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寒邪傷表
小兒傷寒在表,乃寒邪傷表榮分也。其證身熱惡寒。無汗。頭痛身痛。而脈浮緊者。古法主九味羌活湯。(如蒼朮、白芷、川芎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生地、黃芩、生甘草,引用生薑、蔥白)大便秘者加大黃。
白話文:
小兒傷寒在表,是因為寒邪傷害了表層榮氣。其證狀是身發熱、怕冷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、脈浮緊。古法治療的主方是九味羌活湯。(如蒼朮、白芷、川芎、細辛、羌活、防風、生地、黃芩、生甘草,引用生薑、蔥白)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加大黃。
嘔逆煩渴而熱甚者,古法主雙解通聖湯(如麻黃、朴硝、大黃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炒白朮、石膏、滑石、桔梗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生甘草、荊芥、防風,引用生薑、蔥白)。
白話文:
對於出現嘔吐、反胃、口渴、發熱嚴重的患者,古代醫方以雙解通聖湯為主方:
雙解通聖湯包含以下藥材:麻黃、朴硝、大黃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炒白朮、石膏、滑石、桔梗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生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。
此外,還需要使用生薑、蔥白來引用藥方。
服前藥後,已汗下不解而傳經者,古法主柴葛解肌湯(如柴胡、葛根、白芷、羌活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、赤芍、生甘草,引用生薑、紅棗)。
白話文:
當服用藥物後,汗仍不斷地流,且症狀傳遍全身時,根據古法,應使用柴葛解肌湯(成分包含柴胡、葛根、白芷、羌活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、赤芍、生甘草,並加入生薑、紅棗)。
兼里證者,古法主大柴胡湯(如柴胡、黃芩、赤芍、薑製半夏、枳實、大黃,引用生薑、大棗)。
白話文:
合併裡證的,古法主用大柴胡湯(如柴胡、黃芩、赤芍、薑製半夏、枳實、大黃,加入生薑、大棗)。
〔真按〕兒體皆不宜用前藥,恐其誤服生變。寒初在表,邪未深入,但用紫蘇葉五分,桑葉錢半,桔梗六分,苦杏仁二錢,生薑皮三分為引,一劑可愈。若寒已化熱,則又當用石斛、白芍、黃芩、淡竹等味以清之。至失治而寒邪久戀,極易變痙,又當察其變狀,對症下藥,方為平穩。
白話文:
(《李東垣傳》注)小兒身體都不適宜使用上述藥物,擔心他們誤服後會發生變故。風寒初起在表,邪氣還沒有深入,只要使用紫蘇葉五分、桑葉半錢、桔梗六分、苦杏仁二錢、生薑皮三分作引,一劑即可治癒。如果風寒已經化熱,那麼就應該使用石斛、白芍、黃芩、淡竹等藥物來清熱。如果治療不當,風寒邪氣長期盤踞,極容易變成痙攣,那就要觀察其變化情況來對症下藥,治療後才能平穩。
2. 附例
小兒感寒在表,而脾胃兼有積痰者,但用桑葉一錢,苦杏仁錢半,化橘紅一錢,半夏曲五分,生薑一片為引。
白話文:
兒童若因感受風寒而表證明顯,同時伴有脾胃積痰的情況,則可採用桑葉一錢、苦杏仁錢半、化橘紅一錢、半夏曲五分,生薑一片為引的藥方。
小兒寒入營分,而腹中兼挾濕邪者,但用炙桑葉錢半,陳皮一錢,白蔻仁六分,茯苓二錢,炒薏米錢半,炙甘草五分,乾薑三分為引。
白話文:
兒童因受寒侵襲營衛而生病,並同時挾帶有濕邪時,只須使用炙過的桑樹葉0.5錢、陳皮1錢、白色的蔻仁0.6錢、茯苓2錢、炒過的薏米0.6錢、炙過的甘草0.5錢、乾薑0.3錢作為引子。
小兒寒邪初入,而素體兼蘊風濕者,但用桑寄生一錢,蘇葉五分,苦杏仁二錢,茯苓錢半,殭蠶五分,甘草三分為劑。
白話文:
對於小兒因受寒邪而引發疾病,同時身體體質中又兼併有風濕的,可使用以下藥方:桑寄生一錢、蘇葉五分、苦杏仁二錢、茯苓錢半、殭蠶五分、甘草三分,混合為一劑。
小兒外發假寒,而內蘊積熱者,但用夏枯草錢半,桑葉一錢,淡黃芩八分,生白芍一錢,鮮竹茹二錢,生甘草四分,燈芯為引。
白話文:
小兒外觀上表現出寒症,但內部卻積蓄著熱氣,中醫治療方法是:使用夏枯草半錢、桑葉一錢、淡黃芩八分、生白芍一錢、鮮竹茹二錢、生甘草四分,服用時加入燈芯草作為引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