮,形狀像肺;顏色鮮紅,像火,所以可以瀉去肺部的熱火。《本草經》沒有提到梔子有催吐作用,但張仲景將梔子用作催吐藥。梔子本身並不是催吐藥,是因為體內邪氣上衝,堵塞不通,所以用梔子催吐,讓邪氣由此排出體外。

經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此之謂也。或用梔子利小便,實非利小便,清肺也。肺氣清而化,膀胱為津液之府,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。《本經》謂治大小腸熱,辛與庚合,又與丙合,又能泄戊,其先入中州故也。入手太陰。梔子豉湯治煩躁,煩者,氣也,躁者,血也。氣主肺,血主腎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對於高亢的熱證,要順著它的勢頭加以疏導,這就是「引火歸源」的意思。有人使用梔子來利尿,其實不是利尿,而是清肺。肺氣清利而順化,膀胱是水液貯藏的場所,小便因此得到肺氣氣化的作用而排出。

《本經》裡說梔子可以治療大腸和小腸的熱證,辛味和庚金相合,又和丙火相合,還能泄戊土,這是因為它最先進入中焦的緣故。梔子走入手太陰經。梔子豉湯可以治療煩躁,煩是氣的問題,躁是血的問題。肺主氣,腎主血。

故用梔子,以治肺煩;用香豉,以治腎躁。躁者,懊憹不得眠也。少氣、虛滿者,加甘草;若噦嘔者,加生薑、橘皮。下後,腹滿而煩,梔子厚朴枳實湯;下後,身熱微煩,梔子甘草乾薑湯。梔子大而長者,染色,不堪入藥。皮薄而圓,七稜至九稜者,名山梔子,所謂越桃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我們用梔子來治療肺部煩熱;用香豉來治療腎臟引起的浮躁。浮躁指的就是懊惱得睡不著。如果患者還有氣虛、腹脹的症狀,可以加入甘草;如果有嘔吐、噁心的症狀,可以加入生薑、橘皮。

服用瀉藥後,出現腹脹和煩躁,可以用梔子、厚朴、枳實湯;服用瀉藥後,身體發熱,微微煩躁,可以用梔子、甘草、乾薑湯。

梔子又大又長的,是經過染色的,不能用來入藥。皮薄而圓,有七到九條棱的,叫做山梔子,就是所謂的「越桃」。

《衍義》云:仲景治傷寒,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以梔子豉湯治虛煩。故不用大黃,以有寒毒故也。梔子雖寒無毒,治胃中熱氣。既亡血,亡津液,臟腑無潤養,內生虛熱,非此不可除。又,治心經留熱,小便赤澀,去皮山梔子(火煨),大黃、連翹、甘草(炙)等分,末之。水煎三錢匕,服之者無不效。

白話文:

《衍義》中記載:張仲景治療傷寒,使用發汗、嘔吐、瀉下等方法後,患者出現虛煩失眠的症狀。如果情況嚴重,患者還會反覆輾轉反側,心煩意亂。此時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虛煩。不使用大黃的原因是患者體內有寒毒。梔子性寒無毒,可以清胃中的熱氣。由於失血和津液缺失,臟腑得不到滋養,就會產生內熱,非梔子豉湯不可去除。此外,對於心經留熱、小便赤熱的狀況,可以用去皮山梔子(火烤)、大黃、連翹、甘草(炙烤)等分,研成細末。加水煎服三錢,無不有效。

仲景《傷寒論》及古今諸名醫,治發黃皆用梔子、茵陳、香豉、甘草四物,等分,作湯飲之。又治大病起,勞復,皆用梔子、鼠矢等湯,並利小便而愈。其方極多,不可悉載。用仁,去心胸中熱,用皮,去肌表熱。

白話文:

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其他歷代名醫,治療黃疸都使用梔子、茵陳、香豉、甘草這四種藥物,等分,煎湯服用。另外,治療大病初癒後勞累復發,都使用梔子、鼠矢等藥物煎湯,同時利尿而治癒。這些藥方很多,無法全部記載。使用仁時,去除藥物中心部分,以清熱降心胸之熱;使用皮時,去除藥物外皮,以清熱解肌表之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