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初生洗浴

臨浴時須擇無風密處,適可而止不可久坐水中,冬月恐其受寒,夏月恐其傷熱。其湯古用虎頭骨、桃枝、金銀器、豬膽汁煎湯洗之;或用桃槐桑梅柳五枝加豬膽汁洗之,以去汙穢而潤肌膚,並可使兒少驚,亦不多生瘡疥。

〔真按〕洗浴當護兒背,以防風寒從背入,而成癇風,又需掩好肚臍,勿令潮濕,恐生撮口臍風,其湯只用鮮菖蒲金銀器煎洗,尤為簡切。

白話文:

給新生兒洗澡時,要選擇沒有風的密閉空間,洗的時間要適可而止,不要在水裡坐太久。冬天要小心寶寶著涼,夏天要小心寶寶太熱。古時候洗澡的湯水會用虎頭骨、桃枝、金銀器、豬膽汁一起煮,或是用桃樹、槐樹、桑樹、梅樹、柳樹的五種樹枝加豬膽汁煮來洗,這樣可以去除汙垢、滋潤皮膚,也可以讓寶寶比較不容易受到驚嚇,並且比較不會長瘡疥。

洗澡的時候要保護好寶寶的背部,防止風寒從背部進入,造成癲癇;還要蓋好肚臍,不要讓肚臍潮濕,以免產生破傷風。洗澡的湯水可以用新鮮的菖蒲和金銀器一起煮來洗,這樣最簡單又有效。

2. 初生哺乳

凡初乳先須捏去宿乳後與之。

凡母欲寐即奪其乳,恐睡困不知飽足,亦防兒之鼻風吹乳,變成外吹。

嬰兒半歲以內,只可吃乳,出六個月,方可與稀粥,然腸胃尚脆而窄,不可與乳同吃,恐乳食相併,難以克化。

白話文:

剛出生的嬰兒,餵奶時要先把乳房裡積存的舊乳汁擠掉,再給嬰兒餵奶。

母親想睡覺時,就要把乳頭從嬰兒嘴裡拿開,以免睡著了不知道嬰兒是否吃飽,也避免嬰兒的鼻息吹到乳汁,造成乳汁冷掉,變成外吹乳。

嬰兒六個月大以前,只能餵母乳。到了六個月大,才可以開始餵食稀粥,但此時嬰兒的腸胃仍然脆弱且狹窄,不能和母乳一起餵食,以免母乳和粥食混合,難以消化。

3. 初生乳核

嬰兒初生,兩乳必有核子,歷久不散,則腫硬成毒,啼哭不已,須常常將兩乳揉去乳汁,其核自消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兩邊乳房一定會有像小硬塊的東西,如果時間久了沒有消散,就會腫脹變硬形成毒瘡,導致嬰兒哭鬧不停。必須時常按摩兩邊乳房,將乳汁擠出來,硬塊自然就會消失。

4. 初生剃頭

嬰兒彌月,剃頭,須向密室溫暖處剃之,因其氣血未盈,寒風易入,剃後須用杏仁三枚,研細,薄荷三葉再同研,將麻油滴三四點,合膩粉拌勻擦頭上,能避風邪,免生瘡癤熱毒等症。

〔真按〕剃胎頭不用熱湯,只用煮熟雞子黃去白一個乘熱擦頭,比湯洗尤覺柔滑易剃,可免濕氣傷風。

白話文:

嬰兒滿月時剃頭,必須在溫暖的密閉房間裡進行,因為他們氣血尚未充足,寒風容易侵入。剃完頭後,要用三顆杏仁磨成細粉,再加入三片薄荷一起磨碎,然後滴入三四滴麻油,與痱子粉混合均勻,塗抹在頭上,這樣可以避免風邪,防止長瘡、癤子和熱毒等疾病。

(特別註解)剃胎毛時不用熱水,只要用煮熟的雞蛋黃,去掉蛋白,趁熱擦拭頭部,會比用熱水洗更柔滑容易剃,而且可以避免濕氣和傷風。

5. 初生無皮

兒初生下,滿身無皮,但是紅肉,其證有二:(甲)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,傳染胞胎,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,或下半身赤爛,甚至色帶紫黑者。(乙)因月分未足,生育太早,遍體浸漬,紅嫩而光,二證俱是險惡之候。

(甲)證因父母遺毒而無皮者,古法內服換肌消毒散(如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、皂刺、土茯苓、銀花、連翹、生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鮮皮、防風,引用燈芯等味),外敷清涼膏(用石灰粉水泡露一宿,面上浮起如雲皮者,輕輕取之,微帶清水,對小磨香油順攪成膏),或用雞黃散(如黃柏、石膏,各等分煅研細末),濕則干撲,干則用豬膽汁調塗。

(乙)證因胎元不足者,古法內服當歸飲(如何首烏、白鮮皮、白蒺藜、甘草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人參、黃耆、川芎等味),外用早稻白米研細粉,時時撲之,其皮漸生。

〔真按〕內服多味湯藥,斷非兒體所能勝。(甲)證只用金銀花、生甘草、煎湯服之,外加蘆甘石研粉,調雞子清塗之。(乙)證不必服藥,只用頂好粳米,此米產自福建省,次則江西弋陽縣所出,遜於閩產,研極細粉,撲之,較為平穩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全身沒有皮膚,呈現紅色的肉狀,這種情況主要有兩種原因:

(甲)一種是因為父母本身有梅毒,將毒素傳染給胎兒,導致嬰兒出生時,可能上半身或下半身皮膚潰爛,甚至呈現紫黑色。

(乙)另一種是因為懷孕月數不足,過早生產,導致嬰兒全身浸潤在羊水中,皮膚紅嫩光滑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危險的徵兆。

(甲)這種因父母遺傳毒素而導致沒有皮膚的情況,古時候的方法是,內服換肌消毒散(藥材包含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、皂刺、土茯苓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生甘草、白芷、苦參、白鮮皮、防風等,並用燈芯草引藥),外敷清涼膏(將石灰粉泡在水中靜置一晚,取其表面浮起的薄膜,稍微帶點水,加入麻油攪拌成膏狀),或者使用雞黃散(將黃柏、石膏等分煅燒後研磨成細粉),如果患處潮濕就直接撲上藥粉,如果乾燥就用豬膽汁調和後塗抹。

(乙)這種因胎兒發育不足而導致沒有皮膚的情況,古時候的方法是內服當歸飲(藥材包含何首烏、白鮮皮、白蒺藜、甘草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人參、黃耆、川芎等),外用早稻白米研磨成細粉,隨時撲在患處,皮膚會逐漸長出來。

[編者註] 內服多種藥材的湯藥,嬰兒的身體是承受不住的。(甲)這種情況只需用金銀花、生甘草煎湯服用,外敷將爐甘石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。(乙)這種情況不必吃藥,只需用最好的粳米,這種米產自福建省,其次是江西弋陽縣產的米,但不如福建產的好,將米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撲在患處,會比較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