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金匱方論一十一首

歌曰:喘熱頭疼面正紅,(勢欲成痙。一兩)防桔桂草人參同;(同用一兩。)葛根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附枚一;棗十五枚竹葉(一把)充。

加減歌曰:頭項強者大附抵,以大易小不同體;若為氣逆更議加,半夏半升七次洗。

程云來云:症中未至背反張,而發熱、面赤、頭痛,亦風痙之漸。故用竹葉主風痙,防風治內痙,葛根療剛痙,桂枝治柔痙,生薑散風邪,桔梗除風痹,辛以散之之劑也。又佐人參生液以養筋,附子補火以致水,合之甘草以和諸藥,大棗以助十二經;同諸風濟,則發中有補,為產後中風之大劑也。

竹皮大丸

生竹茹,石膏(各二分),桂枝(一分),白薇(一分),甘草(七分)

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丸,彈子大,飲服一丸,日三夜二服。有熱倍白薇,煩喘者加柏實一分。

歌曰:嘔而煩亂乳中虛,(謂乳子之時,氣虛火勝,內亂而上逆也。)二分石膏與竹茹,薇桂一分加草七,(分)棗丸飲服效徐徐。

加減歌曰:白薇退熱絕神異,有熱倍加君須記。柏得金氣厚且深,葉葉西向歸本位;實中之仁又鎮心,煩喘可加一分餌。(解見本論)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(湯見《傷寒論》。再加甘草、阿膠各二兩是也。)師云:產後下利虛極者,此主之。

歌曰:白頭湯已見前歌,二兩阿膠甘草和;產後利虛成極症,滋(阿膠救其陰,)而且緩(甘草緩其急,)莫輕過。

(次男元犀)按:凡產後去血過多,又兼下利亡其津液,且為陰虛無疑。茲云虛極,理宜大補,然歸、芎、芍、地則益其滑而下脫,參、朮、桂、耆則動其陽而上逆,皆為禁劑。須知此虛字,指陰虛而言,與少陰症陰氣欲絕同義。少陰症與大承氣湯急下以救陰,與此症與白頭翁湯大苦以救陰同義。

此法非薛立齋、張景岳、李士材輩以甘溫為主、苦寒為戒者所可窺測。尤妙在加甘草之甘,合四味之苦,為苦甘化陰法;且久痢膏脂盡脫,脈絡空虛,得阿膠之滋潤,合四味之苦以堅之,則源流俱清而痢自止。

千金三黃散

黃芩(一兩),苦參(二兩),乾地黃(四兩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多利下蟲。

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

當歸(四兩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一日令盡。若大虛,加飴糖六兩,湯成納之於火上,暖令飴消;若去血過多,崩傷內衄不止,加地黃六兩、阿膠二兩,合八味,湯成納阿膠。若無當歸,以川芎代之;若無生薑,以乾薑代之。
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外尚有可行之法否?

曰:若能熟讀而得其精微,任產後之病變百出,無難一舉而安之。若逐症而分治之,即千百方尚有遺漏,如《嵩崖尊生》、《東醫寶鑑》,臚列可謂詳矣,試問能愈一症否乎?然而鍾期老矣,古調獨彈奚為乎?不得已而從俗尚,遂於坊刻各種,擇出二十三種,雖云淺率,卻不離經,亦姑錄之於下。

白話文:

金匱方論十一首

**歌訣:**發熱喘氣、頭痛臉紅,(看起來像要抽搐的樣子。)要用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甘草、人參同用;葛根三兩、生薑五兩、附子一枚,加上十五枚紅棗和一把竹葉一起煮。

**加減歌訣:**如果頭頸僵硬,把附子加量,改用大附子替代小附子;若有氣逆現象,可以再加半夏,用清水洗七次。

**程云來說:**病症還沒發展到背部反張,但已經出現發熱、臉紅、頭痛,這也是風痙的開始。所以用竹葉來治療風痙,防風治療內痙,葛根治療剛痙,桂枝治療柔痙,生薑散風邪,桔梗祛除風痹,這些都是用辛散的藥物。另外,加上人參來生津養筋,附子補火來幫助水液運行,再搭配甘草來調和所有藥物,大棗來幫助十二經脈。這樣多管齊下,就能在發病時補養身體,是產後中風的大劑良方。

竹皮大丸

生竹茹、石膏各二分,桂枝、白薇各一分,甘草七分。

以上五味藥材,磨成粉末,用紅棗肉和成丸,像彈珠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一天吃三次,晚上吃兩次。如果有發熱,白薇的用量加倍;如果煩躁喘氣,加柏子仁一分。

**歌訣:**嘔吐、煩躁、乳汁不足,(指的是哺乳期間,氣虛火旺,內亂導致上逆。)用石膏、竹茹各二分,白薇、桂枝各一分,加甘草七分,紅棗肉和成丸服用,效果會慢慢顯現。

**加減歌訣:**白薇退熱效果非常顯著,如果有發熱,記得加倍使用。柏子具有金氣,性味厚重且深沉,葉子都朝西生長,歸於本位;果實的仁可以鎮定心神,煩躁喘氣可以加一分服用。(詳情見本論)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(這個湯的配方在《傷寒論》中有記載,再加甘草、阿膠各二兩。)醫生說:產後腹瀉,身體極度虛弱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子。

**歌訣:**白頭翁湯的配方之前已經提過,再加入阿膠、甘草各二兩;產後腹瀉導致身體極度虛弱,用阿膠滋補陰液,用甘草來緩解急迫的症狀,效果很好,不要輕易忽略。

**(次男元犀)按:**凡是產後失血過多,又加上腹瀉導致津液虧損的,一定是陰虛無疑。這裡說的「虛極」,應該要大補,但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等藥物容易使身體滑泄,而人參、白朮、桂枝、黃耆等藥物又會助陽導致上逆,這些都是禁用的藥物。必須知道,這裡說的「虛」,指的是陰虛,和少陰病陰氣將絕的意思相同。少陰病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急下以救陰,而這個產後腹瀉的病症,可以用白頭翁湯的苦寒藥來救陰,道理是一樣的。

這種治療方法,不是像薛立齋、張景岳、李士材等人那樣,只用甘溫的藥,而忌用苦寒藥的人能夠理解的。尤其妙的是加了甘草的甘味,配合四味藥的苦味,達到苦甘化陰的效果;而且久痢會導致體內膏脂耗盡,脈絡空虛,用阿膠的滋潤,配合四味藥的苦味來堅固身體,就可以從源頭清除病因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
千金三黃散

黃芩一兩,苦參二兩,乾地黃四兩。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煮成二升,溫服一升。主要用於驅除體內的寄生蟲。

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

當歸四兩,桂枝、生薑各三兩,芍藥六兩,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
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一斗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,一天內喝完。如果身體極度虛弱,可以加入麥芽糖六兩,藥煮好後加入麥芽糖,用火溫熱使其融化。如果失血過多,導致血崩、內出血不止,加地黃六兩,阿膠二兩,共八味藥,藥煮好後加入阿膠。如果沒有當歸,可以用川芎代替;如果沒有生薑,可以用乾薑代替。

弟子問:除了《金匱要略》裡記載的,還有其他可用的方法嗎?

答:如果能熟讀《金匱要略》,理解其中的精髓,那麼無論產後出現什麼樣的疾病,都能夠輕易解決。如果只針對症狀來治療,就算有千百個方子,也會有所遺漏。像《嵩崖尊生》、《東醫寶鑑》這些醫書,雖然羅列的很詳細,但真的能治好一種病嗎?但是,我已經老了,只能按照古方來治病了。不得已,只能順應現在的習慣,從坊間出版的各種醫書中,挑選出二十三種方法,雖然比較淺顯,但還沒有偏離經典,姑且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