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產後
此言血雖結於少腹,若胃有實熱,當以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,則血雖去而熱不除,即血亦未必能去也。
此條「至夜則愈」四字,為辨症大眼目。蓋晝為陽而主氣,暮為陰而主血。觀上節「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」以此數語,而對面尋繹之便知,至夜則愈,知其病不專在血也。
產後(中)風,續續數十日不解,(似不應在桂枝症之例矣。然)頭微痛惡寒,時時有熱,(皆桂枝本症中。惟有)心下悶,(一症,邪入胸膈為太陽之裡症。其餘)乾嘔汗出,(俱為桂枝症例中本有之症,是桂枝症更進一層,即為陽旦症。桂枝湯稍為增加,即為陽旦湯。其病)雖久,(而)陽旦症續在者,可與陽旦湯。
張石頑云:舉此與上文承氣湯,為一表一里之對子,不以日數之多而疑其表症也。
(男元犀)按:此言產後陽旦症未罷,病雖久而仍用其方也。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有因加附子參其間、增桂令汗出之句。言因者,承上文病症象桂枝,因取桂枝之原方也;言增桂者,即於桂枝湯原方外,更增桂枝二兩,合共五兩是也。孫真人於此數句未能體認,反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,後人因之,至今相沿不解。
甚矣讀書之難也!然此方《傷寒論》特筆用「令汗出」三字,大是眼目,其與桂枝加附子之治遂漏者,為同中之異,而亦異中之同。蓋止汗漏者,匡正之功;令汗出者,驅邪之力;泛應曲當,方之所以入神也。上節裡熱成實,雖產後七八日,與大承氣湯而不傷於峻;此節表邪不解,雖數十日之久,與陽旦湯而不虛其數;此中之奧妙,難與淺人道也。丹溪謂產後惟大補氣血為主,其餘以末治之。
又云:芍藥伐生生之氣。此授庸醫藏拙之術以誤人,不得不直斥之。
(長孫心典稟)按:頭疼惡寒,時時有熱,自汗乾嘔,俱是桂枝症。而不用桂枝湯者,以心下悶,當用桂枝去芍藥湯之法。今因產後亡血,不可徑去芍藥,須當增桂以宣其陽,汗出至數十日之久,雖與發汗遂漏者迥別,亦當借桂枝加附子湯主法,固少陰之根以止汗,且止汗即在發汗之中,此所以陽旦湯為絲絲入扣也。
(前以痙病為產後三大綱之一,然痙病本起於中風,今以中風將變痙病而言之。)產後中風,發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,(此病在太陽,連及陽明。而產後正氣太虛,又不能以勝邪氣,誠恐變為痙病,)以竹葉湯主之。此為產後中風,正虛邪盛者,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。
方中以竹葉為君者,以風為陽邪,不解即變為熱,熱盛則灼筋而成痙,故以溫散藥中,先君以竹葉而折其勢,即杜漸防微之道也。(太陽之脈,上行至頭;陽明脈過膈上,循於面;二經合病多加葛根。)
白話文:
如果說產後瘀血積在小腹,但如果胃裡有實熱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治療血瘀而不顧胃熱,那麼即使瘀血消除了,熱邪仍然不會消除,瘀血也未必能真正去除。
這裡說的「到了晚上就會好轉」這四個字,是辨別病症的關鍵。白天屬陽氣主導,晚上屬陰血主導。觀察前面提到的「婦人傷寒發熱,經血剛來,白天神智清醒,晚上就開始說胡話,好像見到鬼一樣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。」根據這些描述來仔細思考,就可以知道,到了晚上就會好轉,說明這個病不只是血的問題。
產後得了類似中風的病,持續幾十天都不好,(看起來不像是桂枝湯證的例子,但是)出現輕微頭痛、怕冷,時而發熱,(這些都是桂枝湯證的基本症狀。唯一不同的是有)心下悶的症狀,(這是邪氣進入胸膈,屬於太陽的裡證。其他像是)乾嘔、出汗,(都是桂枝湯證本來就有的症狀,這是在桂枝湯證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表現,也就是陽旦證。在桂枝湯的基礎上稍微增加藥物,就成了陽旦湯。這個病)雖然病程很久,(但是)只要陽旦證的症狀持續存在,就可以用陽旦湯。
張石頑說,把這裡的陽旦湯和前面的承氣湯放在一起,是一表一裡的對應關係,不要因為病程長就懷疑是表證。
(男元犀)認為:這裡說的是產後陽旦證還沒有消失,即使病程很久,仍然可以用陽旦湯。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中有提到因為加入附子所以要加桂枝來幫助發汗的說法。這裡說的「因」,是指前面描述的症狀類似桂枝湯證,所以沿用了桂枝湯的原方;這裡說的「增桂」,是指在桂枝湯的原方基礎上,再增加二兩桂枝,總共是五兩。孫思邈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,反而把桂枝湯加黃芩當作陽旦湯,後人因此誤解,一直沿用至今。
唉,讀書真是太難了!然而《傷寒論》裡特別用了「使之發汗」這三個字,非常重要,它和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汗漏的區別,是在相同之中又有不同,在不同之中又有相同。讓汗停止外漏,是扶正的作用;讓汗適當發出,是驅邪的力量;能夠靈活運用,這才是方劑的精髓。前面提到的裡熱成實,即使是產後七八天,也可以用大承氣湯而不用擔心藥性太猛;這裡提到的表邪不解,即使持續數十天,也可以用陽旦湯而不用擔心藥效不足;這裡面的奧妙,很難和淺薄的人說清楚。朱丹溪認為,產後主要是大補氣血,其他都只是輔助治療。
朱丹溪還說:芍藥會損害人體生生之氣。這是給庸醫掩蓋自己無能的藉口,用來誤導別人,不得不直接指出。
(長孫心典稟)認為:頭痛、怕冷、時而發熱、自汗、乾嘔,這些都是桂枝湯證的症狀。之所以不用桂枝湯,是因為有心下悶的症狀,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的方法。現在因為產後失血,不能直接去掉芍藥,應該增加桂枝來宣散陽氣。出汗已經持續幾十天了,雖然和發汗後汗漏的情況截然不同,但也應該借用桂枝加附子湯的方法,來固護少陰之氣,止住汗。而且止汗的目的,其實也包含在發汗的過程之中。這就是陽旦湯之所以能夠絲絲入扣的原因。
(之前把痙病列為產後三大疾病之一,但痙病其實是因中風引起的,現在我們把中風後可能會轉為痙病的情況來討論。)產後得了類似中風的病,發熱、臉色潮紅、呼吸急促而且頭痛,(這個病屬於太陽病,又牽連到陽明。但產後正氣太虛,沒有能力勝過邪氣,很可能會轉為痙病,)應該用竹葉湯來治療。這說的是產後中風,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的情況,所以給出了扶正祛邪的方子。
方中以竹葉為主藥,是因為風屬於陽邪,不解除就會轉化為熱,熱盛就會灼傷筋脈,導致痙攣,所以用溫散的藥物中,先用竹葉來削弱熱邪的勢頭,這也是防微杜漸的方法。(太陽經脈向上到達頭部;陽明經脈通過膈上,沿著面部。兩條經脈同時發病,經常會加用葛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