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胎前
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妊娠一門,夫子之注甚詳,恐難為淺學道也。此外,還有簡易之法,賢愚可共曉否?

白話文:

門人問道: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妊娠的部分,夫子的注釋非常詳細,恐怕對初學者來說難以理解。除此之外,是否還有簡單易懂的方法,讓賢者和普通人也能共同理解呢?

曰:夫道一而已矣,淺者自見其淺,深者自見其深也。《金匱》本於《靈》、《素》,後之高明者,得《金匱》之一知半解,敷衍成篇。如今之舉業家,取五經四書題目,作臭腐時文,文無定體,惟不失立言之語氣,而合時文之法度,斯得矣!茲且從俗而言時法。王海藏云:胎前氣血和平,則百病不生。

白話文:

他說:所謂的醫道只有一個罷了,淺薄的人只能看得見它的淺薄,高明的人才能看得見它的高明。《金匱》是根據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編撰的,後世那些高明的人,只要能夠理解《金匱》的一部分,就能夠將其敷衍成一篇篇文章。這就像現在的舉業家,他們拿到《五經》和《四書》的題目,就會寫出一些文法不通的文章。這些文章沒有固定的體裁,只要不違背寫作的語氣,符合時文的規範,就可以算作是合格。現在我就姑且按照世俗的標準來說一說時文。王海藏說:胎兒在母腹中的時候,氣血和平,那麼出生後就不容易生病。

若氣旺而熱,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,當清熱養血為主。若起居飲食調攝得宜,絕嗜欲,安養胎氣,雖感別症,總以安胎為主。又云:安胎之法有二:如母病以致動胎者,但療母則胎自安;或胎氣不固,或有觸動以致母病者,宜安胎則母自愈。汪石山云:凡胎前總以養血健脾、清熱疏氣為主,吾鄉稱為女科之最上者,父子相傳,不外此說。而更深一步者,趙養葵云:胎莖之繫於脾,猶鍾之繫於梁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太旺盛而有熱,熱氣就會消耗氣血,胎兒就會不安穩,應該以清熱養血為主。如果起居飲食調理得宜,絕止嗜好慾望,安養胎氣,即使感到其他症狀,也要以安胎為主。又說:安胎的方法有兩種:如果母親生病導致胎動不安,只要治療母親的疾病,胎兒自然就會安穩;或者胎氣不穩固,或者受到觸動導致母親生病,應該安胎,母親的疾病自然就會好轉。汪石山說:懷孕期間總是把養血健脾、清熱疏氣放在首位,我們家鄉稱這是婦科最上等的治療方法,父子相傳,不外乎此說。而更進一步的是,趙養葵說:胎兒與脾的聯繫,就像鐘和樑的聯繫一樣。

若棟柱不固,棟梁亦撓;必使腎中和暖,然後胎有生氣,日長而無隕墜之虞;何必定以黃芩、白朮哉!乃此四節,平易近人,行道人不可不俯而相就,毋取驚俗為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建築物的棟樑不穩固,樑也會歪曲。一定要讓腎中溫暖,才能讓胎兒有生氣,日漸增長而沒有墜落之虞,為何一定要用黃芩、白朮呢!以上四個步驟,平易近人,行醫的人不可以不向它靠攏,不要做出驚世駭俗的事。

門人問曰:夫子引王海藏云: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。而朱丹溪謂胎前當清熱養血為主,以白朮、黃芩為安胎之聖藥。立論相同,而《金匱》治妊娠,開章即以桂枝為首方,且有大熱之附子湯,溫補之膠艾湯,不啻南轅北轍之異!究竟從仲景乎?從海藏、丹溪乎?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老師您引用王海藏的說法:「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」。但朱丹溪認為懷孕初期應以清熱養血為主,並將白朮、黃芩視為安胎的聖藥。他們的論點似乎相同,但《金匱》中治療妊娠的篇章,第一章就以桂枝為首要藥方,還有大熱的附子湯、溫補的膠艾湯,這與王海藏、朱丹溪的看法完全不同。請問究竟是該遵循仲景的理論,還是王海藏、朱丹溪的理論?

曰:海藏、丹溪之論,原從《金匱》常服之當歸散得來。《金匱》之附子湯、膠艾湯,又與其本篇養胎之白朮散同義,須審婦人平日之體氣偏陰偏陽,豐厚羸瘦;致病之因寒因熱;病形之多寒多熱;病情之喜寒喜熱;又合之於脈而治之,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他說:海藏、丹溪的理論,原本是從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當歸散而來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附子湯、膠艾湯,又與其本篇記載的養胎之白朮散含義相同。在治療中,必須診察婦女的體質是偏陰還是偏陽,身體豐厚還是羸瘦;致病的原因是寒還是熱;病的性質是偏寒還是偏熱;病情的特點是喜歡寒還是喜歡熱;又結合脈搏來診治,不能只憑藉某一種方法。
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論妊娠,開章以桂枝湯居其首,其原文云:「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」。「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,設有醫治逆者,卻一月加吐下者,則絕之」。各家所注,非失之淺則失之鑿,請一一明之,以為一隅之舉。

白話文:

醫師的弟子問道: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妊娠的論述,開篇就以桂枝湯作為首選。其中提到:「當女性脈搏平穩,陰脈細弱,並且口渴、食慾不振,但沒有寒熱症狀時,這就叫做妊娠,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。」「按照醫學規則,懷孕60天之後就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如果遇到醫生用錯誤的方法治療,導致孕婦嘔吐、腹瀉一個月以上的,就應該停止治療。」各家的注釋,有的過於表面,有的過於牽強附會,請一一解釋清楚,以作為醫學界的一隅之見。

曰:《金匱》云「婦人得平脈」者,言經水不行,不可為無病之人,而平脈乃為無病之脈,診見此脈有喜出望外之意,故曰「得」也。其云「陰脈小弱」者,以陰脈屬下焦尺部,視上、中二部之脈,不過小弱;小弱則非等於澀,為血滯之病脈,此即《內經》所謂婦人有孕,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這裡提到的「婦人得平脈」這個病名,是指婦女的經水閉止不流,但是患者外觀看起來仍然像沒病的人。而「平脈」則是一種健康的脈象,如果診斷病人出現了這種脈象,有種讓人感到意外的喜悅感,所以才說「得」這種脈象。至於「陰脈小弱」的說法,是指下焦尺部的陰脈,與上焦、中焦的脈象相比,只是略顯得小而弱而已。這種「小弱」的不同於「澀」的脈象,也就是血滯的病脈,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,婦女懷孕後,身上會出現疾病,但脈象卻不會表現出病態的意思。

其云「渴,不能食」者,以婦人所食穀味,化為血氣,下為月水;今月水乍聚而欲成胎,則中焦之氣壅塞。中焦者胃也,胃病則懶於納穀,故不能食;胃病則燥氣偏勝,故口乾而渴也。其云「無寒熱」者,症自內起,不關外邪,安有惡寒發熱之象哉?!故以「渴,不能食,無寒熱」七字,為妊娠之確切真語也。且云「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」者,特為「陰脈小弱」一句,自明其師古而不泥古之意。

白話文:

書中說「口渴,吃不下飯」的人,是因婦女吃下五穀雜糧,化為血氣,下行成為月經;這個月月經剛開始聚集,想形成胎兒,那麼中焦的氣就會受到阻塞。中焦就是胃,胃病患者就會懶得進食,所以吃不下飯;胃病患者燥氣偏勝,所以口乾舌燥。書中說「沒有寒熱」的,這種症狀是由內部引起的,與外邪無關,怎麼會有惡寒發熱的症狀呢?所以用「口渴、吃不下飯、沒有寒熱」七個字,作為懷孕的準確真話。另外書中說,「按照法則懷孕六十天就應該出現這種症狀」的,特別為「陰脈小弱」一句,說明其師古而不泥古的用意。

《內經》云: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言陰尺脈旺與陽寸迥別。《難經》云:按之不絕者,有孕也。亦言按陰尺而不絕也。今云陰脈小弱,何以與前聖後賢相反至此?而不知妊娠之初,月水乍聚,一月為腜,二月為胚,三月為胎。今在六十日之內,其胎尚在將成未成之間,下焦之血運於中焦,而護腜胚,則下焦轉虛,所以見小弱之脈;過此胎成,則漸見陰搏與按之不絕之脈矣。其云「醫治逆者」四句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說:按到陰脈勃起,而陽脈卻無動靜,就說明是懷有身孕的。意思就是陰脈(尺脈)脈搏旺盛,與陽脈(寸脈)截然不同。《難經》中說:按脈搏不絕於指的,是懷孕了的。也同樣指的是按陰脈(尺脈)而脈搏不絕。現在說陰脈小而弱,這怎麼和前代聖賢所說的過於相反呢?而不知道的是,在妊娠初期,月經剛剛聚到一起,一月是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,二月是胚胎,三月是胎兒。現在胎兒還在六十天之內,胎兒還處於即將形成但還沒有形成的階段,下焦的血液運送到中焦,而保護著精卵和胚胎,那麼下焦就會轉虛,所以就會看到脈搏小而弱;過了胎兒形成的階段,就會逐漸看到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按到陰脈勃起,而陽脈卻無動靜」以及「按脈搏不絕於指」這樣的脈搏了。至於「醫治逆者」這四句話。

言妊娠只有六十日,以三月成胎之數計之,卻少了一個月,其形不過為一團結聚之血,豈容藥之稍誤?若誤藥而加吐下,則禍不旋踵矣!「絕之」者,明告其故,更以《周易》勿藥之說導之也。其用桂枝湯奈何?蓋以身有病而脈無故,又非寒熱邪氣。凡一切溫涼補瀉之劑,皆未盡善;惟有桂枝湯一方,調和陰陽之為得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懷孕只有六十天,用三月成胎的說法計算,還少了一個月的時間。胎兒的形態不過是一團凝聚的血液,哪能容忍藥物稍有差錯?如果誤用藥物而導致嘔吐和腹瀉,那將會很快招致大禍患!「斷然不予藥物」的意思,是要明確告知病人其原因,並用《周易》中不應使用藥物的說法來指導。至於為什麼要用桂枝湯呢?那是因為身體有疾病,脈象卻沒有異常,也不是寒熱邪氣造成的。所有溫涼補瀉的藥方都不能完全合適;只有桂枝湯一方,可以調和陰陽,纔是最合適的。

門人問曰:巢元方謂妊娠一月名始形,足厥陰脈養之。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脈養之。三月始胎,手心主脈以養之;當此時,血不流行,形象始化。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。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氣,足太陰脈養之。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,足陽明脈養之。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,手太陰脈養之。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巢元方說懷孕一個月時,胎兒開始成形,足厥陰脈負責滋養。懷孕兩個月時,胎兒開始長出脂肪,足少陽脈負責滋養。懷孕三個月時,胎兒開始成形,手心主脈負責滋養;此時,血液不流通,胎兒的形象才開始成形。懷孕四個月時,胎兒開始吸收水精以形成血管,手少陽脈負責滋養。懷孕五個月時,胎兒開始吸收火精以形成氣,足太陰脈負責滋養。懷孕六個月時,胎兒開始吸收金精以形成筋,足陽明脈負責滋養。懷孕七個月時,胎兒開始吸收木精以形成骨骼,手太陰脈負責滋養。

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。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。十月五臟六腑,關節人形皆備。陳良甫宗其說,以五行分配四時。徐之才以十月分配某月見某症則用某藥。各家之說,當從否乎?

白話文:

到了八月開始受到土的精氣,形成皮膚組織,由手陽明脈進行滋養。到了九月開始受到石的精氣,形成毛髮,由足少陰脈進行滋養。到了十月,五臟六腑、關節和人體外形都已經具備。陳良甫承襲了這種說法,並以五行分配四時。徐之才以十月分配某月,看到某種症狀就使用某種藥物。各家的說法,應該從哪些地方去判斷對錯呢?

曰:十月分經養胎之說,創自隋之巢氏,張子和既斥其謬矣。須知婦人自受胎以後,十二經氣血俱翕聚以養胎元,豈有某經養某月胎之理?又豈有限於某月必見某症、必用某方施治之理?齊東野人之語,吾輩切勿述之以汙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「十月分經養胎」的說法,是隋朝的巢元方提出來的,張子和已經駁斥了它的謬誤。要知道,婦女自受孕以後,十二條經絡的氣血都聚集起來,用來滋養胎兒,哪有某條經絡養某個月份胎兒的道理?又哪有限定於某個月份一定會出現某種症狀、一定需要用某種方劑治療的道理?齊東野人的話,我們切不可拿來說以弄髒嘴。

門人問曰:時醫相傳口訣,謂胎前無寒,吾鄉女科俱宗此說,然其說與丹溪輩吻合者多,而求之《金匱》則大不然矣。《金匱》云:婦人懷孕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臟開故也。當以附子湯溫其臟。仲景安胎用附子湯,大有取義。今人置而勿用,豈古法不堪為今用歟?

白話文:

學徒問道:大家都很熟悉的民間祖傳祕方中提到,沒有懷過孕的人是沒有寒氣的,我家鄉的婦科醫師大多都認同這個說法。雖然這說法有很多是與丹溪等人的想法一致,但是去查《金匱要略》時,卻完全不是這樣說的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婦人懷孕六、七月的時候,脈搏像琴絃一樣緊張,還發燒,胎兒越大,肚子越脹痛、怕冷,小肚子像扇形,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是,母親的子宮開了。這時應該用附子湯溫暖子宮。仲景用附子湯安胎,是有其深意的。現在的人卻捨棄這個方法不採用,難道是古代的方法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嗎?

曰:醫之所貴者,力學之外,得明師益友。日舉其所治之症與聖經之異同,合而講論,始知其妙。其云婦人懷孕六七月,其六七月之前,身無大病可知也。今診其脈弦,弦為陰象;其身發熱,熱為陽浮;其胎愈脹,脹為虛寒。何以謂之曰「愈」?「愈」者,「更加」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他說:醫生除了努力學習外,最可貴的是得到良師益友。每天說出自己治療過的病例與經典的差異和相同之處,一起討論,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。比如說,婦女懷孕六七個月,這之前的六七個月中,身體沒有大病。現在診斷她的脈象是弦脈,弦脈是陰象;她的身體發熱,發熱是陽浮;她的胎兒越脹大,脹大是虛寒。為什麼說「愈脹」?「愈」是「更加」的意思。

吾於此一字,而知此婦人本臟素屬虛寒者,常有微脹,今因病而增脹,故曰「愈」也。且可因此一字而定其脈。弦為陰盛於內,發熱為陽格於外也。且人之一身,以背與腹分其陰陽也。背為陽,而頭項該括其中;腹為陰,而大小腹該括其中。今痛而惡寒,不在陽部之背與頭項,而在陰部之腹大腹,在臍上之中脘、下脘,乃太陰坤土、陽明中土所屬也。小腹在於臍下,乃少陰水臟、膀胱水腑之所屬也。

白話文:

從這一個字來判斷,知道這個婦女的身體本來就虛寒,常常有小腹脹氣,如今因為生病而脹氣加重了,所以說「愈發」。而且可以根據這一個字來確定她的脈象。弦脈是陰氣在體內旺盛,發熱是陽氣在外阻隔。而且一個人的身體,以背部和腹部來分區陰陽。背部為陽,而頭頸部包含在其中;腹部為陰,而大小腹部包含在其中。如今疼痛並且怕冷,不在陽部的背部與頭頸部,而在陰部的腹部和大腹部,在肚臍上中脘、下脘,那是太陰腎臟、陽明胃臟所屬的地方。小腹部在肚臍下面,那是少陰腎臟、膀胱膀胱所屬的地方。

小腹兩旁名為少腹,乃厥陰肝臟、胞中血海之所居也。今云小腹如扇者,實指子臟虛寒,不能司閉藏之令,故陰中寒氣,習習如扇也。附子湯方,《金匱》闕之,其為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之附子湯無疑。《張氏醫通》云: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,仲景獨以為安胎之聖藥,若非神而明之,莫敢輕試也。

白話文:

小腹兩側部位稱作少腹,是厥陰肝臟、胞宮經血聚集的部位。如今所說的「小腹如扇」,實際上是指子宮虛寒,不能夠執行閉合收藏的功能,因此,陰中寒氣習習如扇。附子湯的方劑,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記載,它無疑是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的附子湯。《張氏醫通》說:世人皆認為附子是墮胎的百藥之長,只有仲景認為它是安胎的聖藥,如果不具有神明般的智慧和洞見,是不敢輕易嘗試的。

門人問曰:妊娠二三月,心煩、惡食、嘔吐等症,醫名「惡阻」;得胎後,腹常痛,醫名「胞阻」。但「惡阻」症《金匱》無其名,而「胞阻」則有之。但「阻」者,阻隔之義,隔者宜通,保胎豈得用通之法乎?不然何以謂之「阻」乎?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懷孕兩三個月之後,出現心煩、厭惡飲食、嘔吐的症狀,醫生稱之為「惡阻」;懷孕之後,肚子經常疼痛,醫生稱之為「胞阻」。但是在《金匱》中找不到「惡阻」這個病名,但是卻有「胞阻」這個病名。但是所謂「阻」,就是阻隔之意,既然是阻隔,就應該要疏通,保胎難道能夠用通利的方法嗎?否則的話,怎麼能稱之為「阻」呢?

曰:《金匱》雖無惡阻之名,而第一節云「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」。一本「渴」字作「嘔」字,注家謂為「惡阻」,《產寶》謂為「子病」是也。嘔吐不止者,《金匱》用半夏人參丸,主胃有寒飲。若胃熱上行而嘔吐,《千金》於此方,以生薑易乾薑,加茯苓、麥冬,重加鮮竹茹,作湯甚效。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,辛則性烈,以直通其阻隔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雖然沒有提到「惡阻」這個病名,但是在第一篇卻說:「這個人感到口渴,不能吃東西,沒有寒熱症狀,叫做妊娠反應,可用桂枝湯來治療。」有的版本將「渴」字寫成「嘔」字,注釋家認為這是「惡阻」,《產寶》也稱之為「子病」。嘔吐不止的人,《金匱要略》使用半夏人參丸,主要治療胃中有寒飲。如果胃熱上行而嘔吐,《千金方》在此方中,用生薑代替乾薑,加上茯苓、麥冬,再加鮮竹茹,做成湯藥很有效。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,辛則性烈,可以直通阻隔。

樓全善、薛立齋皆謂為治惡阻之良方。高鼓峰謂與參、術同用,不獨於胎無礙,而且大有健脾、安胎之功。余每用六君子湯輒效。至於胞阻,《金匱》則與漏下、(俗名漱經。)半產、(四五月墮胎,謂之半產。)半產後下血不絕、(傷其血海。)妊娠因症而下血(《金匱》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。

白話文:

樓全善、薛立齋都認為這是治療惡阻的良方。高鼓峯認為與參、術同用,不僅對胎兒沒有妨礙,而且有健脾、安胎的功效。我每次用六君子湯都奏效。至於胞阻,《金匱》中所說的胞阻,就是漏下(俗名漱經)、半產(四五月墮胎,稱為半產)、半產後下血不絕(傷其血海)、妊娠因症而下血(《金匱》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)。

)合而並論。蓋以胞阻與各症,皆為衝任二脈之所司,病異而源同也。且夫妊娠之胎氣,原由陽精內成與陰血外養之者也。今陰血之自結,與胎阻隔而不相和,陰結陰位,所以腹中作痛。書云:「通則不痛」。通之即所以安之,惟膠艾湯絲絲入扣。且胞阻所云與漏下等症,皆陰陽失於抱負、坤土失於隄防所致。

白話文:

結合在一起討論。因為胞阻與各種症狀,都是衝任二脈所主治的,病症不同但根源相同。而且懷孕時的胎氣,本來是由陽精在內生成,與陰血在外養育的。現在陰血自行凝聚,與胎兒隔絕不相適應,陰血凝聚在陰位,所以腹中疼痛。書上說:「通則不痛」。疏通它所以能安撫它,只有膠艾湯絲絲扣入。而且所說的胞阻與漏下等症狀,都是陰陽失於調節,坤土失於堤防造成的。

《金匱》制此方以統治各病,微乎!微乎!方中芎、歸宜通其陽血,芍、地宜通其陰血,又得阿膠血肉之品,同類相從以養之,皆令陰陽之抱負也。甘草緩中解急,又得艾葉溫暖子宮,補火而生土者以助之,皆令坤土之隄防也。故為調經、止漏、安胎、養血之良方。

又問:《金匱》云:婦人「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」,亦是胞阻與否?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中製作這個方劑,用來治療各種疾病,它奧妙無窮!方劑中的川芎、當歸可以疏通陽性血液,芍藥、生地可以疏通陰性血液,再加上阿膠這個血肉類的藥物,讓它們同類相從,用來滋養陰陽。甘草可以緩和中部,解除急症,再配伍艾葉來溫暖子宮,用補火生土的方法來幫助它,這都是在構築和鞏固陰陽所做的工作。所以它是一個治療調經、止漏、安胎、養血的良方。

曰:㽲痛者,微痛而綿綿也。乃脾虛反受水凌,郁欲求伸而不得,故綿綿作痛,宜當歸芍藥散兼滲其濕,與胞阻之治不同。

白話文:

他說:隱隱作痛,是微微的疼痛,卻綿綿不絕。這是因為脾虛反被水氣侵凌,鬱積想要伸展卻不得,所以綿延疼痛,應該用當歸芍藥散兼滲利濕氣,與胞阻之治療方法不同。
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云:婦人妊娠,宜當歸散主之,此以涼補為安胎法也。又云:「妊娠養胎,白朮散主之」,此以溫補為安胎法也。今皆宗丹溪「黃芩、白朮為安胎之聖藥」之說,是白朮散用蜀椒之法可以永廢矣。夫子以為何如?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婦人懷孕,應該使用當歸散來進行調養,這是一種以涼補的方法來安胎的方法。又說:「懷孕養胎,應該使用白朮散來進行調養」,這是一種以溫補的方法來安胎的方法。現在大家都遵從丹溪「黃芩、白朮為安胎的聖藥」的說法,那麼白朮散的使用蜀椒的方法就可以永遠廢除了。老師您認為怎麼樣?

曰:二方皆主白朮,謂白朮為安胎之聖藥則可;又合黃芩以並言,則未免為一偏之言耳。凡瘦人多火,火盛則耗血而傷胎,宜用當歸散。肥白人外盛內虛,虛則生寒,而胎不長,宜用白朮散。余內子每得胎三月必墜,遵丹溪法,用藥連墜五次。後余赴省應試,內子胎適三個月,漏紅欲墜,先慈延族伯字延義,以四物湯加鹿角膠、補骨脂、杜仲、續斷各二錢,一服而安。令每旬一次。

白話文:

他說:「兩個方劑都以白朮為主藥,認為白朮是安胎的聖藥是可以的;但又把黃芩和白朮合用,就未免太偏頗。瘦弱的人大多火氣旺盛,火氣旺盛就會消耗血液而傷害胎兒,宜用當歸散。肥胖白皙的人外盛內虛,虛弱就會產生寒冷,而胎兒不會生長,宜用白朮散。我的妻子每次懷孕三個後就會流產,遵循丹溪的方法,用藥連續流產了五次。後來我去省裡應試,妻子懷孕剛好三個,漏紅即將流產,母親請族裡的字輩排行伯伯叫延義的人,用四物湯加鹿角膠、補骨脂、杜仲、續斷各兩錢,一服就安心了。讓她每十天服一次。

余歸已六個月矣,閱其方大為一駭!嘆曰:補骨脂《本草》載其墜胎,又合鹿角膠、杜仲之溫,芎藭之行以助之,竟能如此之效!設余在家,勢必力爭,又以黃芩、白朮墜之矣!此後凡遇胎漏欲墜之症,不敢專主涼血;而半產應期而墜者,專主大衰論治。扁鵲謂:命門為男子藏精、女子系胞之所,胎孕繫於命門,命門之火,即是元氣,以此養胎,故有日長之勢。譬如果實,生於春而結於夏;若春夏忽作非時之寒氣涼風,則果實亦因之以黃隕矣。

白話文:

我已經回家六個月了,看了處方感到非常震驚!感嘆道:補骨脂《本草》中記載它會導致流產,還配伍了鹿角膠、杜仲的溫燥,以及芎藭的行氣活血以幫助它,竟然能有如此功效!如果我在家,一定會極力爭辯,還要用黃芩、白朮來鎮靜安胎。從此以後,凡是遇到胎漏流產的症狀,不敢只用涼血藥;而分娩時應該出生卻流產的,就用大衰的理論來治療。扁鵲說:命門是男子藏精、女子繫胞的地方,胎兒的孕育繫於命門,命門之火,就是元氣,以此來養育胎兒,所以胎兒有生長的趨勢。譬如果實,生長於春天而結實於夏天;如果春夏時節突然出現不合時宜的寒氣涼風,那麼果實也會因此而枯黃墜落。

惟用大補大溫之劑,令子宮常得暖氣,則胎自日長而有成。若非慣患半產,不必小題大做。凡得胎後,預服扶胎之藥,以防漏墜,只用平補之法,余新定所以載丸,最驗。

白話文:

只需要使用大補大溫的藥物,讓子宮經常得到溫熱的氣息,那麼胎兒就會日益長大而有所成就。若不是慣有流產情況,不必小題大做。凡是懷孕後,預先服用保胎藥物,以防止胎兒漏墜,只要使用平補的方法就可以了。我的《餘新定所以載丸》,最為驗證。

門人問曰:夫子前刻《三字經》,引徐忠可謂:《金匱》妊娠篇凡十方,而丸散居七,湯居三,蓋以湯者蕩也,妊娠當以安胎為主,則攻補皆宜緩,不宜峻故也。但十方間有未錄音,未知其故?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老師前不久寫的《三字經》,引用徐忠可的說法:《金匱》的妊娠篇,共有十個方劑,但丸散類方劑有七個,湯劑只有三個。這是因為湯劑具有蕩滌的特性,孕婦應該以安胎為主,攻擊性和補充性的藥物都應該緩和一些,不宜太激烈。但是,十個方劑中有一些沒有被記錄下來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

曰:古人識見百倍於今人,凡未悉其所以然之妙者,恐針鋒不能相對,貽誤後人,故姑闕之。且當歸散、白朮散二方,余亦罕用也。

白話文:

他說:古人的見識比現在的人高出百倍,凡是沒有弄清楚其中奧妙的,恐怕針鋒相對,貽誤後人,所以暫且把它們擱置起來。並且當歸散、白朮散這兩個方劑,我也很少使用。

門人問曰:海藏以四物等分,隨所患之症,加入二味,名六合湯,驅病而無損於胎,且亦簡便可從,夫子何不全錄之以為法乎?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「海藏用四種藥材等分,再根據病人的症狀,加入另外兩種藥材,稱為六合湯,既可以治病,又不損害胎兒,而且方便、容易遵從,老師為什麼不完全記錄下來,當作治病的法則呢?」

曰:四物湯為婦科之總方,海藏取之以護胎,胎得所護,則寒、熱、攻、補之峻劑,俱在胎外,以除病而胎元則晏然,不知此法甚巧而可從。但傷寒宜按六經而加之,雜病宜取按各病之主藥而加之,難以預定為何藥。

白話文:

說:四物湯是婦科總方,海藏用以護胎,胎兒得到妥善保護,那麼寒證、熱證、攻補峻猛的藥物都用在了胎兒體外,從而消除疾病,胎兒也平安無恙,不知道這種方法十分巧妙而可以遵循。但外感病應根據六經的變化而加用藥物,雜病應根據各病症的主藥而加用藥物,難以預先確定用什麼藥物。

且海藏表實方加麻黃、細辛,尚無大誤;而表虛方加防風、蒼朮,則失之遠矣!何不云一合麻黃,一合桂枝湯之為得乎!吾更推其意而論正之:子滿者,孕婦忽見通身腫滿,是胎中挾水,水與血相搏,前方加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。子氣者,病在氣而不在水,氣滯而足面腫、喘悶煩食,甚則腳指出黃水,前方去地黃,加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天仙藤、炙甘草,《金匱》知母慎勿輕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依照外感實證,使用包含麻黃、細辛的藥方,基本是正確的,但是在外感虛證使用防風、蒼朮則差得太遠了,為什麼不乾脆說合一味麻黃加上桂枝湯就好呢?我更進一步思考,正本清源來說「子滿」是指孕婦身體突然腫脹,這是胎兒積水導致,水和血液相互搏擊所致,因此前方加上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。「子氣」則和水無關,而是氣滯導致足部浮腫、呼吸困難、煩躁厭食,嚴重者腳趾還會溢出黃水,因此前方去除生地黃,加上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天仙藤、炙甘草,金匱要略中的知母應該慎用。

子懸者,何柏齋謂為濁氣舉胎上湊也;胎熱氣逆、心胃脹滿,前方去地黃,加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。子煩者,心中懊憹、口燥心煩,前方加麥冬、知母、竹葉、人參、甘草。子淋者,孕婦小便澀少,乃肺燥而天氣不降,前方加天門冬以清之;腎燥而地氣不升,前方加細辛以潤之;佐木通、茯苓以通其便,人參、甘草以補其虛,即《本草》安榮散之義。而《金匱》云:妊娠,小便難,飲食如故,以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子宮懸浮:何柏齋說這是濁氣上升、胎位上升所導致的。胎熱氣逆、心胃脹滿,原先的方子中可以去除地黃,加入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。胎兒煩躁:孕婦心中煩悶、口乾心煩,原先的方子可以加入麥冬、知母、竹葉、人參、甘草。胎兒淋病:孕婦小便澀少,這是肺燥、天氣不降所導致的,原先的方子可以加入天門冬以清肺熱;腎燥、地氣不升所導致的,原先的方子可以加入細辛以滋陰潤燥;佐以木通、茯苓以通便,人參、甘草以補虛,這也是《本草》安榮散的原理。而《金匱》中說:妊娠、小便困難、飲食如常,可以當歸貝母苦參丸為主。

大意以肺之治節,行於膀胱,則熱邪之氣除,而淋瀝自止。而轉胞症,又與子淋便難二症分別,或因稟受弱者,或因憂鬱傷脾者,或因性急傷肝者,或因忍小便所致者。大抵胎下而壓胞,胞系了戾不通,其狀小腹急痛、不得小便、甚者至死,必令胎能舉起,懸在中央,胞系得疏,水道自行。前方加參、朮、陳、半、升麻、生薑,空心服之,或服藥後以手探吐,吐後又服之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治療原則是將肺的功能延伸到膀胱,就能消除熱邪之氣,自然就能止淋。而子宮下垂症與小便淋漓不通、大便祕結兩種疾病相似,有的可能是天生的體質比較虛弱;有的可能是因為憂鬱傷脾;有的可能是因為性情急躁傷了肝;也有可能是因為憋尿太久所引起的。通常是子宮脫垂壓迫到膀胱,膀胱氣機不通,表現出小腹劇痛、小便困難,嚴重者甚至會死亡,因此一定要讓子宮能被提起來,懸掛在中央,膀胱氣機疏通了,小便自然就能順暢。在原有的藥方中,再加入人參、白術、陳皮、半夏、升麻、生薑,在空腹時服用;也可以在服用藥物後,用手探進喉嚨催吐,吐完後繼續服用。

又《金匱》云:「但利小便則愈,宜腎氣丸主之」。意者,胞之所以正者。胞之前後左右,皆大氣充滿,扶之使正,此方大補腎中之氣,所以神效。子嗽者,懷孕咳嗽,由於火盛剋金,前方加桑白皮、天門冬、紫苑、竹茹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「只要小便通暢,病情就會好轉,應該服用腎氣丸來調理」。意思是,子宮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狀態,是因為子宮的前後左右都充滿了充沛的精氣,它們扶助子宮,使之保持正常。這個方劑可以很好地補腎中之氣,所以效果顯著。子嗽,也就是懷孕期間咳嗽,是由於火盛剋金引起的,這個方劑中又添加了桑白皮、天門冬、紫苑、竹茹、甘草。

子癇者,懷孕卒倒無知、目吊口噤、角弓反張,系肝風內動,火勢乘風而迅發,前方加羚羊角、鉤藤、竹瀝、貝母、殭蠶;甚者間服風引湯,繼以竹葉石膏湯、雞子黃連湯以急救之。子鳴者,妊娠腹內兒有哭聲,乃臍下疙瘩,兒含口中,因孕婦登高舉臂,脫出兒口,以作此聲,前方加茯苓、白朮,仍散錢於地,令其由腰拾之,一二刻間疙瘩入兒口,其鳴即止。子喑者,妊娠八九月間,忽然不語。

白話文:

子癇:懷孕期間突然昏倒、失去知覺、雙眼上吊、嘴巴緊閉、身體後仰僵直,這是肝風內動,火勢乘風而迅猛發作引起的。治療時,在前方的藥物中加入羚羊角、鉤藤、竹瀝、貝母、僵蠶;病情嚴重的,可以間歇服用風引湯,然後再用竹葉石膏湯、雞子黃連湯急救。

子鳴:懷孕期間,腹內胎兒有哭聲,這是因為臍下長了疙瘩,胎兒含在口中,由於孕婦登高舉臂,疙瘩脫出胎兒口中,所以發出哭聲。治療時,在前方的藥物中加入茯苓、白朮,並將銅錢撒在地上,讓孕婦彎腰撿起,一兩刻鐘後,疙瘩會回到胎兒口中,哭聲就會停止。

子喑:懷孕八九月間,突然不說話。

蓋胎繫於腎,腎脈榮舌本,今因胎氣壅閉,腎脈阻塞,應靜候其分娩後,則自愈;或用前方加茯苓、遠志,一二服亦可。凡此之類,言之不盡,學者以意通之可也。

門人問曰:婦人妊娠之脈何如?

白話文:

胎兒的發育與腎臟有關,腎臟的經脈直接通到舌頭根部。現在因為胎氣壅塞,腎臟的經脈受阻,應該靜待分娩後,自然就會恢復。或者也可以使用我前面開的方劑,再加入茯苓和遠志,一、兩帖藥就會改善症狀。凡是這類的疾病,說也說不盡,學者可以自己領會,融會貫通。

曰:《內經》及後賢論脈皆繁而難學,惟普明子簡便可從。普明子云:《經》云:婦人有孕者,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有病,謂經閉;無邪脈,謂脈息如常,不斷絕也。《經》又云:「手少陰脈動甚者,孕子也」。少陰心也,心主血脈,心脈旺則血旺,而為孕子之兆。《經》又云:「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」。

白話文:

古書《內經》和後世醫家有關脈診的論述都很複雜且難以學習,只有普明子的說法簡便易學,普明子說:《內經》上說:「婦女懷孕後,身體會有疾病,但脈搏卻沒有異常」。這裡的「病」,指的是月經停止;「沒有異常脈搏」,指的是脈搏跳動正常,沒有斷絕。經文又說:「手少陰脈搏動非常明顯的,懷孕了」。手少陰脈對應的是心臟,心主血脈,心脈旺盛則血旺,這是懷孕的徵兆。經文還說:「陰搏陽別,稱為有子」。「陰搏陽別」是指陰脈搏動,陽脈斷絕,這是懷孕的徵兆。

言二尺脈旺,與兩寸迥別,亦為有孕。以上三者,但得其一,即為孕脈。分而占之,合而推之,而孕脈無遁情矣。或為流利雀啄,亦為孕脈,何也?

白話文:

當二尺脈搏動旺盛,與兩寸脈搏大不相同,也是懷孕的徵兆。以上三種脈象,只要符合其中一種,就算是懷孕的脈象。分別佔卜每種脈象的徵兆,並將它們綜合起來推論,孕脈就沒有逃匿的地方了。或者脈象像流動的泉水、小鳥啄食一樣,也是懷孕的脈象,為什麼呢?

答曰:流利者,血正旺;雀啄者,經脈閉塞不行。故脈疾而歇,至此數月之胎也。不知者斷為病脈,則令人恥笑。

或為孕有男女,何以脈而知之乎?

白話文:

回答說:血脈流利通暢,這是血氣旺盛的表現;脈搏像是鳥兒啄木頭一樣斷斷續續,這是經脈閉塞不通的表現。胎兒腹中數月,脈搏疾速且斷斷續續,那是正常的現象。不懂的人如果斷定這是病脈,就會讓人恥笑。

答曰:左寸為太陽,脈浮大知為男也;右寸為太陰,脈沉實知為女也;若兩寸皆浮大,主生二男;兩尺皆沉實,主生二女。凡胎孕弦、緊、滑、利為順,沉、細、微、弱為逆也。

門人問曰:妊娠有食忌、藥忌,當以誰氏為主?

白話文:

回答說:左側寸口是太陽經的脈搏,脈搏浮大,就知道是懷了男孩;右側寸口是太陰經的脈搏,脈搏沉實,就知道是懷了女孩;若兩邊寸口都浮大,表示懷了兩個男孩;兩邊尺口都沉實,表示懷了兩個女孩。凡是胎孕的脈象,弦、緊、滑、利都是順的,沉、細、微、弱都是逆的。

曰:此一定之板法。《達生篇》及《婦人良方》、《女科大成》、《濟陰綱目》等書,皆互相沿習,今以普明子所定為主。普明子云:「有孕之後,凡忌食之物,切宜戒食。」

白話文:

方法一定。從《達生篇》、《婦人良方》、《女科大成》、《濟陰綱目》等書籍中,內容都互相沿襲,而以普明子所說的為主。普明子說:「懷孕後,凡是忌食的食物,都應該戒除。」

一食雞子糯米,令子生寸白蟲;一食羊肝,令子多疾;一食鯉魚,令子成疳;一食犬肉,令子無聲;一食兔肉,令子缺唇;一食鱉肉,令子項短;一食鴨子,令子心寒;一食螃蟹,多致橫生;一食雀肉,令子多淫;一食豆醬,令子發哮;一食野獸肉,令子多怪疾;一食生薑,令子多指;一食水雞、鱔魚,令子生癩;一食騾、馬肉,延月難生。如此之類,無不驗者,所當深戒。

白話文:

  1. 吃雞蛋和糯米,會導致孩子體內長出寸許白色蟲子。
  2. 吃羊肝,會導致孩子容易生病。
  3. 吃鯉魚,會導致孩子患上疳症。
  4. 吃狗肉,會導致孩子失聲。
  5. 吃兔子肉,會導致孩子嘴脣有缺損。
  6. 吃鱉肉,會導致孩子脖子短。
  7. 吃鴨子,會導致孩子心寒。
  8. 吃螃蟹,會導致孩子橫生枝節。
  9. 吃麻雀肉,會導致孩子淫蕩。
  10. 吃豆醬,會導致孩子哮喘。
  11. 吃野獸肉,會導致孩子患上各種怪異的疾病。
  12. 吃生薑,會導致孩子手指多。
  13. 吃水雞或鱔魚,會導致孩子生癬。
  14. 吃騾肉或馬肉,會導致孩子難產。

以上種種,都是經過驗證的,因此應該嚴格禁止。

又云:娠孕藥忌歌,凡數十種,推之尚不止此。然藥中如斑蝥、水蛭、蛇蛻、蜈蚣、水銀、信砒等藥,皆非恆用之品,姑不論。茲特選其易犯者約纂數語,俾醫者舉筆存神,免致差誤。其他怪異、峻險之品,有在孕時,自應避忌,不待言也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名為『娠孕藥忌歌』之歌謠,列舉了數十種藥物,推而廣之,不只這些。然而,藥品中像斑蝥、水蛭、蛇蛻、蜈蚣、水銀、砒霜等,都不是經常使用的藥物,姑且不予討論。這裡特別選擇了容易犯錯的,簡要地撰寫幾句話,讓醫生在開立藥方時,能謹慎小心,避免發生差錯。至於其他比較罕見、難找到的危險藥物,顯然在懷孕時應該避免服用,這不言而喻。

歌曰:烏頭附子與天雄,牛黃巴豆並桃仁;芒硝大黃牡丹桂,牛膝藜蘆茅茜根;槐角紅花與皂角,三稜莪朮薏苡仁;乾漆䕡茹瞿麥穗,半夏南星通草同;乾薑大蒜馬刀豆,延胡常山麝莫聞。此係婦人胎前忌,常須記念在心胸。

白話文:

這首歌謠裡唱著:烏頭、附子、天雄、牛黃、巴豆、桃仁、芒硝、大黃、牡丹皮、桂枝、牛膝、藜蘆、茅茜根、槐角、紅花、皁角、三稜、莪朮、薏苡仁、乾漆、䕡茹、瞿麥穗、半夏、南星、通草、乾薑、大蒜、馬刀豆、延胡索、常山、麝香等,這些都是婦女在懷孕期間應該忌諱的藥物,一定要牢記在心中。

(長孫心典)按:上藥忌犯似矣。然安胎止嘔有用半夏者,娠孕熱病有用大黃者,娠孕中寒有用乾薑、桂、附者,是何說也?昔黃帝問於岐伯曰:「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」岐伯對曰:「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。」有故者,謂有病;無殞者,無殞乎胎也;亦無殞者,於產母亦無殞也。

白話文:

(長孫心典)指出:上面寫的普通藥物禁忌似乎犯了忌諱。但是,安胎止嘔有用半夏的人,妊娠期間患熱病有用大黃的人,妊娠期間患寒症有用乾薑、桂皮、附子的人,這是什麼說法呢?從前,黃帝問岐伯:「女人懷孕,對藥物的服用有什麼毒副作用?」岐伯回答說:「有病的時候服用,不至於使胎兒流產,也不至於使產婦死亡;沒有病的時候服用,就會使胎兒流產,產婦也會死亡。藥物積聚多了,就可以服用,否則就不要服用。藥物積聚太多,就會使胎兒流產,積聚得少,就不會使胎兒流產了。」有病是指生病了;不至於使胎兒流產是指胎兒不會流產;不至於使產婦死亡是指產婦不會死亡。

蓋有病則病當之,故毒藥無損乎胎氣。然大積大聚,病勢堅強,乃可以投之;又須得半而止,不宜過劑,則慎之又慎矣!用藥者,可不按岐黃之大法耶?

門人問曰:臨產將護及救治之法何如?

白話文:

當患有疾病時就需要治療,所以毒藥也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。不過當疾病十分嚴重,病情頑固時,纔可以使用毒藥;並且必須減半使用,不能超過劑量,所以用藥時必須非常謹慎!用藥的醫生,可以不遵守岐黃的治療大法嗎?

曰:《達生篇》一書,發揮詳盡,一字一珠,不必再贅。凡男人遇本婦懷孕,宜執此書,日與講論三、四頁,不過半月也,可令全書熟記。較日夜與之博弈,或閒談消遣,孰得孰失?請一再思之。余又於《達生篇》所未及者補之:凡驗產法,腰痛腹不痛者未產;腹痛腰不痛者未產;必腰腹齊痛甚緊時,此真欲產也。如遇遲滯,以藥投之則得矣。

蓋天之生人,原造化自然之妙,不用人力之造作,但順其性之自然而已。

白話文:

《達生篇》這本書內容詳盡,字字珠璣,無需再贅述。當男人遇到自己的妻子懷孕,應該拿著這本書,每天與妻子一起閱讀三、四頁,不到半個月,就能將整本書記熟。相比於日夜與妻子玩遊戲,或者閒聊消遣,孰得孰失?請再三思考。我還補充了《達生篇》沒有提到的內容:診斷產兆的方法,如果腰痛但肚子不痛,表示尚未生產;如果肚子痛但腰不痛,也表示尚未生產;如果腰腹同時疼痛且非常緊繃,這纔是真正的即將生產的徵兆。如果遇到生產遲滯,可以服用藥物來促進生產。

(次男元犀)按:凡新產之婦,其臟氣堅固,胞胎緊實,產前宜服保生無憂散二、三劑,撐開道路,則易生。此方於漿水未行時服之,若漿水既行,遲滯不產,勞倦神疲,宜十全大補湯以助其力。且恐漿水太過,血傷而胎不靈活,急宜當歸補血湯,或加肉桂,或加附子隨宜。

白話文:

(次子元犀)註解:凡是剛生產的婦女,她的臟器氣血堅固,子宮緊實,在生產前宜服保生無憂散二、三劑,打開產道,這樣便容易分娩。此方在漿水(胎盤和胎膜)尚未排出時服用,如果漿水已經排出,遲滯不產,勞倦神疲,宜十全大補湯以幫助其氣力。且擔心漿水(胎盤和胎膜)太多,損傷血液而胎兒不靈活,急宜當歸補血湯,或加肉桂,或加附子,隨病情而定。

此高鼓峰之心法,余屢用屢效。或交骨不開,或陰門不閉、子宮不收,三者皆元氣不足。交骨不開者,前人傳有加味歸芎湯,張石頑立論詆之。謂每見服此,惡血凝滯,反成不救。惟大劑人參、童便入芎、歸劑中,助其氣血,立效。陰門不閉者,十全大補湯倍參、桂,補而斂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高鼓峯的心法,我多次使用,都取得很好的療效。有一些難產的徵兆,比如產婦的骨關節不鬆開、陰道口不閉合、子宮不收縮,這些都是元氣不足引起的。對於交骨不開的產婦,前人流傳著一種加味歸芎湯,但張石頑對這種藥方提出批評,認為服用這種藥方後,很容易導致惡露滯留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他主張在芎歸劑中加入大劑量的人參和童便,以增強氣血,可以立竿見影。對於陰門不閉合的產婦,十全大補湯中可以加倍的人參和桂枝,達到補益和收斂的功效。

子宮不收者,補中益氣湯加酒芍一錢、肉桂五分,補而舉之。其實張石頑之論,亦未免矯枉過正。即如加味芎歸湯,謂為力量不大則可,謂為留血增病則不可。至於前人所傳試驗之丸,催生有華佗順生丹、如神散,胞衣不下有失笑散、花蕊石散,業是道者不可不備。又難產,灸產婦右足小趾尖,艾炷如小豆大,三五炷立產,不可不預講其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子宮沒有收縮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一錢的酒芍和五分的肉桂,有補充氣血和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。其實張石頑的理論,太過糾正錯誤而失去分寸。比如加味芎歸湯,說它力量不大是可以的,但說它會導致血瘀和加重病情則是不可以的。至於前人傳授的試驗藥丸,催生有華佗順生丹和如神散,幫助胞衣排出有失笑散和花蕊石散,這些藥方都是醫生們不可或缺的。此外,如果難產,可以在產婦右腳小趾尖上灸,艾炷大小如同綠豆,灸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生產,這個方法一定要提前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