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暑解
暑有分陽暑陰暑,如冰炭之不相容,人莫不知之。然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陽暑者,因暑受熱之意,是陽暑即為中熱也。陰暑者,因暑受寒之意,是陰暑即為中暑也。經曰: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白話文:
熱邪有陽暑和陰暑之分,就像冰火不相容,幾乎人人皆知。但安靜時得之為中暑,運動時得之為中熱。陽暑者,是由於暑熱而引發的身體發熱,所以陽暑就是中熱。陰暑者,是由於暑熱而引發的身體受寒,所以陰暑就是中暑。《難經》說:氣虛身體發熱,是由於傷暑引起的。
嬰兒之患,於長夏為尤甚,蓋火土最旺於長夏,正當金木受傷,稚陽甚微,已失天和,兼之有暑即有熱,陽氣浮於外,生冷戕其中,夏失長養,而欲保其生全,是不能不加意講求傷暑之病。
白話文:
嬰兒患上疾病,在長夏時節尤為嚴重,這是因為在長夏季節,火土最旺盛,而金木受到傷害,嬰兒的陽氣很弱,已經失去了天地的和諧。再加上有暑氣就有熱氣,陽氣浮在外面,生冷傷害了嬰兒的內臟,夏季失去了滋養,想要保住嬰兒的生命,就必須注意講究暑熱的疾病。
2. 因暑受寒為陰暑
膏粱之兒,日在深堂廣廈之中,畏熱貪涼,不謹衣被,致寒邪襲於肌表,其得病因暑而受寒也。初起頭痛無汗,惡寒身體拘急,四肢痠痛。古法主五積散(如白芷、廣皮、厚朴、桔梗、枳殼、川芎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半夏、桂枝、炮薑、炙甘草,生薑、棗為引)。
白話文:
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,總是呆在深宅大院裡,怕熱貪涼,不注意衣物的增減,導致寒邪侵襲體表,他們的生病原因是因為暑熱而受了風寒。剛開始是頭痛沒有汗,畏寒身體僵硬,四肢痠痛。古方以五積散為主(比如白芷、廣皮、厚朴、桔梗、枳殼、川芎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半夏、桂枝、炮薑、炙甘草,生薑、棗為引)。
〔真按〕小兒易虛易實之體,雖因暑受寒,亦不宜溫散,若五積散更非所宜,但用鮮荷葉一角,扁豆皮一錢,川厚朴八分,滑石三錢,生甘草五分,長流水煎服,即愈。蓋因暑中之寒化,而暑亦隨之而俱化也。
白話文:
小孩體質容易虛弱也容易積熱,即使是因暑熱而受寒,也不宜使用溫散的藥物,五積散更不適合。只要用鮮荷葉一角、扁豆皮一錢、川厚朴八分、滑石三錢、生甘草五分,用長流水煎服,就能治癒。因為暑熱中的寒氣化解後,暑氣也會跟著消散。
3. 因暑受熱為陽暑
藜藿之兒,常在烈日之中,坐於熱地之上,其得病因暑而受熱也。初起發熱頭痛,煩燥大渴大汗,脈洪滑,大便乾結,小便赤痛。古法主白虎湯(如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為引)。脈虛煩渴而少氣者,主白虎加人參。若眩暈者,主生脈散(如人參、麥冬、北五味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貧苦人家的孩子,常常在炎熱的陽光下,坐在地上,因此得病是因暑熱所致。最初發病時出現發熱頭痛,煩躁不安,口渴且大汗,脈搏洪滑,大便乾結,小便赤痛。依照古法,主要以白虎湯為主(例如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為引)。脈搏虛弱、口渴而少氣的人,則主用白虎湯加上人參。如果出現眩暈的情況,則主用生脈散(例如人參、麥冬、北五味),水煎服。
〔真按〕症屬陽暑,熱焰沸張,須防引動肝風,則發搐厥,治宜以清暑滌熱為法。但用連翹殼、淡竹葉各錢半,青蒿一錢,黑梔子五分,飛滑石三錢,赤芍一錢,鮮荷葉一角為引,服之。斯熱解而暑無不解矣。
白話文:
〔真按〕這種症狀屬於陽暑,熱氣蒸騰,要注意預防引發肝風,則會發搐厥,治療宜以清暑滌熱為法。只用連翹殼、淡竹葉各半錢,青蒿一錢,黑梔子五分,飛滑石三錢,赤芍一錢,新鮮荷葉一角為引,服用即可。這樣熱就會消退,暑氣也會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