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科要旨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胎前
《內經》云: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言陰尺脈旺與陽寸迥別。《難經》云:按之不絕者,有孕也。亦言按陰尺而不絕也。今云陰脈小弱,何以與前聖後賢相反至此?而不知妊娠之初,月水乍聚,一月為腜,二月為胚,三月為胎。今在六十日之內,其胎尚在將成未成之間,下焦之血運於中焦,而護腜胚,則下焦轉虛,所以見小弱之脈;過此胎成,則漸見陰搏與按之不絕之脈矣。其云「醫治逆者」四句。
言妊娠只有六十日,以三月成胎之數計之,卻少了一個月,其形不過為一團結聚之血,豈容藥之稍誤?若誤藥而加吐下,則禍不旋踵矣!「絕之」者,明告其故,更以《周易》勿藥之說導之也。其用桂枝湯奈何?蓋以身有病而脈無故,又非寒熱邪氣。凡一切溫涼補瀉之劑,皆未盡善;惟有桂枝湯一方,調和陰陽之為得也。
門人問曰:巢元方謂妊娠一月名始形,足厥陰脈養之。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脈養之。三月始胎,手心主脈以養之;當此時,血不流行,形象始化。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。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氣,足太陰脈養之。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,足陽明脈養之。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,手太陰脈養之。
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。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。十月五臟六腑,關節人形皆備。陳良甫宗其說,以五行分配四時。徐之才以十月分配某月見某症則用某藥。各家之說,當從否乎?
曰:十月分經養胎之說,創自隋之巢氏,張子和既斥其謬矣。須知婦人自受胎以後,十二經氣血俱翕聚以養胎元,豈有某經養某月胎之理?又豈有限於某月必見某症、必用某方施治之理?齊東野人之語,吾輩切勿述之以汙口。
門人問曰:時醫相傳口訣,謂胎前無寒,吾鄉女科俱宗此說,然其說與丹溪輩吻合者多,而求之《金匱》則大不然矣。《金匱》云:婦人懷孕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臟開故也。當以附子湯溫其臟。仲景安胎用附子湯,大有取義。今人置而勿用,豈古法不堪為今用歟?
曰:醫之所貴者,力學之外,得明師益友。日舉其所治之症與聖經之異同,合而講論,始知其妙。其云婦人懷孕六七月,其六七月之前,身無大病可知也。今診其脈弦,弦為陰象;其身發熱,熱為陽浮;其胎愈脹,脹為虛寒。何以謂之曰「愈」?「愈」者,「更加」之意也。
吾於此一字,而知此婦人本臟素屬虛寒者,常有微脹,今因病而增脹,故曰「愈」也。且可因此一字而定其脈。弦為陰盛於內,發熱為陽格於外也。且人之一身,以背與腹分其陰陽也。背為陽,而頭項該括其中;腹為陰,而大小腹該括其中。今痛而惡寒,不在陽部之背與頭項,而在陰部之腹大腹,在臍上之中脘、下脘,乃太陰坤土、陽明中土所屬也。小腹在於臍下,乃少陰水臟、膀胱水腑之所屬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「陰脈搏動明顯,與陽脈區別開來,這就表示懷孕了。」意思是陰脈(尺脈)強盛,與陽脈(寸脈)明顯不同。《難經》也說:「按壓陰脈感覺脈搏持續不斷,就表示懷孕了。」也是指按壓陰尺脈時,脈搏沒有間斷。現在卻說陰脈微弱,這與古代聖賢所說的相反,怎麼會差異這麼大呢?這是因為,要知道懷孕初期,月經才剛停止,一個月時稱為「腜」,兩個月稱為「胚」,三個月才稱為「胎」。在懷孕六十天之內,胎兒還在將成未成的階段,下焦的血液會運行到中焦,保護腜和胚胎,這樣一來,下焦反而會變得虛弱,所以會出現陰脈微弱的現象;過了這段時間,胎兒成形後,就會慢慢出現陰脈搏動明顯、按壓不絕的脈象了。至於說的「治療逆症」那四句話。
是說懷孕只有六十天,如果按照三個月胎兒成形來計算,就少了一個月。這個時候的胎兒只不過是一團凝聚的血,怎麼能容許用藥稍有差錯呢?如果誤用藥物導致嘔吐或腹瀉,那麼災禍很快就會降臨!「絕之」的意思是明確告訴大家原因,並且引用《周易》中「不用藥」的說法來引導大家。那麼,為什麼要用桂枝湯呢?因為患者身體有病,但脈象卻沒有異常,又不是寒邪或熱邪引起的。所有溫補、涼瀉的藥劑,都不能完全奏效;只有桂枝湯這個方子,能夠調和陰陽,取得療效。
學生問道:巢元方認為懷孕一個月叫做「始形」,由足厥陰脈養育;二個月叫做「始膏」,由足少陽脈養育;三個月叫做「始胎」,由手心主脈養育。在這個時候,血液不流通,胎兒的形象才開始形成。四個月開始接受水精,形成血脈,由手少陽脈養育;五個月開始接受火精,形成氣,由足太陰脈養育;六個月開始接受金精,形成筋,由足陽明脈養育;七個月開始接受木精,形成骨,由手太陰脈養育;
八個月開始接受土精,形成皮膚,由手陽明脈養育;九個月開始接受石精,形成毛髮,由足少陰脈養育;十個月五臟六腑、關節以及人形都具備了。陳良甫認同他的說法,用五行來分配四時。徐之才用十個月來分配,說某個月出現某種症狀就用某種藥。各家的說法,應該採信嗎?
我說:用十個月來分經養胎的說法,是隋朝的巢元方首創的,張子和早就批評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。要知道婦女從懷孕開始,全身十二經的氣血都集中起來養育胎兒,哪有說某個經脈養育某個月的胎兒的道理?又怎麼會有說某個月一定會出現某種症狀、一定用某種藥物來治療的道理呢?這都是些無知之人的說法,我們不要再提了,以免玷污了我們的嘴。
學生問道:現在的醫生們都流傳著一種說法,說懷孕前期沒有寒證,我們這裡的婦科醫生都遵循這個說法,而且這個說法和丹溪等人的觀點很一致,但是如果去研究《金匱要略》,就會發現這說法大錯特錯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婦女懷孕六七個月,脈象呈現弦脈,身體發熱,胎兒越來越大,腹痛而且怕冷,小腹脹得像扇子一樣。會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子宮開張了。應該用附子湯來溫暖她的內臟。張仲景用附子湯來安胎,有很深的道理。現在的人卻把它丟在一旁不用,難道古代的方法不適合現在用了嗎?
我說:醫生最可貴的是,除了要努力學習之外,還要得到良師益友。每天拿出自己所治療的病例,與醫學經典中記載的異同之處,一起討論,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。書中說婦女懷孕六七個月,可以知道她在六七個月之前,身體沒有什麼大病。現在診斷她的脈象是弦脈,弦脈屬陰;她身體發熱,熱屬陽氣浮越;她的胎兒越來越脹大,脹大是虛寒的表現。為什麼說「愈」呢?「愈」是「更加」的意思。
我從這個「愈」字,就知道這位婦女的體質本來就屬於虛寒,常常會有輕微的腹脹,現在因為生病而腹脹更加嚴重,所以說「愈」。而且可以根據這個「愈」字,判斷她的脈象。弦脈是陰氣在內過盛,發熱是陽氣被阻隔在外的表現。而且人的一身,以背部和腹部分為陰陽。背部為陽,頭和頸也包括在內;腹部為陰,包括大腹和小腹。現在她疼痛而且怕冷,不在陽部的背部和頭頸,而是在陰部的腹部,包括肚臍上部的中脘、下脘,這些屬於太陰坤土、陽明中土的範疇。小腹在肚臍下方,屬於少陰水臟和膀胱水腑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