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5)
卷七 (5)
1. 盜汗
小兒盜汗有二,虛實兩分:心虛者,陰氣不斂也,睡則多驚,古法主酸棗仁湯(如當歸、炒白芍、生地、茯苓、炒酸棗仁、炒知母、炒黃柏、五味子、人參、炙黃耆等味)。
心熱者,火傷於陰也,身多煩熱,古法主當歸六黃湯(如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炙黃耆,引用浮麥)。
〔真按〕小兒睡中汗出,醒來則止,此心虛盜汗。宜和心氣,養心血。但用前擬自汗本方黨參、歸身、獖豬心等味,服之即愈。
若睡中遍身有汗,覺來久不幹者,此食積盜汗脾冷所致。方用正廣皮八分,杭青皮八分,訶子肉四分,粉甘草四分,公丁香三分,引用五穀蟲五分。
附諸汗外治法:凡諸汗服藥不止者,用五倍子一個,研細末,醋和作一小餅,貼肚臍,以帶扎之,即能見效。
白話文:
小兒盜汗的原因有兩種,一種是虛證,一種是實證:
心虛引起的盜汗,是因為陰氣無法收斂,所以睡覺時容易驚醒。古時候的治療方法是用酸棗仁湯,藥材包含當歸、炒白芍、生地、茯苓、炒酸棗仁、炒知母、炒黃柏、五味子、人參、炙黃耆等。
心熱引起的盜汗,是因為火氣損傷了陰液,所以身體常常感到煩躁發熱。古時候的治療方法是用當歸六黃湯,藥材包含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炙黃耆,並用浮小麥煎煮的湯來引藥。
(補充說明)小兒睡覺時出汗,醒來就停止,這是心虛引起的盜汗。應該調和心氣,滋養心血。可以用之前提到治療自汗的藥方,加入黨參、當歸身、豬心等藥材,服用後就能痊癒。
如果睡覺時全身都出汗,醒來很久汗都還沒乾,這是因為飲食積滯導致脾胃虛冷引起的盜汗。可以用廣陳皮八分、青皮八分、訶子肉四分、粉甘草四分、公丁香三分,並用五穀蟲五分煎煮的湯來引藥。
附帶說明其他治療汗症的外用方法:如果各種汗症吃藥都沒效果,可以用五倍子一個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成小藥餅,貼在肚臍上,用帶子紮住,就能見效。
2. 咳嗽門
3. 咳嗽解
黃帝曰:肺之令人咳,何也。歧伯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夫肺為華蓋,口鼻相通,息之出入,氣之升降,必由之路,故專主氣。《經》曰:形寒飲冷則傷肺。由兒衣太薄及冷飲之類,傷於寒也。《經》曰:熱傷肺。由兒衣太厚,愛養過度,傷於熱也。又曰:皮毛者肺之合。
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得從其合,使氣上而不下,逆而不收,充塞咽嗌,故令咳嗽也。
《病機式要》云:咳嗽謂有聲有痰,因肺氣受傷,動乎脾濕而然也。咳謂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也。嗽謂無聲而有痰,脾虛動而為痰也。
二者雖俱屬肺病,然又有肺寒肺熱之分,食積分寒之別,宜詳辨之。
臟腑皆令人咳,然必臟腑各受其邪,而終皆不離乎肺也。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,主治在脾;因咳而動痰者,肺為重,主治在肺。
以時言之:清晨咳者,屬痰火;午前嗽者,屬胃火;午後嗽者,屬陰虛;黃昏嗽者,火浮於肺,二便嗽者,食積滯於三焦;肺實者,煩嗽抱首,面赤反食;肺虛者,氣逆虛鳴,面目白飧泄;肺熱者,痰腥而稠,身熱喘滿,鼻乾面紅,手捏眉目;肺寒者,嗽多痰清,面白而喘,惡風多涕。
又因其虛實寒熱,調理各不相同,因作咳嗽解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肺為什麼會使人咳嗽呢?歧伯回答說:五臟六腑都會使人咳嗽,不只是肺而已。肺就像是個保護罩,口鼻相通,氣息的進出和升降都必須經過肺,所以肺主要負責氣的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身體受寒或喝冷飲會傷害肺。這是因為小孩穿太少或喝冷飲等,受到寒邪侵犯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身體過熱也會傷害肺。這是因為小孩穿太多,過度保暖,受到熱邪侵犯。《黃帝內經》還說:皮膚毛髮是肺的外在屏障。
當皮膚毛髮先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就會從與肺相合的部位進入,使氣向上而不能向下,逆行而不能收斂,充塞在咽喉,所以會導致咳嗽。
《病機式要》說:咳嗽是指有聲音又有痰,是因為肺氣受損,牽動到脾濕所引起的。咳是指沒有痰只有聲音,是因為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淨。嗽是指沒有聲音只有痰,是因為脾虛而產生痰。
咳嗽和嗽雖然都屬於肺病,但又分為肺寒、肺熱,以及食物積滯導致寒邪的不同,應該詳細辨別。
五臟六腑都會使人咳嗽,但一定是五臟六腑各自受到邪氣侵襲,但最終都與肺脫離不了關係。不過,因為痰而咳嗽的,痰是主要原因,治療重點在脾;因為咳嗽而產生痰的,肺是主要原因,治療重點在肺。
從時間上來說:清晨咳嗽,屬於痰火;上午咳嗽,屬於胃火;下午咳嗽,屬於陰虛;黃昏咳嗽,是火氣浮動在肺部;大便或小便時咳嗽,是食物積滯在三焦;肺實證的人,會煩躁咳嗽,抱著頭,臉色發紅,反而想吃東西;肺虛證的人,會氣逆虛弱,咳嗽有聲音,臉色蒼白,拉肚子;肺熱證的人,痰液腥臭黏稠,身體發熱,喘氣胸悶,鼻子乾燥,臉色發紅,會用手捏揉眉毛和眼睛;肺寒證的人,咳嗽多痰且清稀,臉色蒼白而喘氣,怕風多鼻涕。
因為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等情況不同,調理方式也不同,因此寫這篇關於咳嗽的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