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好古

《湯液本草》~ 卷之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5)

1. 湯液煎造

病人服藥,必擇人煎藥。能識煎熬製度,須令親信恭誠至意者煎藥,銚器除油垢、腥穢。必用新淨甜水為上,量水大小,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。用紗濾去渣,取清汁服之,無不效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服藥,一定要選擇適當的人來煎藥。這個人要懂得煎藥的步驟和規矩,必須找自己信得過、誠心誠意的人來煎藥。煎藥的器具要去除油垢、腥味等髒東西。最好使用新汲取的乾淨甘甜的水,水量要適當,用小火慢慢煎熬到需要的時間。煎好後,用紗布濾去藥渣,取澄清的藥汁服用,這樣就沒有不見效的了。

2. 古人服藥活法

在上不厭頻而少,在下不厭頓而多,少服則滋榮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
白話文:

服用藥物的方法,如果是針對身體上部的疾病,可以少量多次服用,不嫌頻繁;如果是針對身體下部的疾病,可以一次多量服用,不嫌集中。少量服用可以滋養身體上部,多量服用則能加強身體下部的補益效果。

3. 古人服藥有法

病在心上者,先食而後藥;病在心下者,先藥而後食。病在四肢者,宜飢食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飽食而在夜。

白話文:

疾病如果發生在心臟以上的部位,應該先吃飯再吃藥;疾病如果發生在心臟以下的部位,應該先吃藥再吃飯。疾病如果發生在四肢,應該在肚子餓的時候早上吃藥;疾病如果發生在骨髓,應該在吃飽飯後晚上吃藥。

4. 察病輕重

凡欲療病,先察其源,先候其機。五臟未虛,六腑未竭,血脈未亂,精神未散,服藥必效。若病已成,可得半愈;病勢已過,命將難存。自非明醫聽聲、察色至於診脈,孰能知未病之病乎?

白話文:

要治療疾病,首先要了解病源,並觀察疾病的徵兆。如果五臟還沒衰弱、六腑還沒耗盡、氣血還沒紊亂、精神還沒渙散,那麼吃藥一定會有效。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還能治好一半;如果病勢已經過重,性命就難以保全。如果不是高明的醫生能聽聲音、看氣色,甚至能把脈,又有誰能知道還沒發作的疾病呢?

5. 海藏老人《湯液本草》

6. 五宜
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

心色赤,宜食酸,犬肉、麻、李、韭皆酸。

肺色白,宜食苦,小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。

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。

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
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

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:或散、或收、或緩、或急、或堅、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
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蓋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。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。

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則氣骨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

白話文:

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適合吃甜味的食物,像是米飯、牛肉、棗子、葵菜等都是甜味的。

心臟的顏色是紅色,適合吃酸味的食物,像是狗肉、麻子、李子、韭菜等都是酸味的。

肺臟的顏色是白色,適合吃苦味的食物,像是小麥、羊肉、杏子、薤菜等都是苦味的。

脾臟的顏色是黃色,適合吃鹹味的食物,像是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葉等都是鹹味的。

腎臟的顏色是黑色,適合吃辛辣味的食物,像是黃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等都是辛辣味的。

毒藥是用來攻打邪氣的,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,水果是輔助的,肉類是增益的,蔬菜是補充的。

食物的氣味和諧,服用後可以補充精氣。這五種味道(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)各有不同的好處:有的可以發散、有的可以收斂、有的可以緩和、有的可以緊急、有的可以使組織堅硬、有的可以使組織柔軟。一年四季、五臟六腑的疾病,都應該根據適合的五味來調養。

用大毒性的藥物治病,要去掉十分之六;用常毒性的藥物治病,要去掉十分之七;用小毒性的藥物治病,要去掉十分之八;用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病,要去掉十分之九。用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來滋養身體,並且不要過量,以免傷害正氣。陰氣的產生,本源於五味,而陰氣的五個部位(五臟),也是容易因為五味而受到傷害。所以,如果吃的酸味過多,肝氣就會耗散,脾氣就會衰竭。如果吃的鹹味過多,大骨就會勞損,肌肉會縮短,心氣會受到抑制。如果吃的甜味過多,心氣就會喘滿,臉色會變黑,腎氣就會不平衡。如果吃的苦味過多,脾氣就會乾燥,胃氣就會增厚。如果吃的辛辣味過多,筋脈就會鬆弛,精神就會虛弱。因此,要謹慎調和五味,骨頭就會強健,筋就會柔軟,氣血就會暢通,皮膚就會緊密。這樣一來,精氣就會充足,並且謹守養生之道,就可以長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