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6)

1. 頭痛解

頭痛之證不一,怒甚則太陽作痛,小兒無此證也。頭痛必吐清水,不拘冬夏,食姜即止,此中氣虛寒,小兒無此證也。煩勞則頭痛,此陽氣虛不能上升,小兒亦無此證。痰濕頭痛,發則嘔吐痰涎,此濕痰上攻所致,小兒又無此證。熱厥頭痛,雖當嚴冬,猶喜風寒,其痛便止,略見溫暖,其痛更甚,小兒更無此證。

白話文:

頭痛的原因不只一種,生氣過度,太陽穴就會疼痛,小兒沒有這種情況。頭痛時會吐出清水,不分冬夏,吃薑止痛,這是中氣虛寒引起的,小兒也沒有這種情況。精神勞累也會頭痛,這是陽氣虛弱不能上升所致,小兒也沒有這種情況。痰濕頭痛,發作時嘔吐痰涎,這是濕痰上攻引起的,小兒也沒有這種情況。發高燒頭痛,即使在嚴冬,也喜歡風寒,疼痛會停止,如果稍微感到溫暖,疼痛會加劇,小兒更沒有這種情況。

然則小兒頭痛之證,何以辨之?曰:只有表裡二證,在表者外感風寒也,在裡者內熱熏蒸也。因作頭痛解。

2. 風寒頭痛

小兒風寒頭痛,因太陽經受邪也。其候惡寒發熱,上及巔頂,下連額角,不時作痛,古法主清空膏以取汗(如羌潔、防風柴胡川芎黃芩黃連、生甘草,引用生薑)。痛甚,加細辛;便秘,加川大黃

白話文:

小孩子因為太陽經被邪氣侵襲,才會得風寒引起頭痛。症狀有怕冷、發熱、疼痛從頭頂一路蔓延到額頭和兩側,時不時疼痛,古代的中醫開了「清空膏」讓病人流汗(藥方包含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川芎、黃芩、黃連、生甘草,再用生薑煎煮)。如果頭痛很嚴重,可以加入細辛;如果便祕,可以加入川大黃。

〔真按〕小兒因感受風寒而發頭痛,羌防柴芎並用,過於表散。但以蘇薄荷八分,嫩桑芽一錢,連須蔥白二寸,淡黃芩一錢,生甘草五分,引用生薑二片。一劑痛定,不必再劑。

白話文:

真按:小兒因受風寒而引發頭痛,使用羌防和柴芎來治療,會過於表散。但改用蘇薄荷八分、嫩桑芽一錢、連須蔥白二寸、淡黃芩一錢、生甘草五分,再加入生薑兩片來煎服。服用一劑即可,無需重複服用。

3. 風熱頭痛

小兒胃熱頭痛,病在陽明,因平日肥甘無節,胃火上炎,故發時鼻乾目痛,上至頭,下至齒頰,痛無定時,古法主加味茶調散清之(如荊芥穗、薄荷黃芩、青茶葉、生石膏白芷川芎,引用生薑)。便秘者加川大黃

白話文:

小兒胃火旺盛引起的頭痛,病在陽明經。由於平日飲食不節制,吃太多肥甘油膩的食物,胃火上炎,所以發病時鼻子乾澀、眼睛疼痛,疼痛從頭部一直到牙齒和臉頰,疼痛沒有固定的時間。古方以加味茶調散來清熱解毒(如荊芥穗、薄荷、黃芩、青茶葉、生石膏、白芷、川芎,佐以生薑)。如果伴有便祕,則加入川大黃。

〔真按〕小兒因胃腑內熱,而發頭痛,但宜清解。方用薄荷尖五分,煅石膏二錢,鹽知母一錢,炒牛膝八分,麥冬(去心)錢半,宣澤瀉一錢,炙甘草五分,引用鮮竹葉十五片。痛甚加粉葛根一錢,燈芯三十寸;便結加清寧丸錢半。

白話文:

〔解釋〕小兒由於胃腑內熱,而引發了頭痛,但適宜清熱解毒。藥方採用薄荷尖五分、煅石膏二錢、鹽知母一錢、炒牛膝八分、麥冬(去心)錢半、宣澤瀉一錢、炙甘草五分,引用鮮竹葉十五片。頭痛嚴重時,可以加用粉葛根一錢,燈芯三十寸;大便不通時,可以加用清寧丸錢半。

4. 腹痛解

《經》曰:勞役過甚,飲食失節,中氣受傷,寒邪乘虛入客,陽氣不通所致,故腹卒然而痛。然小兒本無勞役,惟飲食不節則有之。中腕痛屬太陰,臍腹痛屬少陰,小腹痛屬厥陰,皆非所論於小兒之腹痛。惟食痛、寒痛、蟲痛,更有因內食外寒而痛,其證不出四者之外。因作腹痛解。

白話文:

《經典》說:勞作過多,飲食不節制,中氣受損,寒邪乘虛而入,陽氣不通所導致的,因此腹部突然疼痛。然而,兒童原本沒有勞作,只有飲食不節制才會導致。腹部中央疼痛屬於足太陰脾經,臍腹部疼痛屬於足少陰腎經,小腹疼痛屬於足厥陰肝經,這些都與兒童腹痛無關。只有飲食引起的疼痛、寒氣引起的疼痛、蟲子引起的疼痛,還有飲食不節制、外寒侵入引起的疼痛,其證據不超過以上四項。因此,做出了腹痛的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