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金匱方八首,時方九首

桂枝湯(《金匱》),妊娠胎前第一方。尤在涇云:「脈無故而身有病,而又無寒熱邪氣,則無可施治,惟有桂枝湯調和陰陽而已矣。」徐忠可云:桂枝湯,外症得之為解肌和榮,內症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。今妊娠初得,上下本無病,因子宮有凝氣溢上下故,但以芍藥一味,固其陰氣,使不得上溢;以桂甘薑棗,扶上焦之陽,而和其胃氣;但令上焦之陽氣充,能御相侵之陰氣,足矣!未嘗治病,正所以治病也。否則,以渴為邪熱以解之,以不能食為脾不健而燥之,豈不謬哉!

桂枝茯苓丸,治婦人宿有症病,成胎後三月而得漏下,又三月應期而下,而無前後參差,且動在臍上,不在臍下,可以定其為胎。有胎而仍漏下者,以舊血未去,則新血不能入胞養胎,而下走不止。此方先下其症,即是安胎法。

桂枝,茯苓,丹皮,桃仁(去皮尖),芍藥(各等分)

上五味研末,煉蜜糊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瘥,加至三丸。

歌曰:症痼未除恐害胎,(胎動手臍下,為欲落;動於臍上,是每月湊集之血;症痼之氣妨害之,而下漏也。)胎安症去悟新栽,桂苓丹芍桃同等,氣血陰陽本末該。

(次孫心蘭稟)按:桂枝、芍藥,一陽一陰;茯苓、丹皮,一氣一血;合之桃仁,逐舊而不傷新;為丸緩服,所以為佳。

附子湯(方見《傷寒論》。)

膠艾湯,《金匱》云: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
乾地黃(六兩),川芎,阿膠,甘草(各二兩),艾葉,當歸(各三兩),芍藥(四兩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、清酒三升合煮;取三升,去滓,內膠令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,不瘥更作。

歌曰:妊娠腹痛阻胎胞,(名曰胞阻,以胞中之氣血虛寒,而阻其化育也。)二兩芎藭草與膠,歸艾各三芍四兩,地黃六兩去枝梢。

(次男元犀)按:芎、歸、芍、地,補血之藥也。然血不自生,生於陽明之水穀,故以甘草補之;阿膠滋血海,為胎產百病之要藥;艾葉暖子宮,為調經安胎之專品;合之為厥陰、少陰、陽明及沖、任兼治之神劑也。後人去甘草、阿膠、艾葉,名為四物湯,則板實而不靈矣。

此解與本論中所解互異,學者當與所以異處而悟其所以同,則知聖方如神龍變化,不可方物也。

當歸芍藥散

當歸,川芍(各三兩),芍藥(一斤),茯苓,白朮(各四兩),澤瀉(半斤)

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
歌曰:妊娠㽲痛勢綿綿,(不若寒熱之絞痛,血氣之刺痛之。)三兩芎歸潤且宣,芍藥一斤澤減半,術苓四兩妙盤旋。

(次男元犀)按:懷妊腹痛,多屬血虛,而血生於中氣,中者,土也,土燥不生物,故以歸、芎、芍滋之;土濕亦不生物,故以苓、朮、澤瀉滲之;燥濕得宜,則中氣治而血自生,其痛自止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是懷孕初期最常用的方劑。尤在涇認為:「如果脈象沒有明顯異常,身體卻有不適,也沒有寒熱等外邪的症狀,就沒有其他治療方法,只能用桂枝湯來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。」徐忠可則說:「桂枝湯對外症來說,可以解除肌肉的緊張,調和身體的氣血;對內症來說,可以促進氣的運行,調和陰陽。」現在如果孕婦剛懷孕,身體上下本來沒有疾病,只是因為子宮內有氣血凝滯,導致氣血上溢或下漏,這時只要用芍藥一味藥,來固守陰氣,防止氣血上溢;再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來扶助上焦的陽氣,調和胃的氣機。只要上焦的陽氣充足,就能夠抵禦侵犯的陰氣,這樣就足夠了!這不是在治療疾病,卻正是治療疾病的方法。如果把這種情況誤認為是口渴,當作邪熱來用藥清除,或者把食慾不佳當作脾胃虛弱來用藥燥熱,那就大錯特錯了!

桂枝茯苓丸,是用來治療婦女原本就有癥瘕(腹內腫塊)疾病,懷孕三個月後出現漏下(陰道出血)的情況,又過三個月,按週期再次出現漏下,並且每次漏下的時間沒有前後差異,而且出血部位在肚臍上方,不在肚臍下方,就可以判斷是胎兒引起的。懷孕了卻還出現漏下,是因為舊的瘀血還沒排乾淨,新的血液就無法進入子宮滋養胎兒,導致血不斷往下流。這個方子的做法是先排除瘀血,實際上就是在安胎。

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(去皮尖)、芍藥(各等份)

將以上五味藥研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成藥丸,像兔子的糞便一樣大小,每天飯前服用一丸,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增加到三丸。

歌訣說:癥瘕不除恐怕會傷害胎兒(胎動在肚臍下方,表示有流產的跡象;胎動在肚臍上方,是每月經血累積的結果;癥瘕的氣會妨礙胎兒,導致出血)。安胎後癥瘕消除才能讓胎兒健康成長,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芍藥、桃仁等量合用,能全面照顧氣血陰陽的根本。

(次孫心蘭的看法)按:桂枝、芍藥,一個是溫陽的,一個是滋陰的;茯苓、丹皮,一個行氣,一個活血;加上桃仁,可以排除舊的瘀血而不傷害新的血液;製成藥丸緩慢服用,所以效果很好。

附子湯(方子見《傷寒論》。)

膠艾湯,《金匱要略》說:婦女有漏下(陰道出血)的,有流產後持續出血不止的,有懷孕時出血的,比如懷孕時腹痛,是因為子宮的氣血運行受阻,膠艾湯可以治療。

乾地黃(六兩),川芎、阿膠、甘草(各二兩),艾葉、當歸(各三兩),芍藥(四兩)

將以上七味藥,用水五升、清酒三升一起煮。煮取三升,去除藥渣,加入阿膠使其溶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,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繼續服用。

歌訣說:懷孕腹痛是因為胎兒的氣血運行受阻(稱為胞阻,是因為子宮內的氣血虛寒,阻礙了胎兒的發育)。用二兩的川芎、甘草和阿膠,用三兩的當歸、艾葉,用四兩的芍藥,用六兩的乾地黃。

(次男元犀的看法)按: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地黃,都是補血的藥。但血不能自己產生,是從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轉化而來的,所以用甘草來補脾胃的氣。阿膠滋養血海,是治療婦科疾病的重要藥物;艾葉溫暖子宮,是調經安胎的專用藥物。合用這些藥物,可以同時治療肝經、腎經、脾胃以及沖脈、任脈等方面的疾病,是很好的藥方。後人去掉甘草、阿膠、艾葉,改名為四物湯,就變得呆板不靈活了。

這裡的解釋和書中其他地方的解釋有所不同,學者應當理解它們不同的地方,並明白它們相同的地方,這樣才能了解古代的方子就像神龍一樣變化多端,無法用固定的模式去理解。

當歸芍藥散

當歸、川芎(各三兩),芍藥(一斤),茯苓、白朮(各四兩),澤瀉(半斤)

將以上六味藥研成粉末,每次取一湯匙,用酒調和後服用,每天三次。

歌訣說:懷孕時腹痛,疼痛程度比較輕微,不是像寒熱引起的絞痛,也不是氣血不通引起的刺痛。用三兩的川芎、當歸來潤養身體,用一斤的芍藥,用半斤的澤瀉,用四兩的白朮、茯苓,效果很好。

(次男元犀的看法)按:懷孕時腹痛,多數是因為血虛,而血的產生依靠脾胃的運化,脾胃屬於土,土太乾燥就不能產生血,所以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來滋養血液;土太濕也不能產生血,所以用茯苓、白朮、澤瀉來利濕。保持適當的乾濕度,脾胃的功能正常,血液自然就能產生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