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金匱方一十九首

小柴胡湯(方見《傷寒論》。)

半夏厚朴湯

半夏(一斤),厚朴(三兩),茯苓(四兩),生薑(五兩),蘇葉(二兩)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分溫四服,日三服,夜一服。

歌曰:狀如炙臠貼咽中,卻是痰凝氣不通,半夏一升苓四兩,五(兩)姜三(兩厚)樸二(兩)蘇(葉)攻。

(次男元犀)按:方中半夏之降逆,厚朴之順氣,茯苓之化氣,人所盡知也。妙在重用生薑之辛,以開其結;佐以蘇葉之香,以散其鬱;故能治咽中如有炙臠之症。後人變其分兩,治胸腹滿悶嘔逆等症,名為七氣湯,以治七情之病。

甘麥大棗湯

甘草(三兩),小麥(一斤),大棗(十枚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亦補脾氣。

歌曰:婦人臟燥欲悲傷,如有神靈太息長,(嘆,欠伸。)小麥一升三兩草,十枚大棗力相當。

魏云:世醫競言滋陰養血,抑知陰盛而津愈枯,陽衰而陰愈燥,此方治燥之大法也。

小青龍湯(歌見《傷寒論》。)

瀉心湯(歌見《傷寒論》。)

溫經湯

土瓜根散

土瓜根,芍藥,桂枝,䗪蟲(各三分)
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歌曰:帶下端由瘀血停,(不能如期而至,以致少腹滿痛。)月間再見(既瘀而不行,則前經未暢所行,不及待後月正期而至,故一月再見。)不循經,(經,常也,言不循常期也。)䗪瓜桂芍均相等,調協陰陽守典型。

(次男元犀)按:方中桂枝通陽,芍藥行陰,陰陽和則經之本正矣;土瓜根驅熱行瘀,䗪蟲蠕動逐血,治其本而不遺其末;無一而非先聖之典型。

旋覆花湯

旋覆花(三兩),蔥(十四莖),新絳(少許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頓服之。

(長孫心典稟)按:旋覆花鹹溫下氣,新絳和血,蔥葉通陽。此方原治肝氣著滯之病,於此症只示其意,不可泥其方,故前賢疑此方之錯簡。

膠薑湯(方未見,或云即是乾薑、阿膠二味煎服,《千金》膠艾湯中有乾薑,亦可取用。)

大黃甘遂湯

大黃(四兩),甘遂,阿膠(各二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煎取二升,頓服,其血當下。

歌曰:少腹敦形(敦,音對。古器也。《周禮》:「磬以乘血,敦以乘食。」少腹高起之狀相似也。少腹,胞之室也。胞為血海,其滿大為蓄血也。)小水難,(小水難而不渴,亦蓄血也。)水同瘀血兩瀰漫,(結在血室,)大黃四兩遂膠二,頓服瘀行病自安。

(次男元犀)按:方中大黃攻血蓄,甘遂攻水蓄。妙得阿膠,本清濟之水,伏行地中,歷千里而發於古東阿縣之井,此方取其以水行水之義也。《內經》謂:濟水內合於心,用黑驢皮煎造成膠,以黑屬於腎,水能濟火,火熄而血自生。此方取其以補為通之義也,然而甘遂似當減半用之。

白話文:

金匱方一十九首

  • 小柴胡湯:(配方在《傷寒論》中)

  • 半夏厚朴湯:

配方:半夏(一斤)、厚朴(三兩)、茯苓(四兩)、生薑(五兩)、蘇葉(二兩)。

做法: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一斗(古代容量單位),煮取四升,分成四次溫服,白天服三次,晚上服一次。

歌訣:感覺喉嚨像有烤肉貼著,這是痰凝結導致氣不通暢。用半夏一升、茯苓四兩、生薑五兩、厚朴三兩、蘇葉二兩來攻治。

(次男元犀按):此方中,半夏有降逆作用,厚朴有順氣作用,茯苓有化氣作用,這些大家都很清楚。此方精妙之處在於大量使用生薑的辛辣之性來開解凝結,並佐以蘇葉的香氣來疏散鬱結。所以能治療喉嚨中感覺像有烤肉的症狀。後人改變此方各藥材的用量,用來治療胸腹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稱為七氣湯,用以治療七情所致的疾病。

  • 甘麥大棗湯:

配方:甘草(三兩)、小麥(一斤)、大棗(十枚)。

做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成三次溫服。也能夠補養脾氣。

歌訣:婦人臟腑燥熱,容易悲傷,好像有神靈附體般長吁短嘆。用小麥一升、甘草三兩、大棗十枚,力量相當。

魏云:現在的醫生都爭相說要滋陰養血,卻不知道陰液過盛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,陽氣衰弱反而會使陰液更加乾燥。這個方子才是治療燥證的根本大法。

  • 小青龍湯:(歌訣在《傷寒論》中)

  • 瀉心湯:(歌訣在《傷寒論》中)

  • 溫經湯

  • 土瓜根散:

配方:土瓜根、芍藥、桂枝、䗪蟲(各三分)。

做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,搗成散劑,用酒送服一小勺,每天三次。

歌訣:婦女帶下病是因為瘀血停滯(不能按時來月經,導致小腹脹痛)。月經不正常(已經瘀阻而不暢通,所以前次月經沒有完全結束,不到下次月經週期又來了,所以一個月內來兩次月經)。經期紊亂(經期,指正常的經期,說明月經不正常)。用䗪蟲、土瓜根、桂枝、芍藥等量,調和陰陽來恢復正常經期。

(次男元犀按):此方中,桂枝能溫通陽氣,芍藥能運行陰氣,陰陽調和,月經自然正常;土瓜根能驅熱行瘀,䗪蟲能蠕動逐血,治病求本,不忽略細節,此乃先聖的典範。

  • 旋覆花湯:

配方:旋覆花(三兩)、蔥(十四根)、新絳(少許)。

做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三升,煎取一升,一次性服下。

(長孫心典稟按):旋覆花味鹹性溫,能降氣,新絳能和血,蔥葉能通陽。此方原本是用於治療肝氣鬱滯的病症,用在這裡只是借用它的意思,不可拘泥於此方,所以前人懷疑此方是錯簡。

  • 膠薑湯:(配方沒有記載,有人說是乾薑和阿膠兩味藥煎服。《千金方》中的膠艾湯中有乾薑,也可以參考使用。)

  • 大黃甘遂湯:

配方:大黃(四兩)、甘遂、阿膠(各二兩)。

做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三升,煎取二升,一次性服下,淤血就能被排出。

歌訣:少腹高起(像古代盛食物的器具,形容肚子腫脹的樣子。少腹是胞宮所在之處,胞宮是血海,脹滿就是有蓄血),小便困難(小便困難而不口渴,也是有蓄血的表現)。水與瘀血兩者混合(結在血室中)。用大黃四兩,甘遂、阿膠各二兩,一次服下,瘀血排出,疾病自然就好。

(次男元犀按):此方中,大黃能攻逐蓄積的血,甘遂能攻逐蓄積的水。巧妙地使用了阿膠,阿膠是清澈的地下水,在地下流動千里,從古東阿縣的井中湧出,此方取其以水行水的意義。《內經》說:「濟水在內與心相合」,用黑驢皮熬製成阿膠,因為黑色屬於腎,水能制約火,火被制約,血液自然就會產生。此方取其以補為通的意義,但是甘遂的用量應該減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