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1)

1. 麻疹解

麻疹之名,各方不同,北京以溫疹為命名,河南以粰疹為命名,山西陝西以糠瘡為命名,山東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俱以疹子為命名,江南以痧疹為命名,浙江以瘄子為命名,湖廣江西俱以麻疹為命名,又呼為艄子,聞人氏以膚疹為命名,雖四方之命名有別,其實皆一疹也,他如瘙疹、癮疹、溫疹、蓋豆疹,皆非正疹,惟麻疹乃謂之正疹,亦系胎元之毒,伏於六腑,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,自肺脾而出,故多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眼淚汪汪,兩胞浮腫,身熱二三日、或四五日,始見點於皮膚之上,形如麻粒,色若桃花,間有類於痘大者,此麻疹初發之象也,形尖疏稀,漸次稠密,有顆粒而無根暈,微起泛而不生漿,此麻疹見形之後,大異於痘也,但調治麻疹者,慎毋失之大意,以麻疹變化之迅速,較出痘更有甚焉者,此亦小兒萬不能免之一大證也。

白話文:

麻疹的名稱,各個地方不同。在北京,麻疹被稱為溫疹,河南地區稱為粰疹,山西、陝西區域稱為糠瘡。山東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貴州、四川都稱麻疹為疹子,江南地區稱麻疹為痧疹,浙江地區稱麻疹為瘄子,湖廣、江西地區都稱麻疹為麻疹,又稱作艄子。聞人氏將麻疹稱為膚疹。雖然各地的名稱各不相同,但實際上都是一種疹子。其他的疹子,例如瘙疹、癮疹、溫疹、蓋豆疹,都不是正疹,只有麻疹才被認為是正疹。麻疹是由胎元之毒引起的,積聚在六腑,遇上天地邪陽火旺之氣,從肺脾而出,所以會出現多咳嗽、噴嚏、鼻涕清稀、眼淚汪汪、兩眼浮腫的症狀。發燒二、三日,或四、五日,皮膚上開始出現疹子。疹子如麻粒,顏色像桃花,偶爾也有類似痘瘡般大的疹子。這是麻疹初發時的表現。疹子尖而疏,逐漸變得密集,有顆粒但沒有根暈,微微隆起但不產生膿漿。這是麻疹出現後,與痘瘡很大的不同。但治療麻疹的人,一定要謹慎細心,不要掉以輕心,因為麻疹的變化非常迅速,比出痘瘡更為嚴重。麻疹是小兒不能避免的一大症候。

2. 麻疹輕重辨

輕證因小兒氣血和平,素無他病,雖感時氣而正能制邪,發熱和緩,微微汗出,神氣清爽,二便調勻,見點則容易透澈,散沒則不疾不徐,此係輕證為易治。

白話文:

病情較輕,是由於小兒氣血和順,平時沒有其他疾病。即使受到時令流行的疫氣侵襲,也因正氣抗邪,發熱緩和,微微出汗,精神清爽,二便正常。汗出時容易透徹,汗退時不快不慢,這種情況病情較輕,容易治療。

重證因小兒素有風寒,食滯、表裡交雜,一觸邪陽火旺之氣,內外合發,而正不能制邪,必大熱無汗,煩躁口渴,神氣不清,便閉尿澀,見點不易透澈,收散或太緊束,此係重證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重病通常是由於兒童向來就有風寒、飲食積滯、表裡交雜,一遇到陽氣旺盛的邪氣,內外結合發作,而正氣不能制伏邪氣,必然產生高熱無汗,煩躁口渴,神志不清,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症狀十分明顯不易轉變,不管是使用收斂法或發散法都要注意不要太過嚴格,這是重病所以難以治癒。

3. 麻疹證象並主治大綱

麻疹之證,其初發熱,與傷寒相似,但疹則面頗紅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目中淚出,呵欠喜睡,或吐或瀉,或手掐眉目鼻面之為異耳,不可誤作傷寒施治,而妄用汗下也。

白話文:

麻疹的症狀,初期發熱,與傷寒類似,但麻疹則面部比較紅,咳嗽、打噴嚏,鼻涕清稀,眼睛流淚,打呵欠、喜歡睡覺,可能會嘔吐或腹瀉,或者用手掐眉目鼻面,這些是麻疹的特殊症狀。不能誤以為是傷寒而進行治療,而亂用汗法和瀉法。

妄汗則增其熱,而證一變,或鼻衄,或咳嗽,或口瘡咽痛,或兩目赤痛,或煩躁,或大小便不通。

妄下則虛其里,而證又一變,或滑泄,或滯下。

經曰:必先歲氣,勿伐天和,言不可妄汗妄下也,故治麻疹者,於未出之先,宜用表發,不宜過用寒涼,恐冰伏毒熱,雖出也不能盡透,其毒反內攻於心,若已出透,又當用清利之品,以祛內之餘熱,況麻疹屬陽,留熱則傷陰,陰分傷則血耗,最後以養血為正宗,至臨時權變之方,則又當隨證為轉移,非楮墨之所能盡述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說:必須先了解一年的氣候,不要違背天地的和諧,意思是不能隨便發汗和洩瀉。所以治療麻疹,在麻疹還沒發出之前,應該使用發表的藥物進行治療,不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以免寒涼之氣把毒熱「冰」住,即使麻疹發出來了也不能徹底透發,反而毒熱會內攻心臟。如果麻疹已經透發出來了,則應該使用清利之品,以消除體內的餘熱。況且麻疹屬於陽性,如留有餘熱則會損傷陰分,陰分受損則血會耗傷,最後以養血為正宗治法。至於臨牀上權變之方,則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,不是紙筆所能盡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