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顱腫
顱門腫起,謂之顱填。因乳哺失常,或寒熱乘脾,其氣上衝,則顱高而突。又有肝盛風熱交攻,亦致顱填突起,汗出,毛髮黃而短是也。若寒氣上衝則牢硬,熱氣上衝則柔軟。然寒腫者十之一,熱腫者十之九。古法用瀉青丸(如羌活、川芎、黑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、錦莊黃,研末蜜丸,青黛為衣,如大豆大),每服一二丸,清茶化下。
寒腫,古法用參蘇丸,或煎湯劑(如人參、茯苓、枳殼、半夏、前胡、桔梗、蘇葉、葛根、陳皮、甘草,引用生薑、蔥白等味)。
〔真按〕顱門腫起,除寒氣熱氣外,更有因包裹嚴密、蓋覆過厚,陽氣不得外出,亦現赤腫之形。只要衣被寒暖,適合中度,即可痊愈。若寒腫者,但用吳茱萸末和水,調貼兩足心。熱腫者,但用黃柏末調塗兩足心。即愈。
白話文:
嬰兒頭頂囟門腫起來,叫做顱填。這是因為餵奶方式不對,或是寒氣熱氣侵犯脾胃,導致氣往上衝,所以頭頂會高起來而且突出。也有因為肝火旺盛,加上風熱一起侵襲,也會造成頭頂突出腫脹,同時會流汗,頭髮會變黃而且短。如果是寒氣往上衝,腫起來會比較硬;如果是熱氣往上衝,腫起來會比較軟。不過,寒氣引起的腫脹大概只有十分之一,熱氣引起的腫脹佔了十分之九。以前的方法是用瀉青丸(成分有羌活、川芎、黑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、錦紋大黃,磨成粉末後用蜂蜜製成藥丸,外面包青黛,大小像黃豆),每次吃一到兩顆,用清茶送服。
如果是寒氣引起的腫脹,以前的方法是用參蘇丸,或是煎湯藥(成分有人參、茯苓、枳殼、半夏、前胡、桔梗、紫蘇葉、葛根、陳皮、甘草,再加生薑、蔥白等)。
(編者按)頭頂囟門腫起來,除了寒氣熱氣的影響外,還有可能是因為包太緊、蓋太厚,讓陽氣無法散發出去,也會出現紅腫的狀況。只要穿蓋衣物注意寒暖適中,就可以痊癒。如果是寒氣引起的腫脹,可以用吳茱萸磨成粉,用水調和後貼在腳底。如果是熱氣引起的腫脹,可以用黃柏磨成粉,調和後塗在腳底。這樣就可以治好。
2. 囟陷
囟陷者,因臟腑有熱,渴飲水漿,致成泄瀉,則氣血虛弱,不能上交腦髓,故囟陷成坑也。古法用參苓白朮散(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,山藥、桔梗、薏苡、蓮肉、炙甘草,引用薑、棗),或八味地黃丸(如六味地黃丸加附子、肉桂),外用黃狗頭骨炙黃為末,以雞子清調敷,漸漸自平。
〔真按〕囟陷乃胃虛脾弱之見證。若與枕骨同陷,則尤甚於囟陷。有因稟受父精不足,母血虛羸而陷者;有因久病而陷者,腎元不固,急宜培補氣血。必使氣血充足,方能上交腦髓,而陷自平。但用補氣生血之法,以參與遠志二味,藥雖簡單,久服有益。參品不一。須視小兒之寒體熱體為取裁耳。外敷之藥,與解顱相同。
白話文:
「囟陷」指的是嬰兒頭頂囟門凹陷的現象,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,導致口渴想喝水,進而造成腹瀉。腹瀉會使氣血虛弱,無法上輸到腦部,所以囟門才會凹陷形成坑洞。古代的方法會使用參苓白朮散(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桔梗、薏苡仁、蓮肉、炙甘草,並用生薑、紅棗引藥)或是八味地黃丸(成分是六味地黃丸加上附子、肉桂)來治療。另外,外用方面會將黃狗的頭骨燒烤至黃色後磨成粉末,再用雞蛋清調勻敷在囟門處,這樣慢慢地就會恢復平坦。
(補充說明)囟門凹陷是胃虛脾弱的表現。如果枕骨也同時凹陷,情況會比單純囟門凹陷更嚴重。有些是因為先天從父母遺傳的精血不足而造成,有些是因為久病導致。這些情況都是腎氣不足,需要盡快補養氣血。一定要讓氣血充足,才能上輸到腦部,囟門凹陷自然會恢復。治療上可以採用補氣生血的方法,像是人參和遠志這兩種藥材,雖然簡單但長期服用會有益處。人參的種類很多,要依照小朋友的體質是寒性還是熱性來選擇。外敷藥物的使用方式和治療解顱(頭蓋骨縫張開)是相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