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霍亂解

經曰,足太陰厥氣上逆,則霍亂。又曰,不連熱則熱至,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。此病起於倉猝,揮霍擾亂,無有或止,然小兒得之,多因夾食傷寒,陰陽乖隔,上吐下瀉,煩躁悶亂,即此證也。蓋人有三焦,上焦受納水穀,主入而不主出,中焦腐化水穀,流行於五臟六腑,下焦分別水穀,主出而不主納,故邪在上焦則吐,邪在下焦則瀉,邪在中焦,則上吐下瀉。大凡濕霍亂能吐能瀉,則邪氣上下得出,迨穢滯出盡,則吐瀉自止,故治之尚易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當足太陰脾經的氣向上逆行時,就會引起霍亂。另外,如果一個人沒有在適當的時候連續服藥,就會導致熱邪的到達,這時患者的身體就會發熱,出現嘔吐和腹瀉的霍亂症狀。霍亂這種病發病急促,會導致患者精神大亂,難以控制。小兒患上霍亂,多是由於夾食傷寒,導致陰陽失調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和悶亂等症狀,與這種情況相似。人體有三焦,上焦負責接受和消化食物,主導食物的進入但不主導食物的排出,中焦負責將食物腐化並運行於五臟六腑,下焦負責分別食物並排出體外,主導食物的排出但不主導食物的進入。因此,如果邪氣在上焦,就會引起嘔吐,如果邪氣在下焦,就會引起腹瀉,如果邪氣在中焦,就會引起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。一般來說,濕霍亂可以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則表明邪氣從上下兩端排出,等到體內的穢物和停滯之物全部排出後,嘔吐和腹瀉就會自然停止。因此,治療濕霍亂相對容易。

若干霍亂則上不得吐,下不得瀉,脾胃六邪,毫無出路,若加喘滿作搐,多不可救,故稱難治。且治須分別寒熱,慎勿錯認誤投,此最要關鍵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霍亂病嚴重到上吐不出來,下瀉不出來,脾胃裡的六邪都無法排出,如果再加上喘氣急促、腹部脹滿、抽搐,大多數人都沒救了,所以這種病很難治。而且治療時必須分清是寒性還是熱性,千萬不要搞錯,誤用藥物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
2. 乾霍亂

乾霍亂乃寒暑凝結,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腹中絞痛,俗名絞腸痧。其證煩渴大飲者屬熱,古法主桂苓甘露飲(如土炒白朮茯苓澤瀉石膏、水飛滑石豬苓寒水石,加肉桂少許)。

白話文:

乾霍亂是寒暑交合後凝結而成的,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拉卻拉不出來,腹中絞痛,俗名叫做絞腸痧。如果有煩渴想喝很多水的情況,表示是熱性的,古法治療法是使用桂苓甘露飲(例如:用土炒過的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石膏、水飛滑石、豬苓、寒水石,再加少許桂皮)。

若厥逆不渴者,屬寒,古法主理中湯(如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)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厥逆但不口渴的症狀,屬於寒證,古法主要以理中湯來治療,其組成包括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
〔真按〕小兒體弱不能忍耐,得絞腸痧證尤易生變,無論陰痧陽痧,急用食鹽和陰陽水與服,一面令兒伏臥,以手蘸溫水,輕輕拍其兩膝彎,名曰委中穴,細看彎內有紫黑點出現,以銀針刺出惡血,立時即松,脾脈、肝脈、腎脈三陰之脈皆從此委中穴經過。

白話文:

(真按)小孩體弱不能忍耐,得了絞腸痧症尤其容易發生變化,不論是陰痧還是陽痧,急着用食鹽和陰陽水一起服用,一面讓小孩伏臥,用手指蘸溫水,輕輕拍打小孩的雙膝彎處,那裡叫做委中穴,仔細看彎曲內部是否有紫黑色的點出現,用銀針刺出惡血,當下就會鬆開,脾經、肝經、腎經三條陰經都從這個委中穴經過。

又一法以軟帛蘸香油擦兩手肘內彎,名曰曲池穴,颳起紫疹,亦立時即松,肺脈、心脈、心包絡脈皆從此曲池穴經過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方法,是用柔軟的布沾上香油擦拭兩隻手肘內彎處,這個穴位叫做「曲池穴」,擦拭後會出現紫色的疹子,疹子出現後,身體就會立即放鬆,肺經、心經、心包經都經過這個「曲池穴」。

繼以湯劑,腹痛手足冷者、為陰痧,方用藿香梗一錢,廣木香八分,油厚朴八分,炒枳實一錢,炙甘草五分,煎好、再以蘇合香丸半粒,研細,調藥溫服,腹痛手足暖者,為陽痧,方用生扁豆錢半,川厚朴八分,赤茯苓錢半,砂仁粉五分,薑黃連五分,引用荷花露半兩,沖服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給予湯劑,肚子痛、手腳冰冷的,為陰痧,方子是用藿香梗一錢、廣木香八分、油厚朴八分、炒枳實一錢、炙甘草五分,煎煮好後,再以蘇合香丸半粒研細,調入藥中溫服;肚子痛、手腳溫暖的,為陽痧,方子是用生扁豆錢半、川厚朴八分、赤茯苓錢半、砂仁粉五分、薑黃連五分,用荷花露半兩沖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