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疳腫脹
小兒疳病腫脹之證,氣逆喘咳,胸膈痞悶,肚腹腫脹,面色浮光,多因傳化失宜,脾肺兩傷所致,古法主御苑勻氣散(如桑皮、桔梗、赤苓、甘草、藿香、陳皮、木通,引用姜皮、燈芯)。
〔真按〕疳者干也,灼津液而干於內者多,窒樞機而腫於外者少,此證宜平其乖逆之氣,復其傳化之權,方用炒枳實一錢,制野術錢半,蜜炙桑皮錢半,廣木香五分,薑製竹茹錢半,大腹皮六分,茯苓皮三錢,小青皮三分,留白陳皮五分,方通草五分,引用絲瓜絡三寸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小兒疳病中的腫脹症狀,這種情況多是因為消化吸收功能失調,導致脾臟和肺臟都受到損傷。患兒會出現氣喘、咳嗽、胸口憋悶、肚子脹、臉色浮腫等症狀。古代中醫主要用「御苑勻氣散」來治療,這個方劑的成分包括桑白皮、桔梗、赤茯苓、甘草、藿香、陳皮、木通,並以生薑皮和燈心草作為藥引。
「疳」的意思是「乾」,疳病多表現為體內津液被消耗殆盡的「乾」症,而腫脹在外的情況較少見。對於這種腫脹的症狀,治療的重點是調理紊亂的氣機,恢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。所用的方劑包含:炒枳實一錢,炮製過的白朮一錢半,蜜炙桑白皮一錢半,廣木香五分,薑汁製過的竹茹一錢半,大腹皮六分,茯苓皮三錢,小青皮三分,留白陳皮五分,方通草五分,並以三寸長的絲瓜絡作為藥引。
2. 疳痢
小兒疳痢,皆由熱結腸胃,證見腹中窘痛,下痢或赤或白,古法主香連導滯湯(如青皮、陳皮、厚朴、川芎、川黃連、生甘草、山楂、神麯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,引用燈芯)。
〔真按〕痢系疳疾曰久,而下赤白,小兒之腸胃,因疳積熱,因熱下痢,且因胃熱而牽及腸熱,法宜雙清腸胃,其積熱始得下行,方用生錦紋五分,人中黃一錢,油厚朴八分,川黃連三分,生條芩八分,煨木香一錢,結檳榔八分,廣橘紅錢半,建神麯錢半,最好以雪水煎藥服,無雪水改用長流水亦可。
白話文:
小兒疳積下痢,都是因為熱氣鬱結在腸胃,症狀可見腹部疼痛不適,排泄出紅色或白色的痢疾。古方主要使用香連導滯湯(例如青皮、陳皮、厚朴、川芎、川黃連、生甘草、山楂、神麯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,加燈心草煎煮)。
疳疾引起的痢疾日久,會排泄出紅色或白色的物質。小兒的腸胃,因為疳積而產生熱,因為熱而導致下痢,而且因為胃熱牽連到腸子的熱,治療方法應該同時清腸胃之熱,這樣積熱才能向下排解。藥方使用生大黃五分,人中黃一錢,油厚朴八分,川黃連三分,生黃芩八分,煨木香一錢,結檳榔八分,廣陳皮一錢半,神麯一錢半,最好用雪水煎藥服用,如果沒有雪水可以用流動的河水代替。
3. 肝疳
小兒肝疳,證見面目爪甲皆青,眼生眵淚,隱澀難睜,搖頭揉目,合面睡臥,耳瘡流膿,腹大青筋,身體羸瘦,燥渴煩急,糞青如苔諸狀,古法主柴胡清肝散(如銀柴胡、炒梔子、連翹、生地、黃連、赤芍、龍膽草、青皮、生甘草,引用燈芯、竹葉)。
〔真按〕肝屬木,色青主筋,故病狀多現青色,以柴胡舒肝,須防迫火上炎,以龍膽瀉肝,亦慮傷陰下降,法宜涼肝平木,則熱自清,方用細生地二錢,生白芍錢半,赤芍藥一錢,人中白八分,霍山石斛錢半,雲茯苓二錢,胡黃連五分,淡竹葉錢半,五穀蟲錢半,引用鮮車前草一錢,鮮茅根二錢。
白話文:
小兒肝疳的症狀,可見面部、眼睛、指甲都呈現青色,眼睛產生眼屎眼淚,眼部乾澀難以睜開,搖頭揉眼睛,趴著睡覺,耳部瘡瘍流膿,腹部腫大且青筋暴露,身體消瘦,口渴煩躁,大便呈青色如苔蘚等狀況。古代醫治方法主要使用柴胡清肝散(例如:銀柴胡、炒梔子、連翹、生地、黃連、赤芍、龍膽草、青皮、生甘草,並加入燈芯、竹葉煎煮)。
肝屬木,其色為青,主筋,所以肝疳的症狀多呈現青色。用柴胡來疏通肝氣,但須要防止肝火上炎;用龍膽草來瀉肝火,也需要考慮到損傷陰液下行的情況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涼肝平木為主,這樣熱邪自然會清除。藥方如下:細生地二錢,生白芍一錢半,赤芍藥一錢,人中白八分,霍山石斛一錢半,雲茯苓二錢,胡黃連五分,淡竹葉一錢半,五穀蟲一錢半,並加入鮮車前草一錢,鮮茅根二錢一起煎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