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金匱方論一十一首
單養賢曰: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,下攻則腹痛。並血塊者,宜服生化湯加桂末,止加吳茱萸、姜三片助血;若獨用諸熱藥攻寒,其痛難止,其血未免來多,以傷產母也。《產寶百問》曰:產後四肢浮腫,由敗血乘虛停積,循經流入四肢,留淫日深,腐壞如水,故令面黃,四肢浮腫。
醫人不識此症,作水氣治之,凡治水多用導水藥,極虛人產後既虛,又以藥虛之,是謂重虛,多致大狂,服小調經散,行血腫消則愈。朱丹溪曰:產後腫,必用大補氣血為主,少佐蒼朮、茯苓,使水自利。薛立齋曰:前症若寒水侮土,宜養脾肺;若氣虛浮腫,宜益脾胃;若水氣浮腫,宜補中氣。
又曰:產後浮腫或兼喘咳,脈沉細無力,此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,八味丸主之。吳蒙齋曰:新產後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或產時有傷力發熱;去血過多發熱;有惡露不去發熱;有三日蒸乳發熱;有因勞動、飲食停滯發熱,狀類傷食;要在仔細詳辨,切不可發汗。大抵產後大血空虛,汗之則變,筋惕肉瞤,或鬱冒昏迷,或搐搦,或便秘,其害非輕。
凡有發熱,宜與四物為君,加柴胡、人參、炮姜最效。蓋乾薑辛熱,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,且能去惡生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,以熱治熱,深合《內經》之旨。朱丹溪曰:產後發熱,此熱非有餘之熱,乃陰虛生內熱耳,以補陰藥大劑服之。必用乾薑者何也?曰:乾薑能入肺利氣,入肝經引血藥生血;然不可獨用,與補陰藥同用,此造化自然之妙。
王節齋曰:婦人產後陰虛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,故熱;以四物湯補血,以炙乾姜之苦溫從治,收其浮散之陽以歸於陰也。趙養葵曰:產後大失血,陰血暴亡,必大發熱,名陰虛發熱。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,若以涼藥正治必斃,正所謂症象白虎,誤服白虎必死。此時偏不用四物,有形之血不能驟生,幾希之氣須當急護,宜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來,陽生陰長之妙,不可不知也。武叔卿曰:產後陰虛、血弱發熱,四物加茯苓,熱甚加炮姜。
此方全不用氣藥,是血虛氣不虛也。加茯苓者,使天氣降而陰自生,陰生則熱自退。熱甚加炒乾姜者,取從陽引陰,亦可從陰引陽。微乎!微乎!郭稽中曰:產後乍寒乍熱者何?曰:陰陽不和與敗血不散,皆令乍寒乍熱也。二者何以別之?曰:時有剌痛者,敗血也;但寒熱無他症者,陰陽不和也。
薛立齋曰:人所主者心,心所主者血,心血一虛,神氣不守,驚悸所由來也,當補血氣為主。《產寶百問》曰:產後虛羸,漸成蓐勞,皆由產下虧損血氣所致。須慎起居,節飲食,調養百日,庶保無疾。若中年反難產者,勿論日期,必須調養平復,方可動作;否則,氣血復傷,虛羸之症作矣。
白話文:
單養賢說:產後如果寒氣向上侵襲,就會引起心痛;如果向下侵襲,就會引起腹痛。如果同時有血塊,應該服用生化湯再加入桂末,如果要加強止痛效果,可以加入吳茱萸和三片生薑來幫助活血。如果單獨使用熱性藥物來驅散寒氣,疼痛很難停止,而且可能導致出血量更多,這樣會傷害產婦。《產寶百問》說:產後四肢浮腫,是因為敗血趁虛停留在體內,沿著經脈流到四肢,停留時間久了,就會像腐爛的水一樣,導致面色發黃,四肢浮腫。
醫生如果不能辨識這種情況,把它當作水腫來治療,而治療水腫通常會使用利尿的藥物。產後婦女已經很虛弱了,再用藥物來使其更虛弱,這就叫做「重虛」,很容易導致精神錯亂。應該服用小調經散,活血消腫,病就會好轉。朱丹溪說:產後腫脹,必須以大補氣血為主,少量佐以蒼朮和茯苓,使體內水分自然排出。薛立齋說:如果產後浮腫是因為寒水侵犯脾土,應該調養脾肺;如果是因為氣虛導致浮腫,應該補益脾胃;如果是水氣導致浮腫,應該補中氣。
薛立齋又說:產後浮腫如果兼有喘咳,脈象沉細無力,這是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,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。吳蒙齋說:新產婦如果得了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或是因為生產時用力導致發熱;或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發熱;或是因為惡露不盡導致發熱;或是因為產後三日乳汁分泌導致發熱;或是因為勞動、飲食停滯導致發熱,情況類似於傷食。一定要仔細辨別,千萬不能發汗。大抵產後氣血空虛,如果發汗就會引起變證,出現筋脈跳動、肌肉顫動,或是昏厥,或是抽搐,或是便秘,這些危害都非常嚴重。
凡是發熱,應該以四物湯為主,加入柴胡、人參和炮薑效果最好。因為乾薑辛熱,能夠引導血藥進入血分,引導氣藥進入氣分,而且能夠去除舊血,產生新血,符合陽生陰長的道理。用熱性藥物來治療發熱,完全符合《內經》的宗旨。朱丹溪說:產後發熱,這種發熱並不是因為體內有餘熱,而是因為陰虛導致的內熱,應該用大劑量的滋陰藥來治療。為什麼一定要用乾薑呢?因為乾薑能入肺,有利於氣的運行,能入肝經,引導血藥產生新的血液;但是不能單獨使用,必須和滋陰藥一起使用,這是造化的自然奧妙。
王節齋說:婦女產後陰虛,陽氣失去依附,浮散於外,所以會發熱;用四物湯來補血,用炙過的乾薑的苦溫之性來從反方向治療,收斂浮散的陽氣,使其歸於陰。趙養葵說:產後大量失血,陰血突然喪失,必然會引起高燒,這叫做陰虛發熱。這個「陰」指的是氣血的陰,如果用涼藥來正向治療,必然會死亡,正所謂「症狀看起來像白虎湯症,如果誤用白虎湯必定死亡」。這個時候反而不能用四物湯,有形的血不能馬上產生,少量的氣必須要馬上保護,應該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的氣轉化為有形,這就是陽生陰長的奧妙,一定要了解。武叔卿說:產後陰虛、血弱導致發熱,用四物湯加入茯苓,如果熱得很厲害,再加入炮薑。
這個方子完全不用補氣的藥,是因為血虛而氣不虛。加入茯苓,是為了使清陽之氣下降,而陰氣自然生成,陰氣生成後,熱就會消退。熱得很厲害時,加入炒乾薑,是取從陽引陰的道理,也可以從陰引陽。其中的奧妙,非常精微!郭稽中說:產後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是什麼原因呢?是因為陰陽不調和以及敗血沒有散盡,都會導致時冷時熱。這兩者該如何區分呢?如果時常感到刺痛,那就是敗血;如果只是單純的發冷發熱,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陰陽不調和。
薛立齋說:人所主宰的是心,心所主宰的是血,心血一旦虛弱,神氣就不能守住,就會引起驚悸,應該以補氣血為主。《產寶百問》說:產後虛弱消瘦,逐漸發展成產後勞損,都是因為生產時虧損了氣血所導致。必須謹慎起居,節制飲食,好好調養一百天,才能確保身體健康。如果是中年才難產的婦女,不論時間長短,必須調養到身體康復,才可以開始活動。否則,氣血再次受損,就會出現虛弱消瘦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