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胎前
余歸已六個月矣,閱其方大為一駭!嘆曰:補骨脂《本草》載其墜胎,又合鹿角膠、杜仲之溫,芎藭之行以助之,竟能如此之效!設余在家,勢必力爭,又以黃芩、白朮墜之矣!此後凡遇胎漏欲墜之症,不敢專主涼血;而半產應期而墜者,專主大衰論治。扁鵲謂:命門為男子藏精、女子系胞之所,胎孕繫於命門,命門之火,即是元氣,以此養胎,故有日長之勢。譬如果實,生於春而結於夏;若春夏忽作非時之寒氣涼風,則果實亦因之以黃隕矣。
惟用大補大溫之劑,令子宮常得暖氣,則胎自日長而有成。若非慣患半產,不必小題大做。凡得胎後,預服扶胎之藥,以防漏墜,只用平補之法,余新定所以載丸,最驗。
門人問曰:夫子前刻《三字經》,引徐忠可謂:《金匱》妊娠篇凡十方,而丸散居七,湯居三,蓋以湯者蕩也,妊娠當以安胎為主,則攻補皆宜緩,不宜峻故也。但十方間有未錄音,未知其故?
曰:古人識見百倍於今人,凡未悉其所以然之妙者,恐針鋒不能相對,貽誤後人,故姑闕之。且當歸散、白朮散二方,余亦罕用也。
門人問曰:海藏以四物等分,隨所患之症,加入二味,名六合湯,驅病而無損於胎,且亦簡便可從,夫子何不全錄之以為法乎?
曰:四物湯為婦科之總方,海藏取之以護胎,胎得所護,則寒、熱、攻、補之峻劑,俱在胎外,以除病而胎元則晏然,不知此法甚巧而可從。但傷寒宜按六經而加之,雜病宜取按各病之主藥而加之,難以預定為何藥。
且海藏表實方加麻黃、細辛,尚無大誤;而表虛方加防風、蒼朮,則失之遠矣!何不云一合麻黃湯,一合桂枝湯之為得乎!吾更推其意而論正之:子滿者,孕婦忽見通身腫滿,是胎中挾水,水與血相搏,前方加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。子氣者,病在氣而不在水,氣滯而足面腫、喘悶煩食,甚則腳指出黃水,前方去地黃,加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天仙藤、炙甘草,《金匱》葵子茯苓散慎勿輕用。
子懸者,何柏齋謂為濁氣舉胎上湊也;胎熱氣逆、心胃脹滿,前方去地黃,加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。子煩者,心中懊憹、口燥心煩,前方加麥冬、知母、竹葉、人參、甘草。子淋者,孕婦小便澀少,乃肺燥而天氣不降,前方加天門冬以清之;腎燥而地氣不升,前方加細辛以潤之;佐木通、茯苓以通其便,人參、甘草以補其虛,即《本草》安榮散之義。而《金匱》云:妊娠,小便難,飲食如故,以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。
大意以肺之治節,行於膀胱,則熱邪之氣除,而淋瀝自止。而轉胞症,又與子淋便難二症分別,或因稟受弱者,或因憂鬱傷脾者,或因性急傷肝者,或因忍小便所致者。大抵胎下而壓胞,胞系了戾不通,其狀小腹急痛、不得小便、甚者至死,必令胎能舉起,懸在中央,胞系得疏,水道自行。前方加參、朮、陳、半、升麻、生薑,空心服之,或服藥後以手探吐,吐後又服之。
白話文:
我回到家已經六個月了,看了你開的藥方,真是大吃一驚!感嘆說:補骨脂在《本草》中記載是會導致墮胎的,你又加上鹿角膠、杜仲這種溫補的藥材,還有川芎這種活血的藥材來幫助它,竟然還能有這樣好的效果!如果我在家,一定會極力阻止,還會用黃芩、白朮這種能墜胎的藥來對抗它!從此以後,凡是遇到有先兆流產跡象的,我不敢只用涼血的藥;而那些到了預產期卻流產的,我會著重從體虛的角度來治療。扁鵲說過:命門是男子儲藏精氣,女子聯繫胞胎的地方,懷孕與命門有關,命門的火就是元氣,用它來養胎,所以胎兒才會一天天長大。就像果實一樣,春天生長,夏天結果;如果春夏之際突然出現不合時節的寒冷氣流,果實也會因此而枯黃凋落。
所以要用大補大溫的藥材,讓子宮經常得到溫暖,胎兒自然就會一天天長大而順利出生。如果不是經常流產的人,也不必過於緊張。凡是懷孕之後,預先服用一些有安胎作用的藥,來防止流產,只需要用平和的補養方法就可以了。我新擬定的安胎丸效果最好。
學生問道:老師您之前所寫的《三字經》中,引用徐忠可的話說:《金匱要略》妊娠篇總共有十個方子,其中丸劑、散劑佔了七個,湯劑佔了三個,這是因為湯劑的藥性比較猛烈,懷孕期間應該以安胎為主,所以攻邪或補益都應該緩慢,不宜過於峻猛。但是這十個方子之間有些沒有註明出處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?
老師回答說:古人的見識比現在的人高明百倍,凡是不清楚其中奧妙的,恐怕會因為理解不夠透徹而導致用藥錯誤,誤導後人,所以暫時空缺。而且當歸散、白朮散這兩個方子,我也很少用。
學生問道:海藏把四物湯中的藥材等份量使用,然後根據所患的疾病,加入兩味藥,稱為六合湯,這樣既能治療疾病,又不會損害胎兒,而且方便使用,老師為什麼不全部收錄來作為治療方法呢?
老師回答說:四物湯是婦科的總方,海藏用它來保護胎兒,胎兒得到保護,那麼寒、熱、攻、補這些峻猛的藥就可以在胎外發揮作用,從而去除疾病,而胎兒則安然無恙。這種方法非常巧妙而且可行。但是傷寒要按照六經辨證來加藥,雜病要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藥來加藥,很難預先確定加什麼藥。
而且海藏在表實證的方子中加入麻黃、細辛,還沒有太大的錯誤;但是表虛證的方子中加入防風、蒼朮,就錯得很遠了!為什麼不直接說成一合麻黃湯,一合桂枝湯,這樣更恰當呢!我還要深入探討一下,糾正它的錯誤:子滿,是指孕婦突然出現全身腫脹,這是胎兒內夾帶水濕,水與血相搏而造成的,可以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白朮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。子氣,是病在氣而不在水,因為氣滯而導致腳面腫脹、喘氣、心煩、食慾不振,嚴重的話腳趾會流出黃水,可以在原方中去掉地黃,加入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天仙藤、炙甘草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葵子茯苓散要謹慎使用,不能輕易用它。
子懸,何柏齋認為是濁氣向上衝擊胎兒造成的;如果胎熱氣逆、心胃脹滿,可以在原方中去掉地黃,加入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。子煩,是指孕婦心中煩躁不安、口乾心煩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麥冬、知母、竹葉、人參、甘草。子淋,是指孕婦小便不順暢,排尿量少,這是因為肺燥而導致天氣不降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天門冬來清肺;腎燥而導致地氣不升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細辛來潤腎;再佐以木通、茯苓來通利小便,人參、甘草來補益虛弱,這就符合《本草》中安榮散的意義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懷孕期間,小便困難,但是飲食如常,可以用當歸貝母苦參丸來治療。
總的來說,肺的治節功能可以作用於膀胱,那麼熱邪之氣就會被清除,小便淋漓不暢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。而轉胞症,又要與子淋、小便困難這兩個病症區分開來,轉胞症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、或者因為憂鬱傷脾、或者因為性情急躁傷肝、或者因為經常忍著不上廁所所導致的。大體上是因為胎兒下墜而壓迫膀胱,導致膀胱的通道堵塞不通,症狀是小腹急痛、不能小便、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,一定要讓胎兒能抬升起來,懸在中間,膀胱的通道才能疏通,小便才能正常排出。可以在原方中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升麻、生薑,空腹服用,或者在服藥後用手探入喉嚨催吐,吐完後再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