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守真

《兒科萃精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消渴

小兒消渴,由心火動而消上,上消乎心,移熱於肺,渴飲茶水,飲之又渴,名曰上消。小便最多,由其水不能停,所以飲水無厭,凡飲一溲一者可治,飲一溲二者不可治,古法主蓮花飲(如白蓮鬚、粉乾葛、茯苓、生地、黃連、天花粉、人參、北五味、知母、炙甘草、淡竹葉,引用燈芯)。

〔真按〕小兒口渴消水,方用制天冬錢半,厚麥冬二錢,天花粉一錢,枯黃芩一錢,鹽知母一錢,炙甘草五分,西洋參五分。

白話文:

小兒的消渴症,是因為心火旺盛而向上侵擾,這種情況主要影響心臟,然後熱氣會轉移到肺部,導致孩子會一直想喝茶水,但喝了又覺得渴,這種狀況稱為上消。小便會變得非常多,因為水分無法停留體內,所以才會不斷想喝水,如果喝一次水就排一次尿,這樣的情況還可以治療;如果喝一次水卻排兩次尿,那就比較難治了。古時候會使用蓮花飲來治療(成分包含白蓮鬚、粉葛根、茯苓、生地黃、黃連、天花粉、人參、北五味子、知母、炙甘草、淡竹葉,並用燈心草煎煮的湯水來服用)。

另外,對於小孩因為口渴而一直喝水的情況,有一個方子可以使用:炙過的麥門冬一錢半、厚麥門冬二錢、天花粉一錢、枯黃芩一錢、鹽知母一錢、炙甘草五分、西洋參五分。

2. 消飢

小兒消飢,由脾火動而消中,中消於脾,移熱於胃,喜多食,食無足時,小便色黃,名曰中消,古法主人參白虎湯(如人參、石膏、知母、炙甘草,下晚粳米為引)。煎以米熟為度,澄清熱服。

〔真按〕小兒消穀易飢,方用生地二錢,麥冬二錢,山藥錢半,知母錢半,丹皮錢半,黃連六分,黃芩六分,黃柏六分,引用荷葉錢半。

白話文:

小孩子會感到肚子餓,是因為脾臟的火氣太旺盛,導致身體的中心部位(中焦)的精氣被消耗掉。當脾臟的精氣被消耗後,熱氣會轉移到胃部,因此會特別喜歡吃東西,而且總是吃不飽。同時,小便的顏色會變黃,這種情況就叫做中消。古代的治療方法是用人參白虎湯(包含人參、石膏、知母、炙甘草,用煮熟的晚粳米做藥引)。煎藥時,煮到米熟就可以了,把藥渣濾掉後趁熱喝。

(真正要提醒的是)小孩子如果容易肚子餓,而且吃下去的東西很快就消化,可以用生地二錢、麥冬二錢、山藥一錢半、知母一錢半、丹皮一錢半、黃連六分、黃芩六分、黃柏六分,並用荷葉一錢半做藥引。

3. 消濁

小兒消濁,色如膏脂,名曰下消。古法主加味地黃湯(如大生地、懷山藥、山茱萸肉、澤瀉、丹皮、知母、茯苓、北五味子、建蓮肉、芡實米、大麥冬等味)。濃煎空心服。

〔真按〕小兒口渴,小便如膏,但用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主之。方以熟地黃錢半,山萸肉一錢,懷山藥一錢,粉丹皮一錢,雲茯苓錢半,白澤瀉錢半,西洋參錢半,麥冬(去心)錢半,五味子五分。

白話文:

小孩小便混濁,顏色像油脂一樣,這種情況叫做「下消」。古代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加味地黃湯(藥材包含大生地、懷山藥、山茱萸肉、澤瀉、丹皮、知母、茯苓、北五味子、建蓮肉、芡實米、大麥冬等),將藥材濃煎後,在空腹時服用。

(編者按)小孩如果口渴,小便像油脂一樣混濁,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生脈散來治療。藥方是:熟地黃七點五克,山茱萸肉三克,懷山藥三克,粉丹皮三克,雲茯苓四點五克,白澤瀉四點五克,西洋參四點五克,麥冬(去除中間的芯)四點五克,五味子一點五克。