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產後

婦人乳中虛,煩亂,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
徐忠可云:乳者,乳子之婦也。言乳汁去多,則陰血不足而胃中亦虛。《內經》云:陰者,中之守也。陰虛不能勝陽,而火上壅則煩,氣上越則嘔。煩而亂則煩之甚也,嘔而逆則嘔之甚也。

病本全由中虛,然而藥止用竹茹、桂、甘、石膏、白薇者,蓋中虛而至為嘔為煩,則膽腑受邪,煩嘔為主病,故以竹茹之除煩止嘔者為君;胸中陽氣不用,故以桂、甘扶陽而化其逆氣者為臣;以石膏涼上焦氣分之虛熱為佐;以白薇去表間之浮熱為使。要知煩亂嘔逆而無腸痛下痢等證,雖虛無寒可知也。

妙在加桂於涼劑中,尤妙在生甘草獨多,意謂散蘊蓄之邪,復清陽之氣,中即自安,氣即自益,故無一補劑。而又注其立湯之本意,曰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神哉!喘加柏實,柏每西向,得西方之氣最深,故能益金氣、潤肝木而養心,則肺不受爍,喘自平也。有熱倍白薇,蓋白薇能去浮熱。

故《小品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云:汗多熱浮者,去桂加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名曰二加龍骨湯,則白薇之能去浮熱可知矣。

(凡下痢病多由濕熱,白頭翁之苦以勝濕,寒以除熱,固其宣也。而)產後下痢虛極,(似不可不商及補劑;但參、術則恐其壅滯,苓、澤則恐其傷液,惟以)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(誠為對症。方中甘草之甘涼清中,即所以補中;阿膠之滋潤去風,即所以和血;以此治利,即以此為大補。彼治利而好用參、術者,當知所返矣。

)此為產後下痢虛極者,而出其方治也。

《金匱》附方云:《千金》三物黃芩湯,治婦人(未離產所,尚)在於草蓐,自發(去衣被,)露(其身體,而)得(微)風,(亡血之後,陽邪客入,則)四肢苦煩熱。(然此症,當其頭痛之與不痛。若)頭痛者,(是風未全變為熱,)與小柴胡湯;(以解之。若)頭不痛但煩者,(則已全變為熱,熱盛則蟲生,勢所必至,以)此湯主之。

(長孫心典稟)按:附方者《金匱》本書闕載,而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等書載之,其云出自《金匱》,後人別之曰附方。

附方:《千金》內補當歸建中湯,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,腹中刺痛不止,吸吸少氣;或苦少腹中急,摩痛引腰背,不能食飲。產後一月,日得服四、五劑為善,令人強壯宜。

徐忠可云:產後虛羸不足,先因陰虛,後並陽虛。補陰則寒凝,補陽則氣壅。蓋後天以中氣為主,故治法亦出於建中,但加當歸即偏於內,故曰內補當歸建中湯。謂腹中刺痛不止,血少也;吸吸少氣,陽弱也;故將桂枝、生薑、當歸之辛溫,以行其榮衛之氣;甘草、白芍,以養其脾陰之血;而以飴糖、大棗峻補中氣,則元氣自復,而羸者豐,痛者止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婦女乳房空虛,感到心煩意亂,想吐,這時應當調養脾胃,增強氣力,使用竹皮大丸這個藥方來治療。

徐忠可說:所謂的「乳」,指的是正在哺乳的婦女。她們的乳汁分泌過多,就會導致陰血不足,連帶使胃也變得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,是體內的守護力量。」當陰虛無法制衡陽氣時,火氣就會向上竄,讓人感到煩躁;氣往上衝,就會想吐。感到心煩又心亂,表示煩躁的程度很嚴重;想吐又吐不出來,則表示嘔吐的狀況很嚴重。

病根完全是因為脾胃虛弱,然而藥方只使用竹茹、桂枝、甘草、石膏、白薇這些藥材,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嘔吐和煩躁,是膽腑受到邪氣侵擾,煩躁和嘔吐才是主要病症,所以使用竹茹來消除煩躁、止住嘔吐作為主藥;胸中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,所以使用桂枝和甘草來扶助陽氣,轉化逆氣作為輔助藥;使用石膏來清泄上焦(身體上半部)氣分中的虛熱作為佐藥;使用白薇來去除體表浮熱作為使藥。要知道,如果出現心煩意亂、嘔吐卻沒有腹痛、腹瀉等症狀,就可以判斷這是虛症而不是寒症。

這個藥方的高明之處在於,在寒涼的藥方中加入桂枝,更巧妙的是使用了大量的生甘草,其用意是為了驅散體內積蓄的邪氣,恢復清陽之氣,這樣一來,脾胃自然會安定,氣力也自然會增強,所以不需要使用任何補藥。藥方強調其治療根本的用意,在於安定脾胃、增強氣力,竹皮大丸實在太神奇了!如果出現喘氣的症狀,可以加入柏子仁,柏樹朝西生長,能吸取西方金氣,所以能增強金氣、潤養肝木、滋養心臟,這樣肺就不會受到損傷,喘氣自然會平息。如果體內有熱,就加倍白薇的用量,因為白薇能去除浮在體表的虛熱。

所以《小品方》中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提到,如果出汗多、熱在體表浮動,就去掉桂枝,加入白薇、附子各三分,稱為二加龍骨湯,由此可見白薇能夠去除浮熱。

(一般腹瀉多因濕熱引起,白頭翁的苦味可以去除濕氣,寒性可以去除熱氣,這是它宣通的作用。而)產後腹瀉是虛弱到極點的表現,(似乎應該考慮使用補藥;但是人參、白朮恐怕會造成堵塞,茯苓、澤瀉恐怕會耗損體液,只有使用)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來治療。(這個藥方確實是對症下藥。藥方中的甘草具有甘涼的特性,能夠清熱和補中;阿膠具有滋潤的特性,能夠去除風邪和調和氣血;用這個藥方治療腹瀉,就等於是在大補。那些治療腹瀉卻喜歡使用人參、白朮的人,應該知道要反思自己的做法。)

這裡指的是產後腹瀉虛弱到極點的情況,並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《金匱要略》的附方提到,《千金方》中的三物黃芩湯,可以用來治療產後婦女(還沒離開生產的房間,)還躺在床上,自己把衣服被子掀開,(讓身體)暴露在外,(不小心)吹到(微弱的)風,(在失血之後,陽邪趁虛而入,就會導致)四肢煩躁發熱。(然而這個症狀,要注意它頭痛還是不痛。如果)頭痛,(表示風邪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熱邪,)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(如果)頭不痛,只是感到心煩,(表示風邪已經完全轉化為熱邪,熱盛就會生蟲,這是必然的趨勢,)可以使用這個三物黃芩湯來治療。

(長孫心典認為)這個附方是《金匱要略》原本沒有記載的,而是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有記載,這些書稱這個方子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後人把它稱為附方。

附方:《千金方》中的內補當歸建中湯,可以用來治療產後婦女虛弱消瘦、氣血不足、腹部持續刺痛、呼吸微弱、或感到小腹急迫,按摩疼痛感會牽引到腰背,不能正常飲食。產後一個月,每天服用四、五劑,可以使身體變得強壯。

徐忠可說:產後婦女虛弱消瘦,一開始是因為陰虛,之後連帶陽虛。補陰則會導致寒氣凝結,補陽則會導致氣機壅塞。後天是以脾胃之氣為主,所以治療方法也源於建中湯,只是加入了當歸,使其更偏向於補養內部,所以叫做內補當歸建中湯。腹部持續刺痛,表示血少;呼吸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;所以使用桂枝、生薑、當歸這些辛溫的藥材,來運行氣血;使用甘草、白芍來滋養脾陰之血;使用飴糖、大棗來大補中氣,這樣元氣自然會恢復,身體會從消瘦變得豐滿,疼痛也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