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風溫
小兒春月受風,其氣已溫,肺位受邪在先,此手太陰氣分先病,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,氣血兩傷,古法多主荊、防、柴、葛,加入枳、樸、杏、蘇之屬,發散消導,變證甚速。
白話文:
小兒在春季受到風寒,這時天氣已經溫暖,肺部最先受到邪氣侵襲,所以手太陰經的氣分首先生病。如果治療不當,邪氣就會侵入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血分,氣血都受到傷害。古方大多採用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藥物,再加入枳實、厚樸、杏仁、蘇葉等藥物,發散風寒,疏通氣血,病情變化很快。
〔真按〕風溫肺病,治在上焦,初起發熱喘嗽,但用薄荷葉一錢,栝蔞皮錢半,北沙參三錢,霜桑葉二錢,川貝母一錢,牛蒡八分,連翹錢半,熱重加生石膏二錢,鮮竹葉十五片,上焦得開,則邪自解矣。
白話文:
[真按] 風溫肺病,治療在肺部,初期出現發熱、喘嗽症狀,但只用薄荷葉一錢、栝蔞皮半錢、北沙參三錢、霜桑葉二錢、川貝母一錢、牛蒡八分、連翹半錢,如果體熱嚴重,再加生石膏二錢,鮮竹葉十五片。肺部氣機通暢了,邪氣自然就會消除。
2. 暑溫
經云:先夏至病溫,後夏至病暑。長夏濕令,暑必兼濕,暑傷氣分,濕亦傷氣,汗則耗氣傷陽,胃汁大受劫煉,變症由此而多。然暑病古之專方甚少,皆以白虎湯為主,次亦主香薷散(如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甘草四味)。
白話文:
古書中說:夏天以前,疾病通常是溫病,夏天以後,疾病通常是暑病,夏天的雨季,暑熱肯定會伴隨著潮濕,夏天會傷人體的氣分,濕氣也會傷人體的氣分,流汗會消耗人體的氣傷人體的陽氣,人體經過暑病的“煎熬”,由此而衍生出多種病情。然而,針對暑病的古代專門藥方很少,都以白虎湯為主,其次也主要以香薷散(如香薷、扁豆、厚朴、甘草四種藥材)為主。
〔真按〕香薷辛溫氣升,熱伏易吐,古方大順散,香薷必佐杏仁,取杏仁苦降泄氣,以監香薷。然治小兒暑濕之症,仍不適用。初起但用鮮竹葉三十片,六一散三錢,蘇薄荷六分,連翹心錢半,鮮荷葉一角,光杏仁錢半為劑。熱甚煩渴無濕者,前方除去六一散不用,加煅石膏三錢,炒知母錢半。
白話文:
真按:香薷辛溫氣升,在中醫理論中認為容易引起嘔吐。古方大順散中,香薷必須與杏仁一起使用,取杏仁的苦味來降低和宣洩香薷的升發之氣。但是,香薷仍然不適用於治療小兒暑濕的症狀。
在初期,可以用鮮竹葉30片、六一散3錢、蘇薄荷6分、連翹心半錢、鮮荷葉一角,加上光杏仁半錢作為一劑。如果病人熱度很高,煩渴,但沒有濕氣,可以去除方中的六一散,加入煅石膏3錢和炒知母半錢。
3. 秋疫
秋疫因秋令感傷,恰值夏熱發泄之後,小兒體質虛實不同,往往混投發散,津液被劫,喘急告危,古法多用荊、防、前胡、葛根之屬,發散解肌為主。
白話文:
秋疫是由於秋天容易感傷,恰好是在夏天的暑氣宣洩之後,小兒的身體虛實不同,往往混用發散藥,體液被劫奪,喘急危重,古法多用荊芥、防風、前胡、葛根等藥物,以發散解肌為主。
〔真按〕秋疫一症,氣分先受,治肺為急,勿使熱鬱內蒸,逆傳膻中,至天君震動,狀若癇症。一切苦寒沉降及膩滯陰藥,俱在禁例。但用西瓜翠衣錢半,鮮石菖蒲五分,薄荷尖八分,嫩桑葉二錢,薏米仁錢半,白茯苓二錢,川鬱金八分,淡竹葉二錢,忍冬藤錢半,服後肺氣清肅,則營衛兩和。
白話文:
秋季的疫病,首先會影響到人體的氣分,因此治療肺部至關重要,不能讓熱氣鬱結在體內蒸騰,逆流到膻中,導致心神震動,出現像癲癇一樣的症狀。所有苦寒沉降以及油膩滯膩的陰性藥物,都應該禁止使用。只用西瓜皮半錢、新鮮石菖蒲五分、薄荷尖八分、嫩桑葉二錢、薏米仁半錢、白茯苓二錢、川鬱金八分、淡竹葉二錢、忍冬藤半錢,服用後肺氣清肅,則營衛兩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