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雜病
徐靈胎云:古人名婦科謂之帶下醫,以其病總屬於帶下也。凡治婦人,必先明衝任之脈。衝脈起於氣街,(在毛際兩旁。)並少陰之脈,挾擠上行至胸中而散。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(臍下四寸。)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。又云:衝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脈之海,此皆血之所從生,而胎之所由系,而帶脈為之總束也。
學者能明乎帶脈之病,則本源洞悉;雖所主之病,千條萬緒,可以知其所從起;更合參古人所用之方,而神明變化之,自不至於浮泛不切之弊矣。
問曰:婦人年五十所,(七七之期已過,天癸當竭,地道不通。今)病(前陰血,)下利數十日不止,暮即發熱,少腹裡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(前言婦人三十六病,皆病在帶脈之下。)此病屬帶下。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(蓋以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,津液不布。
)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(況暮熱、掌心熱俱屬陰,任主胞胎,沖為血海,二脈皆起於胞宮,而出於會陰,正當少腹部分,衝脈挾臍上行,衝任脈虛,則少腹裡急。有乾血亦令腹滿,其為宿瘀之症無疑。)當以溫經湯主之。此承上節,言歷年血寒積結胞門之重症,而出其方治也。
尤在涇曰:婦人年五十所,天癸已斷,而病下利,似非因經所致矣。不知少腹舊有積血,欲行而未得遞行,欲止而不能竟止,於是下利窘急,至數十日不止。暮即發熱者,血結在陰,陽氣至暮不得入於陰,而反浮於外也。少腹裡急腹滿者,血積不行,亦陰寒在下也。手掌發熱,病在陰,掌心亦陰也。
唇口乾燥,血內瘀者不外榮也。此為瘀血作利,不必治利,但治其瘀而利自止矣。吳萸、桂枝、丹皮,入血散寒而行其瘀;芎、歸、芍藥、麥冬、阿膠以生新血;人參、甘草、薑、夏以正脾氣。蓋瘀久者,榮必衰;下多者,脾必傷也。
(婦人因經致病,凡三十六種,皆謂之)帶下,經水(因寒而瘀)不(能如期而)利,(以致)小腹滿痛,(然既瘀而不行,則前經未暢,所行不及,待後月之正期而先至,故其)經一月再見者,以土瓜根散主之。此為帶下而經候不勻、一月再見者,出其方治也。按:土瓜即王瓜也,主驅熱行瘀,佐以䗪蟲蠕動逐血,桂、芍之調和陰陽,為有制之節。
寸口脈(輕按)弦而(重按)大,弦則為(陽微而遞)減,大則為(外盛而中)芤;減則(陽不自振,)為(諸)寒,芤則(陰不守中,)為(中)虛;寒虛相搏,此名曰革。(革脈不易明,以弦減芤虛形容之,則不易明者明矣。凡)婦人(妊娠及行經,必陰陽相維,而後為無病。
今見此脈,)則(不能安胎而)半產(不能調經而)漏下,(以)旋覆花湯主之。此為虛寒而半產漏下者,出其方治也。但此方與虛寒之旨不合,或者病源在肝,肝以陰臟,而舍少陽之氣,以生化為事,以流行為用;是以虛不可補,解其鬱聚即所以補;寒不可溫,行其氣血即所以溫歟!錢氏謂必是錯簡,半產、漏下,氣已下陷,焉有用旋覆花以下氣之理?二說俱存候商。
白話文:
徐靈胎說:古人稱婦科病為帶下病,因為婦女的疾病總體來說都與帶下有關。凡是治療婦女的疾病,必須先了解衝脈和任脈。衝脈起於氣街(在陰毛邊緣兩旁),與足少陰腎經一起,挾持著向上行至胸中而散開。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(肚臍下四寸),向上到陰毛邊緣,沿著腹內上行至關元穴。又說:衝脈和任脈都起於子宮內,向上沿著脊背內部行走,是經脈的海洋,這是血的來源,也是胎兒繫住的地方,而帶脈則像束帶一樣總領這些經脈。
學者如果能明白帶脈的疾病,就能深入了解病根;雖然所主管的疾病,千頭萬緒,也能知道它們的起因;更應該結合參考古人所用的方劑,並加以靈活運用,自然就不會犯膚淺而不切實際的毛病了。
有人問:婦女年約五十歲,(已經過了七七四十九歲的生理週期,天癸應該耗竭,經血應該停止。)現在患病(陰部出血,)腹瀉數十天不止,傍晚就發熱,小腹內緊繃,腹脹,手掌心煩熱,嘴唇乾燥,這是為什麼呢?醫生說:(前面說婦女的三十六種疾病,都病在帶脈以下。)這個病屬於帶下病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曾經流產過,瘀血停留在小腹而沒有去除。(因為瘀血不去,新的血就不能生成,津液也不能正常輸布。)這個症狀,嘴唇乾燥,所以可以知道是瘀血。(而且傍晚發熱、手掌心熱都屬於陰虛,任脈主管胞胎,衝脈是血海,兩條脈都起於子宮,並從會陰出來,正好在小腹部分,衝脈挾持著肚臍向上走,衝脈和任脈虛弱,就會導致小腹內緊繃。有乾血也會導致腹脹,肯定是宿積瘀血的症狀。)應該用溫經湯來治療。這是承接上文,說明多年寒氣積聚在子宮的重症,並提出治療的方劑。
尤在涇說:婦女年約五十歲,天癸已經斷絕,卻患腹瀉,似乎不是因為月經所導致的。但不知道小腹舊有積血,想要排出卻又排不出,想停止卻又不能完全停止,因此導致腹瀉急迫,連續數十天不止。傍晚發熱,是因為瘀血結在陰部,陽氣到了傍晚不能進入陰部,反而浮在體表。小腹緊繃腹脹,是因為瘀血積聚不行,也是陰寒在下的緣故。手掌發熱,是病在陰,手掌心也屬於陰。
嘴唇乾燥,是因為血瘀在內,不能滋養外面的皮膚。這是因為瘀血導致的腹瀉,不需要治療腹瀉,只要治療瘀血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用吳茱萸、桂枝、丹皮,入血散寒,並且疏通行瘀;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麥冬、阿膠來生成新血;用人參、甘草、薑、半夏來調理脾胃的氣機。因為瘀血時間長,氣血必定衰弱;腹瀉次數多,脾胃一定會受到損傷。
(婦女因為月經而導致的疾病,總共有三十六種,都稱之為)帶下,經水(因為寒邪而導致瘀血)不能(如期)順暢,(以致於)小腹脹痛,(然而既然已經瘀血不通,則之前經血未暢通,導致經血無法順利排出,等到下個月月經週期到來時,經血反而提早來了,所以會發生)一個月來兩次月經的情況,應該用土瓜根散來治療。這是對於帶下病而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律、一個月來兩次月經的情況,提出治療方劑。按:土瓜就是王瓜,主要功能是驅散熱邪、疏通行瘀,佐以蠊蟲來蠕動驅逐瘀血,再用桂枝、芍藥來調和陰陽,使其能有節制地發揮作用。
寸口脈(輕輕按)弦,(用力按)大,弦表示(陽氣衰弱而逐漸)減弱,大表示(外盛而中)空虛;脈減弱則表示(陽氣不能自我振奮,)為(各種)寒證,脈空虛則表示(陰氣不能守護中焦,)為(中焦)虛弱;寒和虛互相搏擊,這種脈象叫做革脈。(革脈不容易辨認,用弦、減、空、虛來形容,那麼不容易辨認的脈象就能明白了。凡是)婦女(懷孕或行經時,必須陰陽相互維繫,才能沒有疾病。)現在出現這種脈象,)則(不能安胎而)流產(不能調經而)漏血,應該用旋覆花湯來治療。這是對於虛寒而導致流產、漏血的情況,提出治療方劑。但是這個方子與虛寒的治療原則不符合,或許病根在肝,肝屬於陰臟,而寄託少陽的氣,以生化為主要功能,以運行為主要作用;所以虛弱不能用補法,疏解其鬱滯反而可以達到補益的效果;寒邪不能用溫法,運行其氣血反而可以達到溫陽的效果吧!錢乙認為這一定是錯簡,流產、漏下,氣已經下陷,怎麼可以用旋覆花來降氣呢?兩種說法都保留,等待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