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初生啼哭不止

小兒初生,不妄哭者易養,如日夜啼哭不止,為母者以誠求之,渴則飲之,飢則哺之,痛則摩之,癢則抓之,其哭止者,中其意也,如仍不止,而又日夜大哭者,肝熱也,古法主瀉青丸(如羌活、川芎、黑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、大黃,研末,煉蜜為丸,青黛為衣),清茶化下。若日夜啼哭,身熱煩躁者,心熱也,古法主導赤散(方見不小便),煎湯溫服。

〔真按〕因肝熱而啼,不過清肝熱,不必多味,但用石決明、生甘草、燈芯三味,煎湯服之,若因心熱而啼,不過瀉心熱,但用淡竹葉、方通草、生甘草三味煎服,中病而止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時,如果很少哭鬧,通常比較好養育。如果嬰兒日夜不停地哭鬧,做母親的要用心去了解原因:如果嬰兒口渴就給他喝水,肚子餓就餵奶,身體疼痛就幫他按摩,發癢就幫他抓一抓。如果這樣做之後,嬰兒停止哭鬧,就表示母親的處理方式是對的。但如果嬰兒仍然持續日夜大哭,很可能是肝臟有熱。古代的方法是使用瀉青丸(成分包含羌活、川芎、黑梔仁、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、大黃,磨成粉末後用蜂蜜製成藥丸,再用青黛裹在外面),用清茶送服。如果嬰兒日夜啼哭,同時身體發熱、煩躁不安,則可能是心臟有熱。古代的方法是使用導赤散(藥方見於治療小便不順暢的篇章),煎成湯藥溫服。

(依照古書校正者的看法)因為肝熱而哭鬧,只要清除肝臟的熱就可以,不需要使用太多藥材,只要用石決明、生甘草、燈心草這三味藥,煎成湯藥服用。如果是因為心臟有熱而哭鬧,只要瀉心火就好,只要用淡竹葉、通草、生甘草這三味藥煎服,如果藥對症狀,哭鬧自然會停止。

2. 初生夜啼

夜啼之症有二,一因脾寒,二因心熱,皆受自胎中,觀其形色,便知病情,但見兒之面色青白,手腹俱冷,不欲吮乳,曲腰不伸者,脾寒也。古法主鉤藤飲(如川芎、當歸、茯神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、木香、鉤藤鉤,引用紅棗)。若面赤唇紅,手腹俱熱,小便不利,煩躁多啼者,古法主導赤散(方見不小便)。

〔真按〕寒則腹痛而啼,多在下半夜,蓋夜則陰盛,寒則作痛,所以夜半後啼也。但用淡乾薑、制烏藥、炙甘草,煎服;熱則心躁而啼,多在上半夜,或有汗仰身而啼,面赤心熱者,必是痰熱也,但用燈花三顆,研細,另用燈芯煎湯,調塗口中,以乳汁送下,最良,或用前方竹葉、通草、生甘草三味煎服亦可。若無以上形證,但多啼者,只用去翅足蟬蛻下半截五個,燈芯七寸,煎服,可以止啼。

白話文:

嬰兒夜間啼哭的病症有兩種原因,一是因為脾胃虛寒,二是心火旺盛,這些都可能是在母親肚子裡就受到的影響。觀察嬰兒的臉色和身體狀況,就能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。

如果嬰兒臉色青白,手腳和肚子都冰冷,不想喝奶,身體彎曲無法伸直,這就是脾胃虛寒。古時候的治療方法是用鉤藤飲(藥材包含川芎、當歸、茯神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、木香、鉤藤,用紅棗引藥)。

如果嬰兒臉色紅潤,嘴唇紅,手腳和肚子都發熱,小便不順暢,煩躁不安且哭鬧不停,古時候的治療方法是用導赤散(藥方請參考治療小便不順暢的章節)。

(補充說明)因為寒冷會引起腹痛而啼哭,多半在下半夜,因為夜晚陰氣旺盛,寒冷會引起疼痛,所以會在後半夜啼哭。可以用淡乾薑、制烏藥、炙甘草,煎煮後服用。因為熱會引起心煩而啼哭,多半在上半夜,或者有流汗且仰著身體啼哭,臉色發紅且心裡發熱,這肯定是痰熱引起的。可以用三顆燈花,磨成粉末,另外用燈芯煎湯,調和後塗在嬰兒口中,再用母乳餵下去,效果最好。或者用之前的藥方,加入竹葉、通草、生甘草三味藥材煎煮後服用也可以。

如果沒有以上這些症狀,只是單純地哭鬧不停,可以用去除翅膀和腳的蟬蛻下半截五個,加上燈芯七寸,煎煮後服用,就可以止住啼哭。

3. 初生遍身魚泡

兒初生下,遍身如魚泡,或如水晶,碎則成水,此因孕婦濕熱過重,兒在胎中感受其氣而發也。古法用密陀僧研極細末,撒之即愈。

〔真按〕此證濕重於熱,故不焮腫,然宜速設法治之,以保全膚,惟密陀僧出銀坑者難得,今皆傾銀爐底入藥煮一伏時,辛鹹有小毒,不可用,不如以爐甘石、煅龍骨,共研細末,乾摻尤良。內服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生甘草三味,以清內之濕熱,更易收功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全身像魚泡一樣,或者像水晶一樣透明,一弄破就會流出水,這是因為孕婦懷孕時體內濕熱太重,胎兒在子宮裡受到影響而產生的。古時候的方法是用密陀僧磨成極細的粉末,灑在患處就會好。

(我認為)這種情況是濕氣比熱氣更重,所以不會紅腫,但是要趕快想辦法治療,保護皮膚完整。只是現在從銀礦挖出來的密陀僧很難取得,市面上都是拿冶煉銀的爐底殘渣來煮過,這種東西又辛又鹹而且有點毒,不能使用。不如用爐甘石和煅燒過的龍骨,一起磨成細末,直接乾灑在患處,效果更好。同時內服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生甘草這三味藥,可以清除體內的濕熱,更容易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