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癇解
小兒癇證,類乎驚風痙風者,謂發時昏倒抽搐,痰涎壅盛,氣促作聲,故與驚痙二證相似也。但其四體柔軟,不過一食之頃即醒,依然如無病之人,非若驚風之神志不定,又非若痙風之一身強硬、終日不醒也,其證不一,治法亦各不同,臨證最宜詳辨,方可下藥。
白話文:
小兒癇症與驚風、痙風類似,發病時昏倒抽搐,痰液和口水壅盛,呼吸急促,氣促作聲,因此與驚悸和痙攣兩種疾病相似。但其四肢柔軟,不過一頓飯的時間就醒來了,依然像沒病的人一樣,不是像驚風一樣神志不定,也不是像痙風一樣全身僵硬、整天不醒。這種病症不一,治療方法也不同,在臨牀上最需要注意的是仔細區分,才能對症下藥。
2. 陰癇
此證屬臟寒,多因慢驚之後,痰入心包,發時手足厥冷,偃臥拘急,面色青白,口吐涎沫,聲音微小,脈來沉細,輕者古法主醒脾湯(方見慢驚症),重者古法主固真湯(方見慢脾風證)。
白話文:
這個症狀屬於臟腑寒冷,大多是因慢驚之後,痰跑到心包,發作時手腳麻痺冰冷,身體蜷縮僵硬,面色青白,嘴巴吐出唾液,聲音細小,脈搏沉細,症狀較輕的,依據古法治療主要使用「醒脾湯」(詳細方劑請參閱慢驚症),症狀較重的,依據古法治療主要使用「固真湯」(詳細方劑請參閱慢脾風症)。
〔真按〕癇症初起,先用竹瀝汁薑汁各等分,量兒大小,徐徐灌之,迨其醒後,再議用藥,無論何癇,均可照此辦法,此乃陰癇之證,方用竹節白附子一錢,天竺黃二錢,舊膽星三分,石菖蒲一分,川鬱金八分,抱茯神二錢,廣橘紅錢半,炒川連三分,炙甘草五分。
白話文:
小孩剛開始發作癲癇時,先用竹瀝和薑汁等量混合,依照孩子的大小,慢慢灌下去,等到他清醒之後,再決定用什麼藥。無論是哪種癲癇,都可以用這種方法。這是陰癇的症狀,藥方是用竹節白附子一錢、天竺黃二錢、舊膽星三分、石菖蒲一分、川鬱金八分、抱茯神二錢、廣橘紅錢半、炒川連三分、炙甘草五分。
3. 陽癇
此證屬腑熱,多因急驚祛風下痰不淨,久而致成是證,發熱自汗,仰臥面赤,牙關噤急,或啼叫不已,口吐涎沫,如風兼熱者,古法主龍膽湯(方見噤口),肝經熱者,古法主瀉青丸(方見急驚風)。
白話文:
這種症狀屬於內臟有熱,多是因為急驚祛風下痰不乾淨,久而久之就形成這種症狀,出現發熱自汗、仰臥面紅、牙關緊閉、或不停啼哭、口吐涎沫等症狀。如果是風熱兼有,古法主用龍膽湯(詳細藥方請參考噤口條目);如果是肝經有熱,古法主用瀉青丸(詳細藥方請參考急驚風條目)。
痰涎壅盛者,古法主四制抱龍丸(如天竺黃、辰砂、膽星、雄黃、麝香,研末,另用麻黃、款冬花、甘草,煎湯去滓,慢火熬成膏,合藥末為丸)。
白話文:
痰液過多的人,古法以四制抱龍丸為主(如天竺黃、辰砂、膽星、雄黃、麝香,研碎成末,另用麻黃、款冬花、甘草,煎煮成湯去除渣滓,用小火熬製成膏,將藥末和膏混合製成丸)。
〔真按〕陽癇先用局方至寶丹三分,白開水沖化,灌之即醒,然後方用制膽星五分,黑梔皮一錢,潤玄參錢半,石菖蒲三分,連翹殼二錢,竹葉心三十條,引用硃砂染燈芯一束,煎湯衝入犀角尖磨汁二分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陽癇症狀,先服用局方至寶丹三分,用白開水沖化,灌服後即可清醒,然後再服用制膽星五分、黑梔皮一錢、潤玄參錢半、石菖蒲三分、連翹殼二錢、竹葉心三十條,另取硃砂染燈芯一束,煎湯後沖入犀角尖磨汁二分,服用。
4. 驚癇
小兒心肝熱甚,偶被驚邪所觸,因而神氣潰亂,逐致成癇,發時吐舌急叫,面色乍紅乍白,悚惕不安,如人將捕之狀,古法主先服大青膏(如天麻、白附子、青黛、蠍尾、硃砂、天竺黃、麝香、烏梢蛇肉,同研細,煉蜜和膏)。
白話文:
在小兒心肝火異常旺盛的狀況下,偶然受到驚嚇而導致神經錯亂,從而形成癲癇。發病時,小兒會突然大叫、吐出舌頭、臉色變來變去,而且還表現得非常恐懼不安,就像有人要抓住他一樣。古代的療法建議首先服用大青膏(由天麻、白附子、青黛、蠍尾、硃砂、天竺黃、麝香、烏梢蛇肉等成分研磨成細末,再將其與煉蜜混合成為藥膏)。
次服鎮驚丸(如茯神、麥冬、辰砂、遠志、石菖蒲、棗仁、牛黃、黃連、珍珠、膽星、鉤藤鉤、天竺黃、犀角、甘草,研細鍊蜜為丸)淡薑湯下。
白話文:
之後服用鎮驚丸(例如: 茯苓、麥冬、硃砂、遠志、石菖蒲、棗仁、牛黃、黃連、珍珠、膽星、鉤藤鉤、天竺黃、犀角、甘草,研磨細末用蜂蜜拌合製成丸劑)。用淡薑湯送服。
〔真按〕驚癇又非大驚猝恐可比,蓋因先有蓄熱,後又受驚,方用羚羊角三分,朱茯神錢半,淡竹葉二錢,川貝母一錢,淨連翹錢半,玄參心一錢,細生地錢半,生白芍一錢,甘草梢三分,引用金銀器煎湯代水。
白話文:
驚嚇引起的痙攣,不是像受到大的驚嚇和恐懼就能引發的。通常是由於先前已經積累了熱邪,後來又受到驚嚇,才會發病。這時方用羚羊角3分,朱茯神半錢,淡竹葉2錢,川貝母1錢,淨連翹半錢,玄參心1錢,細生地半錢,生白芍1錢,甘草梢3分,用金銀器皿煎煮該藥代替水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