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15)
卷七 (15)
1. 水瀉
小兒水瀉,皆因脾胃濕盛,以致清濁不分,變成此證,其候小便短澀,懶食,溏瀉色黃,古法主胃苓湯以除濕(如炒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肉桂、澤瀉、豬苓,引用生薑、紅棗)。
白話文:
小兒拉肚子,都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,導致清濁不分,變成這種疾病,症狀是小便短澀,懶得吃東西,拉肚子,大便呈黃色,古方主要用胃苓湯來除濕(如炒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肉桂、澤瀉、豬苓,引用生薑、紅棗)。
若瀉久不止,則用升陽除濕湯(如蒼朮、陳皮、防風、炒神麯、炒麥芽、澤瀉、炙甘草、升麻、羌活、柴胡、豬苓,引用生薑)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長時間無法停止,可以使用升陽除濕湯(如蒼朮、陳皮、防風、炒神麯、炒麥芽、澤瀉、炙甘草、升麻、羌活、柴胡、豬苓,連同生薑一起煮服用)。
〔真按〕小兒水瀉,不分清濁,宜用燥濕兼分利之法,方以川萆薢一錢,米泔浸炒蒼朮六分,制金錢術二錢,炒豬苓二錢,炒澤瀉二錢,炒扁豆一錢,炒麥芽八分,引用煨薑一片,上肉桂一分,研末,沖服。
白話文:
【真按】小兒拉肚子,無論是清稀還是混濁,都應該採用既能燥濕又能兼具分利作用的方法。 藥方中,川萆薢一錢,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的蒼朮六分,制過的金錢草二錢,炒過的豬苓二錢,炒過的澤瀉二錢,炒過的扁豆一錢,炒過的麥芽八分,引用煨過的薑片一片,上等的肉桂一分,研磨成末後,用開水沖服。
2. 積滯解
《經》曰:新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。積不痛,難已也。小兒所資以養生者,惟乳與食,乳為血液,飲之類也,谷為糟粕,食之類也。乳貴有時,食貴有節,若父母過愛,乳食無度,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。脾虛不運,氣不流行,而積滯成矣。傷熱乳熱食者,則為熱積。傷冷乳冷食者,則為冷積。
白話文:
《醫經》上說:新近積聚的疾病,如果會移動的,容易治癒;積聚的疾病不疼痛,則難以治癒。小兒賴以生長的,只有乳水和食物,乳水是血液的來源,屬於飲類;五穀是糟粕的來源,屬於食類。哺乳應有時常,飲食應有節制,如果父母過於疼愛子女,讓他們吃奶與飲食沒有節制,雖然說是愛他們,實際上是害了他們。脾虛不能運化,氣血不能運行,積滯的疾病就形成了。由於飲食過熱或乳水過熱而引起的積滯,就是熱積。由於飲食過冷或乳水過冷而引起的積滯,就是冷積。
五穀之類為食積,禽畜之類為肉積,菜果之類為冷積。飲食之積,必用消導。消者散其積也,導者行其氣也。輕則和解常劑,重則峻下湯丸。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,客垢不除,則真元不復。譬如戡定禍亂,然後可以致太平。或消補並行,或補多消少,或先補後消,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。
故前人破滯消堅之藥,必假參朮以贊助成功。經曰:無攻邪,無失正。此之謂也。因作積滯解。
白話文:
穀類為食積,禽畜為肉積,蔬菜水果為冷積。飲食引起的積滯,必須用化積導氣的方法治療。化積就是消散積滯,導氣就是疏通氣機。積滯輕的,可以用和解常劑,積滯重的,可以用峻下湯丸。因為濁陰不下降,清陽就不能上升,客垢不除,真元就不能復。就像平定禍亂,才能帶來太平一樣。有時化積與滋補並行,有時滋補多而化積少,有時先滋補後化積。古人說:“養正而積自除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3. 乳積
乳積之兒,其候睡臥不寧,不時啼叫,口中氣熱,頻吐乳片,肚脹腹熱,大便酸臭,古法主消乳丸(方見傷乳吐)。
白話文:
乳積的孩子,症狀是睡覺不安穩,經常啼哭,口裡氣味熱,經常吐出乳塊,肚子脹且發熱、大便酸臭,古法治療以消乳丸為主(處方請參考傷乳吐條文)。
〔真按〕小兒乳積,因傷乳而停積,自與傷乳即吐者有別,臟腑嬌嫩,不宜妄攻,方用炒麥芽一錢,六神麯八分,雲茯苓二錢,炒萊菔子五分,炒枳殼八分,炙甘草三分,引用生薑一片。
白話文:
〔真按〕小兒乳食積聚,因為損傷腸胃而停積,這與損傷腸胃即吐瀉的不同,臟腑嬌嫩,不宜輕率攻伐,方用炒麥芽一錢,六神曲八分,雲茯苓二錢,炒萊菔子五分,炒枳殼八分,炙甘草三分,引用生薑一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