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續記
續記
1. 續記
傅廉該觀察清河時,其弟南安,寄來慎修(修園又號慎修)醫書兩卷、《東皋四書》文八卷,披閱不倦。題句云:「東皋制藝慎修醫書,萬頃汪洋孰望涯?」辛酉,余到直候補,叨識於牡牝元黃之外,此一時之盛事也,亦彼時之僅事也。日者奉委赴熱河,稟辭甫出,又傳入署。
曰:雅著數種,俱經抄錄,詳加評點,但集中闕婦人陰挺一症,此症北方最多,亦最除逆而難治,必不可闕。若到熱河辦公,公餘當續補之。余答以近日醫過兩人獲效之故,差次繁冗之中,尚恐立論弗詳,不如即於寓中,走筆書之。書成呈閱,一閱一擊節。又問曰:聞二十年前患此者少,自此地種產甘薯,婦人食之,多生此瘡,蓋以瘡形與甘薯相仿也。余曰:此一想當然語,其實不然。
甘薯始自閩省,俗名地瓜,性同山藥,而甘味過之。閩自福清以南及漳、泉二府濱海外,以此作飯,終身不生他病。《本草從新》謂其:「補脾胃,驅濕熱,養氣血,長肌肉」。海濱人多壽,皆食此物之故。《金薯譜》極贊其功。閩人治下痢,以白蜜同煎,食之甚效;婦人患赤白帶,用此法亦效;可知其利濕熱之功尤巨也。鄙意以甘薯堪為陰挺證之專藥。
蓋以陰挺之本,不離於濕,而此為探本之治;陰挺之形突出如瓜,而此為象形之治。患此者,令其如法服藥敷藥之外,又以此物代飯,其效當必更速。觀察曰:善!請附於前著之後,以補千古之闕,並折一時之疑,洵大方便之一事。
白話文:
傅廉觀察在清河任職時,他的弟弟南安寄來了慎修(修園,又號慎修)的醫書兩卷、《東皋四書》文八卷,他勤奮地閱讀,愛不釋手。還寫下詩句說:「東皋的制藝和慎修的醫書,內容廣博無垠,誰能望見邊際?」辛酉年,我到京城等待候補官職,有幸認識了傅廉,他所探討的醫理,已經超越了陰陽、元氣和黃精等基本概念,這真是當時的一件盛事,也是當時少見的事情。
日前,我奉命前往熱河辦事,剛向長官稟告要出發,又被傳回衙署。傅廉說:你寫作的醫學著作有很多種,我都已經抄錄,並詳細地加以評點,但是你的著作中缺少關於婦女陰挺這種疾病的內容。這個病症在北方非常常見,而且最容易反覆發作,難以治癒,絕對不能忽略。如果你到熱河辦公,公務之餘應當補充這方面的內容。我回答說,我最近治療過兩個患有此病的婦人,都已經見效,只是公務繁忙,恐怕立論不夠詳盡,不如現在就在住所中,快速把它寫下來。寫完後呈給他看,他看過之後讚賞不已。他又問道:聽說二十年前患這種病的人很少,自從這裡開始種植甘薯後,婦女吃了甘薯,就多生這種瘡,大概是因為瘡的形狀和甘薯相似的緣故吧?我說: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,其實不是這樣。
甘薯最早產自福建,俗稱地瓜,性質和山藥類似,但味道比山藥更甜。福建自福清以南以及漳州、泉州二府等濱海地區,都用甘薯當飯吃,終身都不會生其他疾病。《本草從新》說它:「能補益脾胃,祛除濕熱,滋養氣血,增長肌肉」。海邊的人多長壽,都是因為吃了這種食物的緣故。《金薯譜》對它的功效極力讚揚。福建人用甘薯加白蜜一起煎煮,來治療下痢,效果很好;婦女患有赤白帶下,用這種方法也有效;可見它利濕熱的功效非常顯著。我認為甘薯可以作為治療陰挺的特效藥。
因為陰挺的病因,不離濕邪,而甘薯是從病根上去治療;陰挺的形狀突出如瓜,而甘薯形狀也像瓜,這是一種象形治療的方法。讓患有陰挺的婦女,在按規定服藥、敷藥之外,又以甘薯代替主食,療效一定會更快。傅廉觀察說:好!請把這個附在您之前的著作之後,以補上千古以來的醫學缺漏,並消除當前的疑惑,這真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