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秘要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救誤益氣湯
人參(二錢虛加二錢),白朮(三錢),白芍,神麯(炒各一錢),大腹皮(洗),陳皮(各四分)當歸(三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甘草(三分),川芎(七分),如腹脅痛。或塊痛。加砂仁(五分),腹大痛加吳茱萸(一錢)
產後大便不通。誤服大黃等藥。致成膨脹。或腹中痛塊不止。
白話文:
人參(如果虛症,則加二錢),白朮(三錢),白芍,炒神曲(各一錢),大腹皮(水洗過),陳皮(各四分),當歸(三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甘草(三分),川芎(七分)。如果腹脅痛,或腫塊疼痛,另外加上砂仁(五分)。如果腹痛加劇,另外加上吳茱萸(一錢)。
2. 養生化滯湯
川芎,人參,茯苓,酒芍(各一錢),當歸(四錢),陳皮(四分),甘草,香附(各三分),桃仁(十粒),大腹皮(五分),蓯蓉(酒洗去甲一錢五分),如脹甚。加人參(二三錢),如血塊痛。將藥送三消丸。以上三方。大率相同。可通用。俱遵丹溪方加減。屢治屢驗。然治誤服大黃。必須服歸參。至半斤以上。大便方通。腫脹漸消也。
白話文:
川芎、人參、茯苓、酒芍(各一錢)、當歸(四錢)、陳皮(四分)、甘草、香附(各三分)、桃仁(十粒)、大腹皮(五分)、蓯蓉(用酒洗去外皮,一錢五分),如果脹得很嚴重。可以加人參(二三錢),如果血塊疼痛。可以服用三消丸來送服。以上三方。大致藥物成分相似。可以通用。都依照丹溪的方子加減調整。屢次治療屢次驗證。但是如果服錯藥吃下大黃。那麼一定要服用歸參。直到半斤以上。大便才會通暢。腫脹也漸漸消除了。
3. 丹溪三消丸
(治婦人死血。食積。痰飲等症。)
黃連(一兩五錢。內一兩用吳茱萸四錢。煎汁炒乾。五錢用益智仁炒黃色。淨用黃連。)(〔吳按〕淨用者。去同炒之藥也。),蘿蔔子(一兩五錢炒),川芎,山梔(炒),青皮,山稜(醋炙),莪朮(醋炙各五錢),桃仁(去皮尖十粒),香附(童便浸炒一兩),楂肉(一兩),為末。和勻。蒸餅為丸。用上煎藥送。每服五六十丸。
白話文:
黃連(一兩五錢,其中一兩加入四錢的吳茱萸,煎成汁液後炒乾;五錢加入益智仁炒成黃色;淨取黃連。)(〔吳氏按語〕所謂淨取,是去掉與它一起炒的藥材。),蘿蔔子(一兩五錢炒熟),川芎,山梔(炒熟),青皮,山稜(醋炙),莪朮(醋炙各五錢),桃仁(去掉外皮和尖端,共十顆),香附(用童便浸泡後炒乾一兩),楂肉(一兩),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。用蒸過的米粉做成藥丸,加入以上煎煮好的藥汁送服。每次服用五六十粒藥丸。
4. 產後感風寒嗽鼻塞聲重惡寒
產後七日內外。感風寒嗽。鼻塞聲重。惡寒。宜服生化湯。加杏仁。桔梗。如有痰加花粉。勿用麻黃。以動汗。如嗽而血塊不痛。用小柴胡湯。若患火嗽而聲重。痰少。面赤。毋用涼藥。大凡產婦有火併痰嗽。必調理產過半月後。方可用寒涼之劑。若半月前。還當重產。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。蓋因其虛也。產後七日內外。感風寒嗽。鼻塞聲重。
白話文:
產後七天左右,如果感染了風寒,導致咳嗽、鼻塞、聲音低沉,怕冷症狀,可以服用生化湯,並加入杏仁、桔梗。如果有痰,可以再加入花粉。但是不要使用麻黃,以免汗出過多。如果咳嗽有血塊,但沒有疼痛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患有火嗽,症狀是聲音沉重、痰液稀少、面部紅赤,不應使用寒涼藥物。凡是產婦在產後如果有發熱併發咳嗽,必須在產後半個月以上,身體調理復原後,才能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半個月內使用,還容易復發。丹溪(明代醫家)說,產後不能發汗,因為產婦的身體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