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血證門

2. 血解

血為一身之液,有血則筋骨臟腑皆得其灌溉而成,無血則內失所養,形容無不枯槁。小兒失血之證,陽盛乘陰,則血為熱迫,故犯氣分而妄行,不得歸入經脈也。若血病傷及於腑者,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,上行於咽,出而為吐為衄,下從二便而出,為便為溺也。若血病傷及於臟者,則溢出於胸中之清道,上從喉出,而兼咳嗽,下從精竅而出,為溺血也。

夫血藏於臟內,行於脈中,流於軀殼之內,不可得而見也,非損傷不能為病,故損之原因有三。

一曰。熱傷陽絡,腑病也。熱傷陰絡,臟病也。宜以清熱為主。

二曰努傷,宜以破逐為主。

三曰勞傷,宜以理損為主。

治血須先明此三大原因,始不至誤治小兒之失血證。循其名而核其實,因作血解。

白話文:

血是身體內的一種液體,有了血,筋骨、內臟才能得到滋養,如果沒有血,身體內部就會失去養分,外觀就會枯萎乾槁。小孩子失血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陽氣過盛而侵犯陰氣,導致血液被熱氣逼迫,所以會侵犯到氣的運行途徑而亂跑,無法回到正常的經脈中。如果血的疾病影響到腑(例如胃、腸等),血液就會滲入腸胃等濁道,向上跑到咽喉,就會出現嘔吐或流鼻血的症狀;向下則會從大小便排出,形成血便或血尿。如果血的疾病影響到臟(例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),血液就會溢出到胸腔等清道,向上從喉嚨出來,同時會伴隨咳嗽,向下則會從精竅排出,形成血尿。

血液本來藏在臟器內,在脈絡中運行,流遍全身,一般看不到,必須是受到損傷才會產生疾病,所以造成血損傷的原因有三種:

第一種是熱傷陽絡,屬於腑的疾病;熱傷陰絡,屬於臟的疾病。治療上應該以清熱為主。

第二種是使勁用力過度造成的損傷,治療上應該以破除瘀血為主。

第三種是過度勞累造成的損傷,治療上應該以調理損傷為主。

治療血病必須先了解這三大原因,才不會誤治小孩子的失血症狀。要根據病症的名稱來核對實際情況,因此寫了這篇《血解》。

3. 衄血

小兒鼻中出血,為衄血。其候鼻中乾燥,身熱不渴,苦頭痛,是熱傷陽絡也。有因傷寒失汗衄血者,乃熱鬱於榮,其身無汗,古法主麻黃湯以汗之(如麻黃、杏仁、桂枝、生甘草,引用生薑)。

身有汗者,古法主桂枝湯以解之(如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,引用薑、棗)。

設無表病,因內熱而衄血者,古法主犀角地黃湯以清之(如犀角、生地、丹皮、白芍等味)。便秘者加大黃。

〔真按〕血為水穀之精,調和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,主化於脾,總統於心,藏受於肝,宣布於肺,施泄於腎,濡潤宣通,皆此血也。鼻衄乃脾熱傳肺,血行清道,故血從鼻出,未嘗聞小兒因傷寒失汗而衄血者。方用大麥冬錢半,黑梔仁五分,片黃芩八分,細生地一錢,生甘草三分,引用燈芯十莖,鮮竹葉七片,熱甚加犀角尖磨汁二分,沖服。

白話文:

小孩鼻子出血,叫做衄血。這種情況的徵兆是鼻孔乾燥,身體發熱但不口渴,並且感到頭痛,這是因為熱邪傷到了陽絡(血管)。有的是因為感冒發燒但沒有出汗而導致鼻出血,這是因為熱邪鬱積在血脈中,身體沒有汗,古時候的方法會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(藥方包含麻黃、杏仁、桂枝、生甘草,用生薑引藥)。

如果身體有出汗,古時候的方法會用桂枝湯來解表(藥方包含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,用薑、棗引藥)。

如果沒有表證(感冒發燒等外感症狀),而是因為體內有熱導致鼻出血,古時候的方法會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熱(藥方包含犀角、生地、丹皮、白芍等藥材)。如果便秘,可以加大黃。

(真正的重點是:)血是水穀的精華,在五臟中調和,在六腑中運行,才能進入脈管,由脾臟主導運化,由心臟總管,由肝臟儲藏,由肺臟宣布,由腎臟排泄,滋潤和流通全身,這些都是血的作用。鼻子出血是因為脾熱傳到肺,血走到清道(指頭面部),所以血從鼻子出來。我從來沒聽說過小孩是因為感冒沒出汗而導致鼻出血的。治療的藥方應該用大麥冬一錢半,黑梔仁五分,片黃芩八分,細生地一錢,生甘草三分,用燈芯十莖,鮮竹葉七片引藥,如果熱很嚴重,可以加上犀角尖磨成的汁二分,沖服。

4. 吐血

小兒吐血不咳嗽者,多因內熱,致血妄行上逆也。古法主犀角地黃湯(方見本門衄血)。

若因努勞吐血者,兼咳嗽,古法主先用桃仁承氣湯,以破逐之(如桃仁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桂枝,加當歸、白芍、蘇木、紅花四味)。

繼用加味四物湯和之(如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、茅根、蒲黃、牡丹皮、黑梔子、生甘草,引用藕節),酒水煎服。

又有勞傷吐血者,亦兼咳嗽,痰中帶血,有熱者,古法主雞蘇散(如雞蘇、薄荷葉、川貝母、麥門冬、桔梗、阿膠、生地黃、生甘草、炙黃耆、白茅根、炙蒲黃等味)。無熱者,古法主救肺湯(如麥冬、人參、炙黃耆、鬱金、五味子、酒洗當歸、酒炒白芍、川貝母、炙甘草、馬兜鈴等味)。

〔真按〕凡吐血者,榮衛之氣逆也。蓋心者血之主,肺者氣之主,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,榮養百骸,溉灌筋脈,升降有常,自然順適,或外干六淫,內傷飲食,氣留不行,血壅不濡,所以熱極湧泄,不無妄動之患。且氣有餘便是火,火乘於血,得熱妄行,故上奔而為吐血也。

小兒吐血,因食傷者最多,蓋陽明多氣多血,若鬱熱內逼,必致榮血妄行。所以小兒吐血,屬胃者十之七八、甚至尚在襁褓而吐血者,多由重闈暖閣,火氣熏蒸,或過啖辛辣,流於乳房,兒吮之後,積溫成熱,熱極上崩而吐血者有之。即衄血便血溺血,亦皆由乎此。若因久嗽吐血,是又肺虛所致。

肺調百脈之氣,肝統諸經之血,脾胃有傷,榮衛虛損,故血失常道而妄行。倘此兒氣虛神倦,唇無紅色,切勿誤用寒涼,方以西洋參八分,生於術一錢,白雲苓二錢,生甘草五分,加燈芯七莖,竹葉十片,以救其脾,脾實則血自止。

若因胃中積熱而吐,則宜先清胃火,使血歸經,方用淨知母一錢,懷生地二錢,粉丹皮錢半,雅川連五分,白歸身三分,大麥冬一錢,潤玄參一錢,炙甘草五分。襁褓小兒,但用細生地一錢,連心麥冬八分,生甘草五分,引用燈芯十莖,竹葉七片。

小兒咳嗽見血,此因心腎水火不升降,火炎無制,肺胃枯燥,不可作童子癆治。方用大生地一錢,杭白芍一錢,肥知母一錢,白蓮肉一錢,玄參一錢,寸麥冬錢半,真雅連八分,天花粉五分,炙甘草五分。

白話文:

小孩吐血如果沒有咳嗽,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熱,導致血不循常道,向上逆行所致。古時候的方法主要用犀角地黃湯(藥方在講衄血的部分)。

如果因為用力過度導致吐血,同時有咳嗽,古時候的方法是先用桃仁承氣湯來攻逐(藥材包含桃仁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桂枝,再加當歸、白芍、蘇木、紅花這四味)。

之後再用加味四物湯來調和(藥材包含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、茅根、蒲黃、牡丹皮、黑梔子、生甘草,並用藕節引藥),用酒水煎煮後服用。

另外,也有因為勞累受傷導致吐血的情況,也會伴隨咳嗽,痰中帶血,如果有發熱的現象,古時候的方法主要用雞蘇散(藥材包含雞蘇、薄荷葉、川貝母、麥門冬、桔梗、阿膠、生地黃、生甘草、炙黃耆、白茅根、炙蒲黃等)。如果沒有發熱,古時候的方法主要用救肺湯(藥材包含麥冬、人參、炙黃耆、鬱金、五味子、酒洗當歸、酒炒白芍、川貝母、炙甘草、馬兜鈴等)。

(註解)凡是吐血的狀況,都是因為體內運行的氣逆亂了。心是主宰血的器官,肺是主宰氣的器官,氣負責溫養,血負責滋潤,氣血共同滋養全身,灌溉筋脈,有規律的升降,自然就會順暢舒適。如果受到外來的風邪、寒邪等侵擾,或因內傷飲食,導致氣機阻塞不通,血流瘀滯不通暢,就會因為熱積到極點而湧泄出來,難免有不正常亂動的危險。而且,氣過多就會變成火,火會侵擾血,使血因為熱而亂行,所以向上衝而導致吐血。

小孩吐血,大多是因為飲食失調所致,因為陽明經脈氣血旺盛,如果鬱熱往內逼迫,一定會導致血不循常道運行。所以,小孩吐血,大多屬於胃的問題,十之七八,甚至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吐血,多半是因為住在密閉溫暖的房間裡,火氣薰蒸,或者過食辛辣的食物,影響到母乳,嬰兒吸吮後,積溫成熱,熱到極點向上衝而吐血。就算發生流鼻血、大便出血、小便出血,也都是這個原因。如果因為長期咳嗽而吐血,則是肺虛所導致的。

肺負責調和全身經脈的氣,肝負責統管各經脈的血,脾胃如果受損,氣血虛損,就會導致血不循常道而亂行。如果小孩出現氣虛、精神疲倦、嘴唇沒有血色,千萬不要誤用寒涼的藥物,應該用西洋參八分、生白朮一錢、茯苓二錢、生甘草五分,再加燈心草七根、竹葉十片,來補養脾胃,脾胃強壯,血自然就會停止。

如果是因為胃中有積熱而吐血,就應該先清除胃火,使血回到正常的經脈,可以使用淨知母一錢、懷生地二錢、粉丹皮一錢半、雅黃連五分、白歸身三分、大麥冬一錢、潤玄參一錢、炙甘草五分。如果是襁褓中的嬰兒,只需要用細生地一錢、連心麥冬八分、生甘草五分,並用燈心草十根、竹葉七片來引藥。

小孩咳嗽時出現血,是因為心腎的水火無法正常升降,導致火熱無法控制,肺胃乾燥,不能當作是肺癆來治療。可以使用大生地一錢、杭白芍一錢、肥知母一錢、白蓮肉一錢、玄參一錢、寸麥冬一錢半、真黃連八分、天花粉五分、炙甘草五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