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風寒咳嗽
小兒脫衣,偶為風冷所乘,肺先受邪,使氣上逆,沖塞咽膈,發為咳嗽,嚏噴流涕,鼻塞聲重,頻唾痰涎,古法主先以參蘇飲疏解表邪(如蘇葉、乾葛、前胡、陳皮、半夏、生甘草、炒枳殼、桔梗、赤茯苓等味)。
白話文:
小孩子的衣服穿脫不注意,偶爾被風寒所入侵,肺部最先受到邪氣的侵害,導致氣往上逆,衝塞咽喉膈膜,發作為咳嗽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鼻子堵塞、聲音沉重,頻吐痰涎,古法治療,首先用人參、蘇葉飲來疏散表邪(比如蘇葉、乾葛、前胡、陳皮、半夏、新鮮甘草、炒枳殼、桔梗、赤茯苓等藥材)。
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(如細辛、荊芥、半夏、旋覆花、前胡、甘草、赤苓,引用薑、棗)。
白話文:
使用金沸草湯來清除痰液和咳嗽(由細辛、荊芥、半夏、旋覆花、前胡、甘草、赤苓組成,並加入薑和棗)。
苦寒邪壅蔽,古法主加味華蓋散(如麻黃、杏仁、炒蘇子、前胡、橘紅、生甘草、炒桑皮、桔梗、赤茯苓等味)水煎,食後溫服。
白話文:
苦寒邪氣鬱結阻塞,古法主要使用加味華蓋散(如麻黃、杏仁、炒蘇子、前胡、橘紅、生甘草、炒桑皮、桔梗、赤茯苓等藥材)水煎服,飯後溫服。
〔真按〕小兒因受風寒而起咳嗽,但用苦杏仁二錢,嫩蘇梗一錢,軟前胡五分,赤芍藥一錢,留白陳皮八分,片桔梗五分。生甘草五分。
痰薄者,加薑製半夏五分;痰濃者,加川貝母八分,栝蔞仁一錢。
白話文:
金匱要略]的小兒因受風寒而引發咳嗽,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苦杏仁二錢、嫩蘇梗一錢、軟前胡五分、赤芍藥一錢、留白陳皮八分、片桔梗五分、生甘草五分。
2. 附例
小兒百晬嗽,面白唇淡,白眼帶青,痰不相應,此係肝風有餘,肺氣不足,未可以常法治之。若投疏風清肺,適足益燥傷陰,但用川貝母五錢(淡薑湯潤濕飯上蒸過),半生半炒甘草共二錢五分,研細末,每次用一錢,加砂糖少許,米湯調服,連服七日即愈。
白話文:
嬰兒患有百日咳,臉色蒼白、嘴脣淡白,眼白帶青,痰液粘稠不化,這是由於肝風過盛,肺氣不足所致,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使用疏風清肺的藥物,只會加重燥邪,損傷陰液。應使用川貝母五錢(用淡薑湯潤濕,放在飯上蒸過),半生半炒甘草共二錢五分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少許砂糖,用米湯調服,連續服用七天即可痊癒。
3. 喘解
《經》曰: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陽受則入六腑。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,上為喘呼。又曰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喘者即肺之膹郁也。凡呼吸氣出急促者,謂之喘急,外候抬肩欠肚。若更喉中有聲響者,謂之哮吼。然致病之原不一。如氣粗胸滿,痰稠便硬,而喘者,此實熱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遭受邪風侵襲的人,陽氣受到影響,陽氣受影響則進入六腑。進入六腑後,身體發熱、無法入睡,出現喘息的症狀。又說:各種氣鬱結在一起,都屬於肺的問題。喘息就是肺氣鬱結的表現。凡是呼吸急促、氣出不暢的,稱為喘急,外表上看是抬肩欠肚。如果喉嚨裡還有聲音響動的,稱為哮吼。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並不唯一。比如氣粗胸悶、痰稠便硬,而喘息的,這就是實熱的症狀。
氣之息微,不能續息而喘者,此虛邪也。
因風寒鬱閉而喘者。因痰飲壅逆而喘者。此外,更有馬脾風一證,最為危急。辨別之內,毫釐千里,因作喘解。
白話文:
呼吸微弱,無法持續而出現喘息的情況,這是由於體質虛弱導致的。
因受風寒閉塞而引起的喘息。因痰液積聚上逆而導致的喘息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種稱為馬脾風的病症,是最為危急的。在辨別這些症狀時,即使是細微的差別也非常重要,因為這關係到如何正確地緩解喘息。
4. 火熱喘急
小兒因火邪刑金,作喘有聲者,外候口乾舌燥,渴甚,面赤唇紅。審其脈證,屬肺熱者,古法主涼膈散(如黃芩、大黃、連翹、芒硝、生甘草、梔子、薄荷,引用竹葉、生蜜)。
〔真按〕此方芒硝、薄荷可不用。
白話文:
小兒因為火邪剋制肺金,導致有聲的喘息,外觀會口乾舌燥,非常口渴,臉紅、嘴脣紅。診斷後如果脈象證狀屬於肺熱,過去的中醫典籍主推涼膈散(包括黃芩、大黃、連翹、芒硝、生甘草、梔子、薄荷,再加入竹葉、生蜜)。
屬胃熱者,古法主涼膈白虎湯(如生大黃、朴硝、生甘草、連翹、梔子、生黃芩、薄荷葉、生石膏、生知母,引用粳米)。
〔真按〕此方大黃、朴硝、薄荷三味可不用。
白話文:
凡是屬於胃熱證的,古法主要用涼膈白虎湯(如生大黃、芒硝、生甘草、連翹、梔子、生黃芩、薄荷葉、生石膏、生知母,引用粳米)。
心火刑金者,古法主導赤散(如生地、木通、生甘草,引用燈芯、竹葉)。
〔真按〕如繫心火過旺,可加黃連、滑石二味。
白話文:
當心火旺盛而刑剋肺金時,應根據古法服用赤散藥方(如生地、木通、生甘草,引用燈芯、竹葉)。
腎虛火來爍金者,古法主知柏地黃湯(如干生地黃、山茱萸肉、炒山藥、炒知母、鹽炒黃柏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等味)。
〔真按〕此方甚佳,但分量不必過重,黃柏一味,尤宜少用為妥。
白話文:
腎虛火旺的人,常以滋補腎陰為主,古方通常使用知柏地黃湯方(如曬乾的地黃、山茱萸的肉、炒過的山藥、炒過的知母、以鹽炒過的黃柏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等藥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