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9)

1. 馬脾風

小兒暴喘,俗謂之馬脾風,因寒邪客於肺俞,寒化為熱,閉於肺經,故胸高氣促,肺脹喘滿,兩脅煽動,陷下作坑,鼻竅煽張,神氣悶亂,初起古法主五虎湯(如蜜炒麻黃、炒杏仁、生甘草、石膏、細茶等味)。

白話文:

幼兒突然發生喘鳴聲,俗稱「馬脾風」,因為寒邪侵犯肺俞穴,寒氣化為熱氣,閉塞於肺經,所以胸部高聳、呼吸急促、肺部脹滿、兩脅鼓動、凹陷成坑、鼻孔扇動、神氣混亂。根據古法,在發病初期,應以五虎湯為主要治療方法。

〔真按〕小兒胸膈積熱,心火凌肺,熱痰壅盛,忽然大喘,為馬脾風。蓋心為午火,屬馬,言心脾有風熱也。急用黑牽牛(生炒)五分(取頭末)、錦莊黃(酒潤曬乾)、陳枳殼(麩炒)各一錢,煎好,加生白蜜一湯匙,調勻,徐徐灌之,以氣平為度。

白話文:

(王氏)真的按語說:小兒胸腔和隔膜積聚熱氣,心火上升到肺部,熱痰壅盛,忽然氣喘,這叫做馬脾風。因為心是午火,屬馬,就是說心脾有風熱。趕快用生炒的黑牽牛五分(取頭部細末)、酒潤曬乾的錦莊黃、麩炒的陳枳殼各一錢,煎好後,加入生白蜜一湯匙,攪拌均勻,慢慢地灌服,以氣息平穩為度。

2. 吐解

《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又曰: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而出。故痛而嘔。是嘔吐一證,皆諸逆上衝所致也。如溢乳、哯乳、嘔噦,皆與嘔吐相似,不可概以嘔吐治之。惟諸逆上衝,始得謂之嘔吐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各種逆氣上衝,都屬於火熱。各種酸水的嘔吐,也都屬於火熱。又說:寒氣侵犯腸胃,就會導致嘔逆。所以嘔吐,就是諸逆上衝造成的。像溢乳、哯乳、嘔噦,這些都與嘔吐相似,但不能籠統地用於治療嘔吐。只有諸逆上衝,才能稱為嘔吐。

究其諸逆之原因:

或乳食過多,停滯中脘,致傷胃氣,不能健運而上逆也。

或於食時觸驚,停積不化,而上逆也。

或痰飲壅盛,阻隔氣道為上逆。

或蛔蟲擾亂,懊憹不安為上逆。

白話文:

探究各種逆症的原因:

可能是因為奶食吃得太多,停留在胃部,傷害了胃的功能,不能正常運作而產生上逆。

也可能是在吃飯時受到驚嚇,食物積聚不消化,從而導致上逆。

還有可能是痰液和飲水過多,堵塞了氣道,造成上逆。

或者是蛔蟲在體內攪動,使人感到煩躁不安,引發上逆。

總而言之,上逆之因雖不同,而皆成為嘔吐則同也。然其中虛實寒熱,當於臨證時參合兼見之證,審慎以別之,因作吐解。

白話文:

總括來說,引發嘔吐的原因雖然不同,但都會導致嘔吐。然而,在診治時,必須仔細辨別嘔吐的虛實寒熱,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綜合考慮各種症狀,謹慎地加以區分,才能對症下藥,進行有效的治療。

3. 嘔吐噦辨

吐證有三:曰嘔、曰吐、曰噦。古人謂:嘔屬陽明,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;吐屬太陽,有物無聲,血病也;噦屬少陽,有聲無物,氣病也。

白話文:

嘔吐症狀有嘔、吐、噦三種。古人認為:

  1. 嘔屬陽明,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:症狀表現為有聲音,並伴隨嘔吐物,表示氣血都出了問題。

  2. 吐屬太陽,有物無聲,血病也:症狀表現為有嘔吐物,但沒有聲音,表示是血出了問題。

  3. 噦屬少陽,有聲無物,氣病也:症狀表現為有聲音,但沒有嘔吐物,表示是氣出了問題。

獨李杲謂嘔、吐、噦俱屬脾胃虛弱。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、積、寒之三因。然總不越《內經》諸逆上衝之一語也。知此則不辨自明矣。

白話文:

只有李杲認為嘔吐、呃逆都屬於脾胃虛弱。潔古老人又從三焦去區分氣鬱、痰飲、寒凝三種原因。然而總歸不出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諸逆上衝」一句話。知道這一點,那麼不辯論自然而然就明白了。

4. 傷乳吐

小兒因乳食過飽,停蓄胃中,以致運化不及,吐多乳片,猶如物盛滿而上溢也。其證身熱面黃,肚腹膨脹,古法主消乳丸(如制香附、炒神麯、炒麥芽、陳皮、炒砂仁、炙甘草,共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粟米大),量兒大小服之。薑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小兒因為乳食吃得太飽,停留在胃裡,消化跟不上,吐出很多乳塊。就像東西太多了,滿出來一樣。小兒會有發熱、臉色發黃、肚子脹這類的症狀。古時候的方法,主是用消乳丸(由制香附、炒神麯、炒麥芽、陳皮、炒砂仁、炙甘草一起研磨成細末,加水做成像粟米大小的丸子)。依照小孩的身體狀況服用服用,用薑湯送服。

〔真按〕小兒因傷乳而吐,但用炒神麯八分,茯苓皮一錢,炒砂仁三分,炙甘草三分,生薑皮一分。服之,即能化其宿乳,安其胃腑,則吐自止。

白話文:

〔作者註解〕小兒因為喝奶而嘔吐,只要用炒過的酒麴八分,茯苓皮一錢,炒過的砂仁三分,炙過的甘草三分,生薑皮一分。服用之後,就可以消化宿乳,安撫胃腑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