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心疳

小兒心疳,證見面紅目赤,壯熱有汗,時時驚煩,咬牙弄舌,口舌乾燥,渴飲生瘡,小便紅赤,胸膈滿悶,睡喜伏臥,懶食乾瘦,或吐或利諸病狀,熱盛者,古法主瀉心導赤湯(如木通、生地、黃連、生甘草,引用燈芯)。

白話文:

小兒心疳,症狀表現為面紅目赤,身體發熱有汗,時時驚恐煩躁,咬牙弄舌,口舌乾燥,口渴飲水會生瘡,小便紅赤,胸膈滿悶,喜歡俯臥睡覺,懶得吃東西導致消瘦,或者出現嘔吐或腹瀉等症狀。症狀較嚴重的,按照古法可以用瀉心導赤湯(如木通、生地、黃連、生甘草,引用燈芯)治療。

熱盛生驚者,古法主珍珠散(如珍珠、麥冬、天竺黃、金箔牛黃胡黃連、生甘草、羚羊角大黃當歸硃砂雄黃茯神犀角,研為細末),以茵陳蒿湯調勻,冷服之。

白話文:

容易受到熱症驚嚇的人,按照古法治療,以珍珠散(如珍珠、麥冬、天竺黃、金箔、牛黃、胡黃連、生甘草、羚羊角、大黃、當歸、硃砂、雄黃、茯神、犀角)研磨成細粉末)為主,將珍珠散使用茵陳蒿湯調和混合均勻,冷服。

病久心虛者,古法主茯神湯(如茯神、當歸、人參、炙甘草,引用龍眼肉),煎服。煩渴者加麥冬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長期纏身導致心臟虛弱,依照古方應以茯神湯為主(成分包括茯神、當歸、人參、炙甘草,加上龍眼肉),煮好後服用。如果病人煩躁且口渴,可加入麥冬。

〔真按〕心屬火,色赤主血脈,故有壯熱驚煩之現象,心與包絡相連,心熱,急防攻入包絡,致生變端,珠箔之鎮墜,當歸之辛散,均不相宜,所以熱盛但用鮮竹葉十五片,細木通一錢,天竺黃二錢,生白芍八分,生甘草梢三分,煎好,以羚羊尖磨汁二分沖服。

白話文:

〔真實的診療意見〕心臓屬火,火屬紅色,主掌血脈,所以如果有壯熱、煩躁的現象,就表示可能有心火過旺的情況。而心臟與包絡相連,如果心火過旺,很容易會侵襲到包絡,引發更多問題。因此,在治療時,珠箔的鎮靜作用和當歸的辛散作用都不太合適。所以,在治療時,只用鮮竹葉十五片、細木通一錢、天竺黃二錢、生白芍八分、生甘草梢三分來煎煮,然後加入羚羊尖研磨出的汁液二分,一起服用。

若病久心虛,方用太子參三錢,硃砂拌茯神錢半,熟地黃錢半,生白芍二錢,遠志肉一錢,生甘草八分,酸棗仁五分,引用石菖蒲三分,煅龍齒錢半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有長期的虛弱症狀,可以用太子參三錢、硃砂拌茯神錢半、熟地黃錢半、生白芍二錢、遠志肉一錢、生甘草八分、酸棗仁五分,引用石菖蒲三分,煅龍齒錢半。

2. 疳渴

小兒疳渴,多因肥甘積熱,煎耗脾胃,以致津液虧損,故不時大渴引飲,心神煩熱,古法主清熱甘露飲(如生地黃、麥冬去心、石斛、生知母、蜜炙枇杷葉、煅石膏、生甘草茵陳蒿黃芩,引用燈芯)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出現疳渴症,大多是因為飲食甜膩肥甘,體內積熱,煎熬消耗掉脾胃的機能,導致津液虧損,所以常覺得口渴想喝水,心神煩躁炎熱。古代的方法主要以清熱甘露飲為主,由生地黃、麥冬去心、石斛、生知母、蜜炙枇杷葉、煅石膏、生甘草、茵陳蒿、黃芩,以及燈芯等藥材組成方劑。

〔真按〕小兒恣食肥甘,傷津耗液,胃氣下陷,故津液不生,治法固以生津為主,然不補其胃,則清陽不得上升,何能生其津液,宜以補胃兼清積熱為法,方用淡竹葉錢半,細生地二錢,金釵石斛錢半,原麥冬一錢,制天冬一錢,西洋參一錢,生白朮一錢,茯苓片二錢,粉葛根五分,生甘草五分,引用金銀花露一兩。

白話文:

〔真按〕小兒喜歡吃肥甘之物,會損傷津液,耗損體液,導致胃氣下降,因此津液無法滋生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滋生津液,但如果不補益脾胃,則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又怎麼能滋生津液呢?所以適合用補益脾胃、清熱瀉火的治療方法。藥方使用淡竹葉錢半、細生地二錢、金釵石斛錢半、原麥冬一錢、制天冬一錢、西洋參一錢、生白朮一錢、茯苓片二錢、粉葛根五分、生甘草五分,沖服金銀花露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