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6)

1. 疝解

經曰: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又曰:病在少腹痛,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。是諸疝皆起於厥陰之為病也,厥陰環陰器,入少腹,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故諸病疝莫不屬之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邪氣入侵足厥陰筋絡,會導致人突然疝氣痛。又說:腹部疼痛,大小便不暢,這種病叫做疝氣。這些疝氣都是由厥陰經病變引起的。厥陰經環繞陰器,進入少腹,任脈起於中極穴以下,沿著下腹部往上行,經過關元穴,所以各種疝氣都與任脈有關。

小兒病此,多因先天不足,本臟虛弱,復因外感風邪,內食生冷,寒邪凝結而成者有之,或因濕熱鬱於中,覆被寒邪束於外,邪氣乘虛並於血隊,流入厥陰,厥陰屬肝,其性急速,故牽引睪丸,少腹絞痛,又有胎疝一證,多因孕婦啼泣過傷,動於陰氣,結聚不散,令兒生下即成此證。

白話文:

這類小孩的疾病,多因先天的不足,臟腑虛弱,再因外感風邪,內食生冷,寒邪凝結而成;或者因濕熱鬱積於中,被外來的寒邪束縛於外,邪氣趁虛融入血脈,流入厥陰經,厥陰經屬肝,其性質急速,所以牽引睪丸,少腹絞痛;還有一種胎疝的症狀,多因孕婦啼泣過傷,動於陰氣,結聚不散,令小孩生下來即成此症。

大抵熱則疝多縱,寒則疝多痛,在血分者疝不移,在氣分者疝多動,濕腫則疝墜必重,虛腫則疝墜必輕,明乎此則治小兒諸疝無餘蘊矣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熱性體質的人疝氣較多較長,寒性體質的人疝氣較多較痛;在血液方面的疝氣不會移動,在氣方面的疝氣較多移動;濕性腫脹造成的疝氣墜痛一定較重,虛性腫脹造成的疝氣墜痛一定較輕;明確瞭解這些,那麼治療小兒疝氣就不會剩下未盡之處了。

2. 寒疝

小兒平日過食生冷,或臥濕地,以致陰結於內,氣滯不行,為日既久,復為風冷所束,水濕所傷,故發寒疝,囊冷結硬,牽引少腹作痛,初得此證,兼有表邪者,古法主烏頭桂枝湯(如桂枝赤芍、炙甘草烏頭,引用生薑)。

白話文:

小孩平時過度食用生冷的食物,或者睡在潮濕的地上,導致體內陰寒凝結,氣血運行不暢。日積月累,又受到風寒和濕氣的侵襲,因此發作寒疝,陰囊腫大堅硬,牽拉少腹疼痛。在疾病初期,兼有表邪的症狀,可以按照古方服用烏頭桂枝湯:桂枝、赤芍、炙甘草、烏頭,以及生薑煎服。

寒甚者,古法主金茱丸(如金鈴子肉一兩,吳茱萸五錢,共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,每服數丸,鹽湯送下)。

白話文:

寒證嚴重的,古法主用金茱丸(如金鈴子肉一兩,吳茱萸五錢,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酒煮麵糊做成丸劑,大小如芝麻,每次服幾丸,用鹽湯送服)。

〔真按〕小兒疝因寒邪所襲,內則少腹絞痛,外則睪丸腫大,並腹痛啼哭,皆里證,無表證,初起方用白歸身一錢,開口吳萸三分,青化桂五分,黑薑炭八分,南木香五分,小茴香一錢,炙甘草五分,煎好、加入鹽七分,為引,空心溫服)。

白話文:

真按:小兒疝氣是由於寒邪侵襲引起的,內部症狀表現為小腹絞痛,外部症狀表現為睪丸腫大,同時伴有腹痛和啼哭,這些都是裡症,沒有表症。在初期,可以使用白歸身一錢、開口吳萸三分、青化桂五分、黑薑炭八分、南木香五分、小茴香一錢、炙甘草五分,煎好後,加入鹽七分,作為引子,空腹溫服。

日久則將本方改為丸劑,早晚空心服一錢,尤效。

3. 濕熱兼寒疝

小兒平素過食厚味,致生濕熱,因濕熱之氣下行,流入囊中,復為風寒所束,遂結為疝,囊縱紅腫,常常刺痛,古法主烏頭梔子湯(如烏頭、炒梔子二味),引用順流水,入薑汁煎服。

白話文:

小孩平時吃太多味道濃鬱的食物,導致體內產生濕熱;濕熱之氣往下走,進入陰囊,又被風寒所阻塞,於是形成疝氣,陰囊紅腫,經常感到刺痛。古法治療疝氣的主方是烏頭梔子湯。烏頭和炒梔子各取兩味藥,用流動的清水煎煮,加入薑汁後服用。

〔真按〕證本濕熱,又襲寒邪,方用漂蒼朮一錢,炒黃柏一錢,制南星八分,香白芷一錢,山楂肉一錢,廣橘核錢半,六神麯五分,吳茱萸三分,炒薏米一錢,共研細末,麵糊為丸,每次淡鹽湯吞下一錢五分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真正的方案是:證據的本質是濕熱,又襲擊了寒邪,方劑用漂蒼朮一錢,炒黃柏一錢,制南星八分,香白芷一錢,山楂肉一錢,廣橘核錢半,六神麯五分,吳茱萸三分,炒薏米一錢,共研細末,麵糊為丸,每次淡鹽湯吞下一錢五分,空心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