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萃精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初生撮口
撮口者,口撮如囊而不乳也,舌強冰片,面色黃赤,亦繫心脾之熱,受自胎中而然也,其證為危候,急當隨證治之,如氣高痰盛者,古法主辰砂薑蠶散(如辰砂、薑蠶、蛇蛻皮、麝香四味研末),用蜜調敷唇口,二便秘結者,古法主紫霜丸(方見二便不通),身熱多驚者,古法主龍膽湯(方見噤口),手足抽搐者,古法主撮風散(如赤腳蜈蚣、鉤藤鉤、硃砂、直殭蠶、全蠍尾、麝香等味,以竹瀝汁調服)。
白話文:
撮口症患者,嘴巴撮成袋狀而不能吃奶,舌頭發硬,像冰片一樣冷,面色發黃發紅,這也是心脾有熱引起的,是胎裡帶來的。撮口症的證狀十分危急,必須根據病情及時治療。如果症狀是氣旺痰多,古方主用辰砂薑蠶散(如辰砂、薑蠶、蛇蛻皮、麝香四味研末),用蜂蜜調和敷在嘴脣和嘴巴上。如果症狀是二便祕結,古方主用紫霜丸(方見二便不通)。如果症狀是身熱多驚,古方主用龍膽湯(方見噤口)。如果症狀是手足抽搐,古方主用撮風散(如赤腳蜈蚣、鉤藤鉤、硃砂、直殭蠶、全蠍尾、麝香等味,以竹瀝汁調服)。
〔真按〕撮口為初生七日內之篤疾,若口出白沫,四肢冰冷,尤為惡候,急看兒齒齦上,有小泡子如粟米狀,以棉裹紙蘸溫水,輕輕擦破,用青黛、冰片、略塗口內,即能吮乳,不必服藥,或用硃砂殭蠶散調敷唇上,可以採用,或研真西牛黃末少許,調竹瀝汁沫兒口中亦佳。
白話文:
〔真按〕撮口是初生七天之內的嚴重疾病,如果嘴巴吐出白色泡沫,四肢冰涼,那是尤其嚴重的徵兆,趕緊查看嬰兒的牙齦上面,是否有像小米那麼小的水泡,用棉花包著紙,沾上溫水,輕輕的擦破,在裡面塗上青黛、冰片,就可以餵奶了,不需要吃藥。或者用硃砂殭蠶散敷在嘴脣上,也可以,或者研磨一點真西牛黃末,兌上竹瀝汁給嬰兒服用,也可以。
2. 初生臍濕臍瘡
兒生久坐水中,任意洗濯,或包裹時,水濕浸臍,尿濕浸臍,遂致肚臍浸漬不幹,名曰臍濕,古法用滲臍散(如煅龍骨、紅棉灰、焙歸頭,三味研末摻之,或用白羯子即⿰羊莫子,燒灰敷上。)若漬濕已久,焮赤成瘡,名曰臍瘡,古法用金黃散(如黃連、胡粉、龍骨等味),敷之可愈。
白話文:
孩子如果長時間坐在水中,隨意清洗,或者包裹時肚臍被水或尿液浸濕,導致肚臍部位長期潮濕不乾,這種情況叫做臍濕。古時候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滲臍散(由煅龍骨、紅棉灰、焙歸頭三種成分研磨成粉末後塗抹,或者使用白羯子燒成灰敷在上面)。如果已經長期浸泡導致發紅形成瘡口,這就叫做臍瘡,可以用金黃散(包含黃連、胡粉、龍骨等成分)來敷治,可以痊癒。
〔真按〕肚臍濕氣,最易惹起臍風,急治以防變狀,只用枯白礬、煅龍骨、研極細末,干撒臍中,至已成臍瘡,或出血及膿,金黃散中黃連一味,仍嫌寒涼過甚,用海螵蛸、胭脂,共為末,摻之極易收干。
白話文:
肚臍受濕氣侵襲,最容易引起臍風。必須緊急治療,以防病情變化。只須將枯白礬、煅龍骨研成極細的粉末,直接撒在肚臍眼裡,直到肚臍眼長出瘡口,或出現出血、流膿的症狀。這時,在金黃散中加入黃連一味,仍嫌寒涼過重,此時加入海螵蛸、胭脂,研成粉末,混在一起敷在肚臍上,很快就能使肚臍眼乾燥痊癒。
3. 初生臍突
嬰兒熱在腹中,無所發泄,故頻頻呻引,睡臥不寧,努脹其氣,衝入臍間,所以臍忽腫赤,虛大光浮,名曰臍突,此乃胎熱所致,非斷臍不慎之過也,口法用內服犀角消毒飲(如防風、荊芥、炒牛蒡子、金銀花、生甘草,煎熟,入犀角細末,調勻服之),外敷二豆散(如赤小豆、淡豆豉、天南星、白蘞為末,以芭蕉汁調敷臍上,可散毒熱而愈)。
白話文:
嬰兒體內有熱,沒有地方發洩,所以經常呻吟,睡覺也不安穩,努氣用力,氣衝到肚臍的部位,因此肚臍突然腫脹變紅,虛腫光亮浮起,這種情況叫做臍突,這是胎熱造成的,不是剪斷臍帶不小心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是內服犀角消毒飲(成分包括防風、荊芥、炒牛蒡子、金銀花、生甘草,煎煮後,加入細末犀角,攪拌均勻服用),外敷二豆散(成分包括赤小豆、淡豆豉、天南星、白蘞,研磨成細末,用芭蕉汁調和後敷在肚臍上,可以散去毒熱而治癒)。
〔真按〕臍忽腫突,最忌外敷寒涼之藥,恐寒凝毒熱,反足為害,內服亦不宜太涼,只用金銀花、生甘草煎湯,外以豬板油調煅龍骨、胡粉、敷臍周圍,俟小便一暢,則突自消。
白話文:
〔醫生的評論〕肚臍突然腫起來突起,最忌諱外敷寒涼藥物,擔心寒氣凝固毒熱,反而會造成傷害,內服也不宜太涼,只服用金銀花、生甘草煎湯,外用豬板油混合煅燒過的龍骨、胡粉,敷在肚臍周圍,等到小便通暢了,腫突自然就會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