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女科要旨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胎前

小腹兩旁名為少腹,乃厥陰肝臟、胞中血海之所居也。今云小腹如扇者,實指子臟虛寒,不能司閉藏之令,故陰中寒氣,習習如扇也。附子湯方,《金匱》闕之,其為《傷寒論·少陰篇》之附子湯無疑。《張氏醫通》云: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,仲景獨以為安胎之聖藥,若非神而明之,莫敢輕試也。

門人問曰:妊娠二三月,心煩、惡食、嘔吐等症,醫名「惡阻」;得胎後,腹常痛,醫名「胞阻」。但「惡阻」症《金匱》無其名,而「胞阻」則有之。但「阻」者,阻隔之義,隔者宜通,保胎豈得用通之法乎?不然何以謂之「阻」乎?

曰:《金匱》雖無惡阻之名,而第一節云「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」。一本「渴」字作「嘔」字,注家謂為「惡阻」,《產寶》謂為「子病」是也。嘔吐不止者,《金匱》用半夏人參丸,主胃有寒飲。若胃熱上行而嘔吐,《千金》於此方,以生薑易乾薑,加茯苓、麥冬,重加鮮竹茹,作湯甚效。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,辛則性烈,以直通其阻隔。

樓全善、薛立齋皆謂為治惡阻之良方。高鼓峰謂與參、術同用,不獨於胎無礙,而且大有健脾、安胎之功。余每用六君子湯輒效。至於胞阻,《金匱》則與漏下、(俗名漱經。)半產、(四五月墮胎,謂之半產。)半產後下血不絕、(傷其血海。)妊娠因症而下血(《金匱》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。

)合而並論。蓋以胞阻與各症,皆為衝任二脈之所司,病異而源同也。且夫妊娠之胎氣,原由陽精內成與陰血外養之者也。今陰血之自結,與胎阻隔而不相和,陰結陰位,所以腹中作痛。書云:「通則不痛」。通之即所以安之,惟膠艾湯絲絲入扣。且胞阻所云與漏下等症,皆陰陽失於抱負、坤土失於隄防所致。

《金匱》制此方以統治各病,微乎!微乎!方中芎、歸宜通其陽血,芍、地宜通其陰血,又得阿膠血肉之品,同類相從以養之,皆令陰陽之抱負也。甘草緩中解急,又得艾葉溫暖子宮,補火而生土者以助之,皆令坤土之隄防也。故為調經、止漏、安胎、養血之良方。

又問:《金匱》云:婦人「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」,亦是胞阻與否?

曰:㽲痛者,微痛而綿綿也。乃脾虛反受水凌,郁欲求伸而不得,故綿綿作痛,宜當歸芍藥散兼滲其濕,與胞阻之治不同。

門人問曰:《金匱》云:婦人妊娠,宜當歸散主之,此以涼補為安胎法也。又云:「妊娠養胎,白朮散主之」,此以溫補為安胎法也。今皆宗丹溪「黃芩、白朮為安胎之聖藥」之說,是白朮散用蜀椒之法可以永廢矣。夫子以為何如?

曰:二方皆主白朮,謂白朮為安胎之聖藥則可;又合黃芩以並言,則未免為一偏之言耳。凡瘦人多火,火盛則耗血而傷胎,宜用當歸散。肥白人外盛內虛,虛則生寒,而胎不長,宜用白朮散。余內子每得胎三月必墜,遵丹溪法,用藥連墜五次。後余赴省應試,內子胎適三個月,漏紅欲墜,先慈延族伯字延義,以四物湯加鹿角膠、補骨脂、杜仲、續斷各二錢,一服而安。令每旬一次。

白話文:

小腹兩側稱為少腹,是肝臟和子宮血海所在的位置。現在說小腹像扇子一樣,實際上是指子宮虛寒,無法好好閉藏,所以陰寒之氣在子宮內像扇風一樣。附子湯這個方子,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,應該是《傷寒論》少陰篇裡的附子湯。張氏醫通說:世人都把附子看作是墮胎的藥,但張仲景卻認為它是安胎的良藥,如果不是真正了解它的藥性,是不敢輕易使用的。

學生問:懷孕二三個月時,出現心煩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,醫生稱之為「惡阻」;懷孕後,腹部經常疼痛,醫生稱之為「胞阻」。「惡阻」這個病名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,而「胞阻」則有記載。「阻」的意思是阻礙、隔絕,應該疏通,但保胎怎麼可以用疏通的方法呢?不然為什麼要叫「阻」呢?

老師說:《金匱要略》雖然沒有「惡阻」這個病名,但第一節就說「這個人覺得渴,吃不下東西,沒有寒熱,這就是懷孕了,用桂枝湯來治療」。有一本書把「渴」字寫成「嘔」字,注家認為這是「惡阻」,《產寶》說是「子病」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如果嘔吐不止,《金匱要略》會用半夏人參丸,主要是因為胃裡有寒飲。如果是胃熱上湧而嘔吐,《千金方》在這基礎上,會把乾薑換成生薑,加上茯苓、麥冬,再大量加入鮮竹茹,煮湯服用,效果很好。方子中用半夏的辛味來降逆,辛味藥性猛烈,可以直接疏通阻隔。

樓全善、薛立齋都認為這是治療惡阻的良方。高鼓峰認為和人參、白朮一起用,不僅對胎兒沒有妨礙,而且有健脾、安胎的功效。我每次用六君子湯,效果都很好。至於胞阻,《金匱要略》把它和漏下(俗稱漱經)、半產(四五個月墮胎,稱為半產)、半產後下血不止(傷到血海)以及懷孕時因為其他疾病而下血等情況放在一起討論。這是因為胞阻和這些症狀,都是由衝脈和任脈所主管,病症雖然不同,但根源是一樣的。懷孕的胎氣,原本是由男性的精氣和女性的陰血共同孕育的。現在陰血自己凝結,和胎兒之間產生阻隔,陰氣凝聚在陰位,所以腹部會疼痛。古書上說:「通則不痛」,疏通了就能安胎,只有膠艾湯才能細緻入微地解決這些問題。而且胞阻和漏下等症狀,都是因為陰陽失衡,以及脾土的固攝功能失常所導致。《金匱要略》制訂這個方子來治療這些病症,真是太精妙了!方子中川芎、當歸能疏通陽血,芍藥、地黃能疏通陰血,再加上阿膠這種血肉之品,同類相應來滋養,都是為了調和陰陽。甘草能緩和藥性,也能解急,再加上艾葉來溫暖子宮,補火生土,都是為了加強脾土的固攝功能。所以說膠艾湯是調經、止漏、安胎、養血的良方。

學生又問:《金匱要略》說:婦女「腹部隱隱作痛,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」,這也是胞阻嗎?

老師說:隱隱作痛,是輕微而持續的疼痛。這是因為脾虛導致水濕侵犯,鬱結而無法伸展,所以才會持續疼痛,應該用當歸芍藥散來滲濕,和治療胞阻的方法不同。

學生問:《金匱要略》說:婦女懷孕,應該用當歸散來治療,這是用涼性的藥來安胎。又說「懷孕養胎,用白朮散來治療」,這是用溫性的藥來安胎。現在大家都尊崇朱丹溪「黃芩、白朮是安胎的聖藥」的說法,那白朮散中用蜀椒的方法可以永遠廢棄了嗎?老師認為如何?

老師說:這兩個方子都用到了白朮,說白朮是安胎的聖藥可以;但是把它和黃芩並列在一起說,就有些片面了。體型瘦弱的人多火氣,火氣旺盛會耗損陰血,傷害胎兒,應該用當歸散。肥胖的人外表看起來很強壯,但體內虛弱,虛弱會產生寒氣,導致胎兒發育不良,應該用白朮散。我的妻子每次懷孕三個月必定流產,按照朱丹溪的方法用藥,連續流產了五次。後來我去省城應試,妻子懷孕剛好三個月,出現出血的現象,眼看就要流產了,我的長輩請來一位名叫延義的族伯,用四物湯加上鹿角膠、補骨脂、杜仲、續斷各二錢,服用一劑就穩住了胎,並囑咐每十天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