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麻疹忌食生冷

疹本火候,自發熱至出透之日,未免有口渴煩躁,故多喜食冷物,然食冷雖曰無妨,而生冷始終當忌,即使透表之後,只可以雪梨、蓮藕、荸薺、柿餅略食,亦不可恣食,若桃、李、梅子、柑、橘、石榴、菱角,又在所必忌。

白話文:

麻疹本身屬熱性疾病,從發燒到疹子完全發出的這段期間,難免會有口渴煩躁的症狀,所以病人大多喜歡吃冰涼的食物。雖然吃些涼性食物無妨,但生的、冰冷的食物則始終應該避免。即使在疹子完全發出後,也只能稍微吃些像是雪梨、蓮藕、荸薺、柿餅等這類食物,而且不能沒有節制地吃。至於像桃子、李子、梅子、柑橘、石榴、菱角等食物,更是一定要忌口的。

2. 麻疹忌食辛辣

小兒出疹,最嗜辛辣之味,與熱湯水,蓋疹屬火候,火蘊於內,得辛辣熱物,而痰火暫快,故多喜食,如或因其酷飲,遂以胡椒、茱萸作湯,或醇酒、薑、蒜、韭、薤之類,與食而順其欲,暫雖快暢,久則痰火益甚,致疹變為紫黑色,或二便閉結,或成血痢腸頭露出,或生牙疳,或唇舌破裂,或喉中痰響齁䶎,或五竅出血,或大熱不止,致胃火益甚,而飲食即吐不能下者,種種惡候,因而生焉,食物既忌辛辣之味,藥劑更忌辛辣之品,又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孩子出麻疹時,最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和喝熱湯水,這是因為麻疹屬於火症,體內積聚了火氣,吃了辛辣熱物,痰火暫時得到疏解,所以孩子會喜歡吃。如果家長因為孩子哭鬧,就用胡椒、茱萸煮湯,或者給孩子喝烈酒、吃薑、蒜、韭菜、蕌頭之類的東西,來順從他們的慾望,雖然孩子一時會感到舒服,但時間久了,痰火會更加嚴重,導致麻疹變成紫黑色,或者大小便不通,或者變成血痢、脫肛,或者長牙疳,或者嘴唇舌頭破裂,或者喉嚨裡痰聲呼嚕呼嚕響,或者鼻子、眼睛、耳朵、嘴巴、肛門出血,或者持續高燒不退,導致胃火更盛,一吃東西就吐,食物無法下嚥,各種嚴重的症狀,都會因此產生。既然食物上已經忌諱辛辣的味道,那麼藥物方面更忌諱辛辣的藥品,這道理也就很清楚了。

3. 麻疹忌食諸肉、雞、魚、鹽、醋等物

疹證,凡馬、牛、豬、羊、鵝、鴨、魚腥等味,鹽、醋、甘、甜、麵食、五辛、滯氣煎煿等物,必俟疹收後四十九日之外,方可食用。惟宜食淡,庶無後患,否則食鹽太早,令兒咳嗽;食五辛太早,能生驚熱;食葷腥太早,必生奇證,慎之慎之。

白話文:

麻疹期間,應避免食用馬、牛、豬、羊、鵝、鴨等肉類,以及魚類等腥味食物,還有鹽、醋、甜食、麵食、五辛等刺激性食物,以及容易導致氣滯、油炸的食物。必須等到麻疹消退後的四十九天之後,才可以食用這些食物。這段期間只適合吃清淡的食物,才能避免後遺症。否則,如果太早食用鹽,會讓小孩咳嗽;太早食用五辛等刺激性食物,可能會引起驚厥、發熱;太早食用葷腥食物,則可能引發各種奇怪的症狀,務必謹慎小心。

4. 麻疹忌用補澀

疹證初起,多有泄瀉不止者,其毒火正可因瀉而減,此殊無妨,若出透之後,而瀉紅黃色糞者,乃內有伏熱也,與泄瀉過甚者,俱宜以加味三苓散與之,一服即愈,切不可用參朮訶蔻補澀之劑,以圖速止,否則必多變證,輕則變為休息痢,重則變為腹脹喘滿而不可救,戒之戒之。

附加味三苓散方

結豬苓(七分),細木通(七分),車前子(七分),赤茯苓(七分),宣澤瀉(八分),酒炒黃芩(五分),炒研牛蒡子(五分),川黃連(二分),引用燈芯(五十寸)

白話文:

麻疹剛開始發作時,很多病人會不停腹瀉,這時體內的火毒正好可以藉由腹瀉減輕,這並無大礙。如果在疹子完全發出後,還排出黃紅色糞便,表示體內有潛藏的熱邪,與腹瀉過度的情況,都應該服用「加味三苓散」,通常一劑就能痊癒。千萬不可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訶子、肉豆蔻這類補澀收斂的藥物來快速止瀉,否則病情會有很多變化,輕則變成時好時壞的痢疾,重則變成腹脹氣喘,難以救治,千萬要謹慎小心。

加味三苓散的藥方組成如下:

結豬苓(七分)、細木通(七分)、車前子(七分)、赤茯苓(七分)、宣澤瀉(八分)、酒炒黃芩(五分)、炒研牛蒡子(五分)、川黃連(二分),用五十寸的燈心草煎藥。

5. 麻疹收沒太早

疹證見形,三日之後,當漸次沒落,不疾不徐,方為無病,若一二日疹即收沒,此為太速,因調攝不謹,或為風寒所襲,或為邪穢所觸,以致毒反內攻,輕則煩渴譫狂,重則神昏悶亂,古法主內服荊防解毒湯(如薄荷、連翹、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大青葉、犀角、人中黃,引用燈芯、蘆根)。

亦有當散不散者,因有虛熱留滯於肌表也,其證潮熱煩渴,口燥咽乾,切不用純用寒涼之劑,古法主柴胡四物湯(如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人參、淡竹葉、地骨皮、知母、黃芩、麥冬,引用生薑、紅棗)。

〔真按〕疹證因風寒邪穢所傷,收沒太早,方用荊防解毒,正合病情,茲擬鮮大青葉二錢,北防風一錢,酒黃芩一錢,酒黃連五分,連翹殼一錢,人中黃一錢,荊芥穗六分,犀角片五分,蘇薄荷六分,引用燈芯一束,鮮蘆根二錢,牛蒡子一錢。

若虛熱留滯肌表,方用鮮生地三錢,臺黨參錢半,當歸尾八分,軟柴胡五分,炒白芍一錢,炒知母一錢,酒黃芩八分,蜜炙桑白皮八分,淡竹葉五分,麥冬去芯一錢,引用小紅棗一枚。

白話文:

麻疹出現後,三天之後應該會逐漸消退,不快不慢才是正常的。如果一兩天內麻疹就消失,這就太快了,原因可能是調養不當,或是被風寒侵襲,或是接觸到污穢的東西,導致毒邪反而向內侵犯,輕微的症狀會煩躁、口渴、說胡話、發狂,嚴重的會神智不清、煩悶混亂,古代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內服荊防解毒湯(藥材例如:薄荷、連翹、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大青葉、犀角、人中黃,藥引是燈芯草、蘆根)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應該消退卻沒有消退,這是因為有虛熱停留在肌膚表面,症狀有:潮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口乾、咽喉乾燥,這時千萬不能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,古代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用柴胡四物湯(藥材例如: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人參、淡竹葉、地骨皮、知母、黃芩、麥冬,藥引是生薑、紅棗)。

〔真按〕麻疹因為風寒或接觸到污穢的東西而過早消退,藥方使用荊防解毒湯,正好符合病情,現在我擬定藥方如下:鮮大青葉二錢,北防風一錢,酒黃芩一錢,酒黃連五分,連翹殼一錢,人中黃一錢,荊芥穗六分,犀角片五分,蘇薄荷六分,藥引是燈芯草一束,鮮蘆根二錢,牛蒡子一錢。

如果是虛熱停留在肌膚表面,藥方使用:鮮生地三錢,臺黨參一錢半,當歸尾八分,軟柴胡五分,炒白芍一錢,炒知母一錢,酒黃芩八分,蜜炙桑白皮八分,淡竹葉五分,麥冬去芯一錢,藥引是小紅棗一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