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產後
門人問曰:產後症諸家議論不一,治法互異。而吾閩歷久相傳,俱宗朱丹溪所云:產後有病,先固氣血。故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雜病,以末治之。薛立齋、汪石山極贊其妙,而陳良甫、單養賢諸論皆不出其範圍,虞天民、葉以潛又以去瘀血為主,二說互參,可以得攻、補兩大法,究竟當從與否?
曰:此皆庸俗之見,亦且一偏之言,不足聽也。今節錄《內經》二條、《金匱·產後》全冊以注之。各家之說一概置之弗言,所謂群言淆亂衷於聖是也。
《內經》云:乳子(之時)而(患傷寒)病熱,脈(止宜)懸小,(不宜實大,以產後新虛故也。)手足溫則生,(若脈雖懸小,而見手足俱)寒(是脾氣衰絕,陰氣暴起)則死。
又云:乳子中風,(而身為大)熱、(以至)喘、鳴息粗者。(為風熱逆於陽位也。故其脈必不能懸小而實大,但須)實大(之中,而見往來)而(和)緩(是脾胃之氣,尚榮於脈)則生,(設見疾)急則(脾胃已絕,必)死。此二節以脾胃為主,可知《內經》所獨重,彼諸家互相辨駁,終不足言也。昔人云:「片語會心非是少」,即讀書得間之謂也。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較《傷寒論》更為難讀,夫子於產後獨主之,曷故?
曰:醫,儒者事也。先其事之所難,東魯明訓。而因陋就簡,直市醫耳。且隨症條分各目,臚列方治,不得其頭緒,如治絲而棼之也。今舉《金匱》為主,若得其一知半解,便足活人,故全錄於下。
嘗論歷代未立考試醫生之制,其失業之輩混充之,以為餬口之術,所以日流日下,而女科其尤甚者。若明理之人,遇醫輩先詢之曰:岐黃後,若仲景可稱上醫否?不知者曰:我不知其為何人也。其知者曰:漢代之醫聖,相去久遠而難從耳。夫時有古今之異,豈天之五運六氣、入之五臟六腑亦有顛倒變遷之異乎?知與不知,不過以五十步笑百步耳。
設有明理者,楷錄此冊第一節、第二節原文,今時行之醫,每句淺淺講得下,則是上好名醫;即一時講不下,肯執所錄原文,攜回查對各本舊注,略能敷衍講得去,便知渠家亦藏有正書,必不至有大支離處,亦是好醫;或攜其原文,轉向心腹之醫友處,東摸西捉,約略於皮毛土說得來,便知渠門尚有一二讀書好友,亦不至有大荒唐處,亦是好醫。余欲求其數種人,不能旦暮遇之,實為憾事。
且可聞其自文曰:彼是仲景派,我是劉、張、朱、李前四大家派,我是王肯堂、薛立齋、張景岳、喻嘉言後四大家派。且時行《臨症指南》,其藥慣用生薑滓、泡淡附子、地黃炭、泡淡吳萸、漂淡白朮,及一切藥炭,海中各種干殼,皆無氣無味之類。其治法,開口便云五行三合,雙山顛倒,化合之妙,皆渺茫無據之說。
白話文:
產後的問題,各家說法不一,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。但我們福建一帶長久以來都遵循朱丹溪的說法,認為產後有病,首先要固本培元,補養氣血。所以產後治療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雜病,也只是其次要處理的。薛立齋和汪石山都極力讚賞這種觀點,而陳良甫、單養賢等人的論述也都在這個範圍之內。虞天民、葉以潛則認為產後應以去除瘀血為主。這兩種說法互相參照,可以理解攻補兼施的兩種重要方法,但究竟應該遵循哪種呢?
其實這些都是庸俗的見解,也都是片面的說法,不足以採信。現在我節錄《內經》的兩條和《金匱》的產後篇全部內容來加以說明。各家不同的說法,我們一概不談,這就是所謂的「眾說紛紜,以聖賢經典為準」的道理。
《內經》說:哺乳期的婦女如果得了傷寒,發熱,脈象應該是細小而弦的,不應該是洪大而實的,因為產後身體虛弱。如果手足溫暖,就表示病情還能好轉。如果脈象雖然細小而弦,但出現手足冰冷的現象,表示脾氣衰竭,陰氣暴漲,那就危險了。
《內經》又說:哺乳期的婦女如果得了風邪,身體發熱,氣喘,呼吸急促,這是風熱向上侵襲的緣故。所以她的脈象一定不會是細小而弦的,而是洪大而實的,但如果在洪大的脈象中能感到緩和,表示脾胃之氣尚能榮養脈象,病情還能好轉。如果脈象變得急促,表示脾胃之氣已經衰竭,那就危險了。這兩段經文都以脾胃為重點,可見《內經》對脾胃的重視,那些醫家互相辯論的說法,根本不足掛齒。古人說:「一句話說到心坎裡,比什麼都重要。」這就是讀書領悟精髓的意思。
有學生問道:《金匱要略》比《傷寒論》更難讀,老師您在產後問題上特別注重這部經典,是什麼原因呢?
我說:醫學是讀書人應該研究的學問,先從難處入手是孔子的教誨。如果因循苟且,只求簡單,那只不過是街頭庸醫罷了。況且如果按照症狀把產後疾病分門別類,再羅列各種方劑,會讓人摸不著頭緒,就像理亂絲一樣。現在我以《金匱要略》為主要依據,只要能理解其中的一點點,就足夠用來救人了,所以我把相關內容全部錄下來。
我一直認為,歷代沒有設立醫生考試制度,導致一些失業者混充醫生,把行醫當成謀生的手段,所以醫學才會越來越衰落,而婦科的問題尤其嚴重。如果是有見識的人,遇到醫生,應該先問問他:對岐黃之術有研究嗎?是否認為仲景的醫術可以稱為上等?如果他不知道這些人是誰,就表示他沒有學問。如果他知道,卻說漢代醫聖離我們太久遠,難以效法,這就好比五十步笑百步一樣,難道時間不同了,天地的五運六氣、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會有顛倒變遷的變化嗎?
如果有人懂得這些道理,可以把這本書的第一、二節原文抄錄下來,讓現在的醫生講講,如果他能把每句話都講得明白透徹,那就是好的醫生。如果他一時講不明白,但肯拿著抄錄的原文,回去查閱各種舊注,略微能解釋清楚,就可以知道他家裡也有正經的醫書,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偏差,也可以算作好醫生。如果他拿著原文,到處請教醫友,東拼西湊,勉強從字面意思解釋,也可以知道他門下還有幾個讀書的朋友,至少不會有太離譜的錯誤,也可以算作好醫生。我想要找到這樣的人,卻不容易,實在令人遺憾。
而且,現在的醫生常常自己說:他們是仲景派的,或者他們是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朱震亨、李杲這四大家派的,或者他們是王肯堂、薛己、張景岳、喻嘉言這後四大家派的。而且現在流行的《臨症指南》中,藥物習慣使用生薑渣、泡淡的附子、地黃炭、泡淡的吳茱萸、漂淡的白朮,以及各種藥炭、海中的各種乾貝殼,這些都是沒有氣味和功效的東西。他們治療疾病時,開口就說什麼五行三合、陰陽顛倒、化合的奧妙,這些都是虛無縹緲的說法,毫無根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