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2)

1. 生地黃

氣寒,味苦,陰中之陽。甘、苦,大寒。無毒。

入手太陽經、少陰經之劑。

《象》云:涼血補血,補腎水真陰不足。此藥大寒,宜斟酌用之,恐損胃氣。

《珍》云:生血涼血。

《本草》云:主婦人崩中血不止,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,傷身胎動下血,胎不落,墮墜踠折,瘀血留血,衄鼻吐血,皆搗飲之。

《液》云:手少陰,又為手太陽之劑,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,以導赤也。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,亦能治之,溺血便血亦治之,入四散例。

《心》云:苦甘,陰中微陽,酒浸上行、外行。生血,涼血去熱。惡貝母,畏蕪荑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,藥性寒涼,味道苦澀,屬於陰性中帶有陽性的藥材。味甘帶苦,藥性極寒,沒有毒性。

主要作用於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。

《藥性象賦》說:生地黃能涼血、補血,補充腎臟的真陰不足。但此藥藥性大寒,使用時要謹慎考慮,以免損傷胃氣。

《珍珠囊》說:生地黃能產生血液,也能涼血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生地黃主要治療婦女崩漏出血不止,以及產後血氣上衝導致心悶昏厥,還能治療因傷導致胎動不安而下血、胎兒滯留不下、跌打損傷、瘀血停留、流鼻血和吐血等症狀,將生地黃搗爛取汁飲用即可。

《湯液本草》說:生地黃歸手少陰經,也是手太陽經的藥物,所以錢乙會將它與木通一起使用,用來導引赤色濁液排出。對於各種經絡的血熱,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也能治療。小便出血、大便出血也可用來治療,使用時應遵循四散的原則。

《藥性歌括四百味》說:生地黃味苦帶甘,屬於陰性中帶有微弱陽性的藥材。用酒浸泡後藥性向上、向外發散。能產生血液,涼血清熱。生地黃與貝母藥性相剋,並畏懼蕪荑這種藥材。

2. 山藥

氣溫,味甘平。無毒。

手太陰經藥。

《本草》云:主補中益氣,除熱強陰。主頭面遊風,風頭眼眩。下氣,充五臟,長肌肉,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耐老,延年不飢。手太陰藥,潤皮毛燥,涼而能補,與二門冬、紫芝為之使,惡甘遂。

東垣云: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,以其涼而能補也。亦治皮膚乾燥,以此物潤之。

白話文:

山藥,性平和,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

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。

《本草》記載:主要功效是補養中焦脾胃之氣,增強體力,清除體內熱邪,強健陰液。可以治療頭面部遊走性的風邪,以及風邪引起的頭痛、眼花。具有降氣的功效,能夠充實五臟,生長肌肉,長期服用能使聽覺、視覺變得靈敏,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,並能使人不易感到飢餓。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,能滋潤乾燥的皮膚毛髮,性質偏涼但能補益身體,可以和麥冬、天冬、紫芝一起使用,但忌與甘遂同用。

李東垣說:張仲景的八味丸使用乾山藥,是因為它性質偏涼但能補益身體的緣故。也能夠治療皮膚乾燥,用它來滋潤皮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