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汗解

《經》曰: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又曰:陽加於陰,謂之汗。又曰:心為汗。夫心之所藏,在內者為血,在外者為汗。汗乃人之津液,存於陽者為津,存於陰者為液,發泄於外者為汗。若汗無故而出者,乃因陰陽偏勝也。如小兒無因而汗自出者,謂之自汗。自汗屬陽,有虛實之別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陽氣的汗,可以用天地間的雨來形容。又說:陽氣作用於陰氣,就稱之為汗。又說:心主導汗。心所儲藏的東西,在體內的為血,在體外的為汗。汗是人體津液的一部分,存在於陽性的為津,存在於陰性的為液,發散到體外就是汗。如果汗液無緣無故地流出來,就是陰陽失調的原因。比如小兒無緣無故地盜汗,就叫做自汗。自汗屬於陽症,有虛實之分。

虛者汗出翕翕,發熱惡寒,乃表虛也。汗出蒸蒸,發熱不惡寒,乃里實也。表虛者法當固表,裡實者法當攻熱。又有睡則汗出,覺則汗止,謂之盜汗。盜汗主陰虛,然當分心虛不固,心火傷陰二候。心虛當補心,心熱當涼血,最宜詳辨,因作汗解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人汗出淋漓,畏寒發熱,這是表虛的症狀。汗水蒸騰而出,發熱而不畏寒,這是裏實的症狀。表虛的人應該用固表的辦法治療,裏實的人應該用攻熱的辦法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睡著了汗水就出來,醒著了汗水就停止,這種情況叫做盜汗。盜汗主要是陰虛引起的,但是應該區分心虛不固和心火傷陰這兩種情況。心虛應該補心,心火旺盛應該涼血,最重要的是要詳細辨別,然後才能做出診斷和治療。

2. 自汗

小兒表虛,濈濈自汗,古法主玉屏風散(如蜜炙黃耆防風、土炒白朮等味)。

白話文:

小孩表虛,常自汗,古法以玉屏風散為主(如用蜜炙黃耆、防風、土炒白朮等藥材)。

若惡寒冷,陽氣虛也,古法主桂枝(如白芍桂枝、炙甘草)。加炙附子,引用薑、棗。

白話文:

如果怕冷,是陽氣虛弱引起的,古時候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用桂枝(如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)。再加上炮附子,再用薑、棗引導藥效。

陽明裡實。蒸蒸自汗。古法主白虎湯(如煅石膏、生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等味)以清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的裡實證。持續不斷自汗。古方以白虎湯(如煅石膏、生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等藥物)清熱解毒。

便秘者。古法主調胃承氣湯(如大黃芒硝、甘草,引用生薑)以攻之。

白話文:

便祕的人。古法以調胃承氣湯(有大黃、芒硝、甘草,引用生薑)爲主來攻治。

〔真按〕自汗一證,多由心腎兩虛而得之者。然陰虛陽必湊之,故發熱而自汗。陽虛陰必湊之,故發厥而自汗。皆陰陽偏勝之見端也。小兒臟腑嬌嫩,皮腠未密,或重衣厚被,致內臟生熱,熱搏於心,故心腋不能自存,而額汗出也。額為心之位,宜收斂心氣,固心血,方以炒黨參二錢,白歸身五分,另有獖豬心切一薄片,共煎湯,空心服之。

白話文:

(作者的註解)自汗這一個病症,多半是心腎兩虛所引起的。然而,陰虛陽氣必定會湊合在一起,所以會發熱並且自汗。陽虛陰氣必定會湊合在一起,所以會發作昏厥並且自汗。這些都是陰陽偏盛的徵兆。小孩子的臟腑嬌嫩,皮膚腠理還不緻密,如果穿著太厚重的衣服或被子,就會導致內臟生熱,熱氣衝擊到心臟,所以心臟和腋下無法自存,而額頭就會出汗。額頭是心臟的部位,應該收斂心氣,固護心血,可以用炒過的黨參二錢、白歸身五分,另外再加烤熟的豬心一片,一起煎湯,空腹服用。

若大病後,氣血兩虛,津液自汗,或潮熱,或寒熱發過之後,身涼自汗,日久令兒黃瘦,失治則變蒸疸,急宜固其真元。方用嫩黃耆一錢,炒黨參八分,漂白朮八分,炙甘草五分,引用龍眼肉三枚。

白話文:

  • 若在患有大病康復後,氣血兩虛,津液外溢導致自汗,或潮熱,或寒熱發作過後,身體發涼並伴隨自汗,日積月累導致兒童面黃肌瘦,如果治療不當,就會轉變成蒸疸,這時急需固護患者的真元。

  • 方藥:取用嫩黃耆一錢,炒黨參八分,漂白朮八分,炙甘草五分,引用龍眼肉三枚。

若脾虛泄瀉自汗後,而遍身冷,有時遇瀉則無汗,不瀉則有汗,此為大虛之候,急用真人參三錢(無力者用西黨參三錢)。生金錢術二錢,北乾薑一錢,炙甘草一錢,以挽救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臟虛弱、腹瀉、自汗後,渾身發冷,有時腹瀉時沒有汗,不腹瀉時就有汗,這是身體極度虛弱的時候,趕快用人參三錢(體力不支的人用西洋參三錢),生金錢草二錢,北乾薑一錢,炙甘草一錢來挽救。

瀉止,除去乾薑不用,加炙黃耆一錢,同煎。

小兒自汗,上至胸,下至臍,此胃虛也,宜補胃。方用四君子湯加黃耆。

小兒肺虛自汗,面唇俱白,六脈無力,蓋因久嗽所致。方用四君子湯麥芽五味子

白話文:

小孩肺部虛弱,容易出汗,面部和嘴脣都是白色的,六脈無力,這都是因為久咳引起的。方子用四君子湯加麥芽、五味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