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便血
小兒大便下血,皆因恣食肥甘,致生內熱,傷陰絡也。若血色黯而濁,肛門腫痛,先血後糞者為近血,名曰臟毒。若血鮮而清,腹中不痛,先糞後血者為遠血,名曰腸風。故便血屬臟毒者,肛門每多腫痛,初起古方主皂刺大黃湯消之(如皂刺、生大黃、各等分)。量兒年歲大小虛實,酌其多少。
白話文:
小孩子的排便出血,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厚甘美,而產生內熱,傷害陰血所導致。假如血色暗沈而混濁、肛門腫痛,排便先是血,之後纔是糞便,這種情況稱為「近血」,也叫「臟毒」。若血色鮮紅而清澈、腹中不疼痛,排便先是糞便,之後纔是血,這種情況稱為「遠血」,也叫「腸風」。所以假如大便出血屬於臟毒的,通常肛門大多腫痛;如果是初起,可以依照古方「皁刺大黃湯」來治療(皁刺、生大黃,各等份)。需要依照孩子年齡大小與虛實,來調整藥物的劑量。
水酒煎服。大下血後,熱盛微痛者,古法主槐花散和之(如炒槐花、側柏葉、炒枳殼、川黃連、炒荊芥穗等味)。
白話文:
用白開水煎服。大便出血以後,熱盛微痛者,古方以槐花散和解法為主(如炒槐花、側柏葉、炒枳殼、川黃連、炒荊芥穗等藥物)。
臟毒加蒼朮、苦楝;腸風加秦艽、防風。濕盛不痛者,古法主平胃地榆湯和之(如炒蒼朮、陳皮、薑炒厚朴、甘草、地榆,引用生薑)。
白話文:
臟毒加入蒼朮、苦楝;腸風加入秦艽、防風。濕盛而不痛的,古代的療法主用平胃地榆湯來調和(例如炒蒼朮、陳皮、薑炒厚朴、甘草、地榆,引用生薑)。
便血日久,脈微氣血弱者,古法主升陽和血湯和之(如炙黃耆、酒炒當歸、炒白芍、牡丹皮、陳皮、肉桂、秦艽、生地、熟地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炒蒼朮、綠升麻等味)。
白話文:
便血日久,脈搏微弱氣血虛弱的人,古方以升陽益氣和活血化瘀的湯藥合用(如炙黃耆、酒炒當歸、炒白芍、牡丹皮、陳皮、肉桂、秦艽、生地、熟地、生甘草、炙甘草、炒蒼朮、綠升麻等藥物)。
繼以人參養榮湯補之(如人參、黃耆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炒白芍、肉桂、熟地、酒洗當歸、炒甘草、陳皮,引用薑、棗)。
白話文:
接下來用人參養榮湯來調理,像是人參、黃耆、炒白朮、茯苓、炒白芍、肉桂、熟地、酒洗當歸、炒甘草、陳皮,再加入生薑、紅棗一起熬煮。
〔真按〕小兒糞前見血,此血自大腸來也。方用正雅連五分,川黃柏一錢,小條芩一錢,生甘草五分,引用燈芯十莖。
白話文:
孩子大便時帶血,這是因為血液從大腸流出來的。可以用正雅連五分、川黃柏一錢、小條芩一錢、生甘草五分,用水煎服,並用燈芯十莖引藥。
糞後見血,此血從胃脘小腸來也。方用黑梔仁五分,大生地錢半,粉丹皮一錢,大歸身五分,雅川連五分,太子參八分,生於術六分。
久不止者,本方加西黨參錢半,升麻三分。
白話文:
大便後見血,這種血是由胃脘和十二指腸流出來的。可以用黑梔子仁5分、生地黃錢半、粉丹皮1錢、大歸身5分、雅州連翹5分、太子參8分、生於術6分。
2. 溺血
小兒溺血,為精竅之病,乃尿與血先後分出者也。古法主牛膝四物湯(如牛膝、木通、鬱金、甘草梢、瞿麥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赤芍等味)。
白話文:
新生兒血尿,是影響生殖泌尿系統的疾病,是由尿液和血液先後分開流出而引起的。古代的療法首推牛膝四物湯(如牛膝、木通、鬱金、甘草梢、瞿麥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赤芍等藥物)。
〔真按〕小兒溺血,固屬罕見,若有此證,方用鮮生地錢半,生牛膝一錢,細木通八分,赤芍藥一錢,瞿麥穗五分,白雲苓二錢,引用燈花一顆。
白話文:
(真按)小兒溺血,本來十分罕見,但如果有這種症狀,可以用以下方劑:新鮮生地錢半,生牛膝一錢,細木通八分,赤芍藥一錢,瞿麥穗五分,白雲苓二錢,引用燈花一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